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某部魔鬼周集训防治中暑的做法

2021-03-06 10:58王雅娇廖嘉鑫巫九官郑晓晖
武警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卫勤集训补液

王雅娇,廖嘉鑫,巫九官,刘 浩,郑晓晖,王 锋

中暑等特殊环境损伤是部队训练过程的常见病多发病,给官兵身心健康和部队战斗力造成较大伤害[1,2]。武警特战队魔鬼周极限训练强度高、任务重,官兵身心极度疲劳,容易发生中暑,如果干预不及时或处置不当,严重影响训练安全,所以必须把防治中暑纳入卫勤保障的重点[3]。笔者对武警某部夏季魔鬼周集训发生中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总结,为完成卫勤保障任务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武警某部2020年6月21-27日参加魔鬼周集训的全部官兵,共计223名,均为男性,年龄19~29岁,平均24.2岁。参训前1周均未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等热射病高危诱发疾病。

1.2 训练环境及内容 训练地点位于丘陵山地陌生丛林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天气多为晴朗或多云,偶有雷雨天气,气温27~39 ℃,空气湿度45%~75%。训练内容共完成35个高强度训练科目,连续7 d。采取野外露营,昼夜不间断连续组织实施。

1.3 统计方法及标准 卫勤保障人员采用全程跟训方式,开展随队医疗卫生保障,记录发生中暑官兵的症状、体征、诊治及转归情况。短时间内同一人因同一疾病未愈反复就诊的计为1人次,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和《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1.4 结果

1.4.1 发病情况 (1)发病率:训练期间发生中暑21例,中暑发病率为9.42%,其中轻度中暑20例,中度中暑1例,无重度中暑。(2)发病时间: 训练前2 d发生中暑16例(其中轻度15例,中度1例),训练后5 d发生5例(均为轻度中暑)。

1.4.2 临床表现 20例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大汗、口渴、头晕、恶心、乏力、注意力不集中; 体温37.3~38.5 ℃,心率95~106次/min,血压108~125/70~80 mmHg。1例中度中暑表现为大汗、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发热,体温39.4 ℃,脉搏细弱,心率123次/min,血压96/58 mmHg,意识清醒,无抽搐、呕吐、大小便失禁。

1.4.3 治疗措施及结果 轻度者予阴凉通风处或空调车内休息,颈部、腹股沟、腋窝冰袋降温,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补液,藿香正气水、仁丹等防暑药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第2天均能正常参加训练。1例中度患者采取即刻冰水浴降温,冷藏(4 ℃)林格注射液静脉快速补液,口服藿香正气水、仁丹等防暑药物,实时监测体温、脉搏、心率和血压, 30 min后,复测体温38.2 ℃,心率98次/min,血压125/72 mmHg;60 min后监测体温、心率、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同时转送就近医院,继续给予补液及对症支持治疗;第2天中暑症状明显缓解,复查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恢复正常;观察3 d后痊愈出院。

2 讨 论

2.1 中暑原因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进行高强度军事训练,发生中暑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高温高湿气候环境条件因素客观存在。驻地为东南沿海地区,平均气温33~37 ℃,平均湿度60%~90%;地处盆地地形,常出现热岛效应。训练期间以晴朗、少风天气为主,由于运动大量产热,机体散热功能障碍时,体温每5 min即可升高1 ℃,一旦防暑降温措施不足极易发生中暑[4,5]。(2)高强度训练后体液大量流失且补液不足是发病主要原因。官兵体质下降、身体疲劳,不合理的运动补液,相关卫勤保障经验缺乏都会增加热射病发病风险[6,7]。训练期间平均每天徒步超过35 km,训练强度属于极限负荷,体液丢失严重,而发生官兵的补液量多数仅为1000~2500 ml/d,且多数仅补充淡水或无盐软饮料,水电解质补充明显不足。(3) 官兵对中暑预防常识认知不足也是重要因素。集训前未组织队员进行足够的热习服,导致前期难以适应高温环境。因此,集训的2~3 d成为中暑高发期。并且,通过集训前2 d巡诊发现,超过60%官兵对运动后的科学补液常识应用不重视或者不了解,组训人员对战士的科学补液监督作用缺失,严重影响中暑预防效果。(4) 集训期间机体疲劳、睡眠不足及穿着战斗装具散热较差等,均可能是训练期间中暑的发病因素。

