(潍坊美加实验学校 山东 潍坊 262400)
衡量一个人健康的标准是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健康,只有两者同时拥有才可以称为是真正健康的人,才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世卫组织表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目前,我国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身心健康问题,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而体育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还能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应当担负起帮助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通过体育课程推动中学生身体、心理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经统计调查了解,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令人较为担忧,新闻中关于中学生跳楼、离家出走等悲剧事件时有发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身体上,有些中学生怕吃苦受累、贪图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心理上,有些中学生性格敏感、行为怪异、承受力差,易过于焦虑、紧张、害怕、抑郁、胆怯、自卑从而产生厌学厌世的心理。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影响到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可能对学生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1)社会原因。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学习节奏加快,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竞争总是有增无减越来越激烈,从而影响到人们心理健康的发展。现今社会十分现实,经济的时代人们的道德观念在随之发生改变,社会上总不乏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极端主义的人群,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敏感时期,他们还不具备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这些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充斥着中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学校原因。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目前我国很多的学校在教学观念和模式上还没有及时发生转变,没有切实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的层面。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校仍然以学生的分数为主,一味地追求高分、升学率,中学生的学业负担重、压力大,日复一日的学习令其感到枯燥烦闷、恐惧害怕,从而产生厌学排斥心理,继而出现散漫无常、无视纪律等诸多问题。此外,有些教师自身缺乏心理教学知识和经验,在学生犯错之后不能予以正确的看待和引导,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方法去处理问题,从而造成学生的仇视心理,促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师生关系紧张疏远,影响教学的开展;
(3)家庭原因。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家庭的影响力尤为关键,一个美好的家庭是指引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家庭中,家长的行为道德、个性修养、教育方式等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错误的家庭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孕育心理问题的摇篮;
(4)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蓬勃的发展时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在发生着巨大转变。在心理上,自我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正在内心萌芽,个人行为受到自我道德意识和观念的影响而开展;在身体上,生理发育却已逐渐成熟起来。然而,心理上的发育赶不上生理的发育,令中学生处于一个幼稚与成熟、独立和依赖、克制与冲动并存的复杂时期。
中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从而培养其身体素养,加快学生身体新陈代谢,促进其强身健体。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心肺功能,促进其身体各项机能得到锻炼,增强身体免疫能力,提高健康体质的发展。比如,通过长跑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还有助于磨炼学生意志。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中学生日常学习压力较大,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有些中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沮丧、易怒、激动等心理问题时常容易反映出来。而适当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之余放松身体,同时适当缓解学习压力,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作息时间,定时学习、休息、锻炼身体。比如,通过早操或晨跑活动,有助于中学生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促进其保持健康的体魄。
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状态,让学生精神饱满的投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坚持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中学生锻炼身体、改善精神面貌,这是具有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依据的。
中学生的年龄段在12-15岁,正是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生理上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比如,男生变声、长胡须等,女生胸部发育、来月经等。经医学和体育学研究而知,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适量的参与体育运动,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发育及成长,帮助中学生快速适应身体的变化。
体育课程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让学生进行适度的体育运动,学生的精神注意力被调动,身体释放激素帮助其缓压,有利于中学生释放青春期心理压力、学习压力。比如,通过百米赛活动,学生身体机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被调动起来,精神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向前冲刺。在此过程中,中学生可以忘却掉其它的烦恼,忽略心理上的学习压力,在运动之后还能收获胜利的喜悦心情和成就感,帮助他们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排解不良的心理情绪。
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的体育活动需要双人或是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心理通常特别敏感,这样的体育教学可以帮助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之间相处会变得更为融洽和谐,提升自我认同感和存在感。比如,通过拔河活动,学生在一鼓作气、齐心协力之下共同向着一个目标发力,为团队争取胜利和荣誉,有利于中学生培养出努力拼搏、通力合作的精神,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帮助他们改善孤僻沉闷的性格,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
体育课根据运动项目不同其运动强度也有所不同,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身体、心理上提高素质,养成优良的品格。比如,通过俯卧撑、蛙跳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忍耐抗压能力,勇于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学生在完成运动目标的同时从中获取到个人满足感、成就感,并提升其坚韧不拔、敢于奋斗的品格。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受到很多关于家庭、生活、学习各方因素的影响,如不能及时调节自我不良情绪,会影响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而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则可以帮助学生转移不良的思维精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感受到运动带来的正能量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通过日常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帮助中学生减少消耗在不良思维上的时间和精力,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总之,在日常的体育教育活动中,体育运动带给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会非常强烈丰富,在参与的过程中会有欢乐和泪水、坚持和放弃、成功和失败,其内心的情感也会受到渲染并得到身心感悟,丰富的情感体验会引导中学生心理趋于成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理身心状态,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理论知识是教学的薄弱环节,这样不利于开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应该引起重视,通过体育理论授课讲解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使中学生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白健康不仅包括身体还有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中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从而自我及时调节心态,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办法。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育中学会体会和感悟,陶冶自我情操。
体育教师作为初中体育教学的引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教学的能动性,教师自身的心理要健康、情绪要稳定,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这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能够在一种心情平缓、活泼欢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反言之,假如教师自身情绪不稳、消极苦闷,则很容易将这种负面情绪影响到学生,导致师生双方沟通缺少、关系疏远,教学氛围紧张从而进展不顺。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有足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拥有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能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接纳、理解、尊重学生,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无障碍沟通,和谐融洽教学氛围,创建一个健康的课堂环境。
经体育学及心理学研究表明,适量适度的锻炼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在人们开展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时,可以起到改善紧张、焦虑、抑郁、疲劳等的情绪和状态,而人们处于高等强度锻炼中则会变得尤为紧张并且易感到疲劳无力。因此,适量适度的体育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应当以中等强度的体育项目作为日常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体育项目选择上,尽量挑选一些中学生普遍喜爱的活动,比如,一些球类运动、跑步、跳操、游泳等,并引导学生长期坚持某一项运动,保持适度的锻炼,增强免疫力、强身健体。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多沟通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然后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身体素质、体育能力,从而做到心知肚明、因材施教。比如,针对性格孤僻、不爱说话的学生,教师则选择接力赛跑、足球、拔河等一些集体性体育项目;针对性情急躁、没有耐心的学生,教师则选择长距离慢跑、太极拳、游泳等体育项目;针对自卑感强、心理胆怯的学生,教师则选择单双杠、跳马、健美操等体育项目;针对自负自大、争强好胜的学生,教师则选择马拉松、跨栏等强度较大的体育项目。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观意识,通过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以及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的运动特长可以得到有效发挥,在自身擅长的领域找寻到运动的真谛和快乐,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体育才华,在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满足感的同时增强自信心,促进其身心健康的成长。
体育运动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较量,通过独立对抗、集体对抗等体育活动,可以有效促使中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和交往,使之相互影响和作用,在情感上产生互染表达,以此增进认识和了解。而且,大部分体育运动包含很强的集体性、公开性,在开展运动的过程中,有效帮助学生拓宽交际面,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团队合作,促进中学生提高交往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多数的体育活动都是具有一定规则性的,体育竞技的原则就是“公平、公开、公正”。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让中学生学会尊重、懂得规矩、有自我约束能力,适量的增加竞争性体育活动,有助于中学生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以及敢于拼搏竞技的精神。
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生自身的需要。学校应该积极发挥初中体育教学的作用,通过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趋于健康的成长,让中学生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三观思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