2.2 预防中暑的做法

2.2.1 健康宣教 魔鬼周集训前对所有人员进行再次集中培训,提高参训官兵预防中暑的自我防护意识,增强组训人员落实预防措施的监督能力。在集训期间,卫勤保障人员对官兵进行预防中暑的随机教育,充分认识科学补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补液误区,把重心放在预防上。

2.2.2 热习服训练 本次调查发现,中暑集中发生在集训的2~3 d。而通过热习服训练10~14 d能增强机体热负荷调节能力,提高对热环境的耐受性[8,9]。

2.2.3 科学补液 本次卫勤保障中,针对补液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加强责任心,组训人员对携带液体的数量、种类进行检查;训练期间必须定时监督官兵落实补液策略。医务人员适时对参训官兵的饮品进行抽查,对液体补充情况进行评估。(2)规定训练期间饮品类型。训练期间严禁官兵私自购买携带软饮料或含咖啡及乙醇饮品。为每名参训官兵配发足量口服补液盐,按一个军用水壶1000 ml,配2包口服补液盐。对于排斥口服补液盐的官兵,采用一个军用水壶淡水配2包普通榨菜。还统一购置部分含盐运动饮料作为补充饮品。(3)训练全程少量多次补液,并在结束后补足生理需要量。同时,还要监督官兵对补水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出现口渴、唾沫减少、心慌、头晕、少尿时说明补液量明显不足,应及时补足。本次调查发现,经过集训前2 d的反复教育和强化监督后,训练3~7 d平均每人每天补液量达到5000~6000 ml,中暑发生率显著降低。因此,科学合理落实补液措施,对预防中暑有一定作用。

2.2.4 预防性用药 在进入高温环境训练前预防性口服藿香正气水、十滴水或仁丹等防暑药品;并每人随身携带1~2次用量的防暑药品备用,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时及时服用。

2.2.5 重点跟训 对新兵和体质较弱官兵进行重点跟训,有效降低热射病的发病风险[13]。本次卫勤保障中,对新入组特战队员重点关注;对患轻度中暑或胃肠道等其他疾病治愈归队的队员,指派骨干进行重点跟训,医务人员加强监测和巩固治疗。

2.3 救治措施

2.3.1 快速诊断 高温高湿气候环境中一旦官兵出现大汗、头晕、面色苍白、晕厥或抽搐等表现时,应首先考虑识别中暑,快速进入处置流程。笔者认为,在训练场上对中暑患者进行现场处置时不建议立即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可用电子耳(额)温枪替代。

2.3.2 迅速降温 发生中暑后快速将患者转移至通风阴凉处或空调车内,立即解除战斗装具和除去全身衣物,增加空气流通,以利散热。现场采取有效降温措施,每20~30 min监测一次体温,将核心温度在30 min内降至39.0 ℃以下,2 h内降至38.5 ℃以下[14]。轻度中暑患者可用大量凉水持续浇洒头部和躯干;体温较高者同时使用冰袋置于双侧颈部、腹股沟、腋下等大血管处进行降温。在本次卫勤保障中采用了一次性速冷冰袋进行降温,与传统速冻冰袋相比安全性、舒适性更好,且重量轻、使用方便,适用于轻中度中暑患者降温使用,但是存在降温持续时间较短、经济成本较高等问题。中、重度中暑患者立即用充气水池,将患者颈部以下浸泡在冷水(2~20 ℃)中浸泡降温,该方法是现场最高效的降温方式。

2.3.3 快速补液 轻度中暑在30 min内分次给予口服补液盐500~1000 ml,症状缓解后补足缺失量。中、重度患者在现场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注冷生理盐水或4 ℃林格液,不但能快速补充水和电解质,也有助于快速降低核心温度,同时应注意监测核心温度,不低于38.5 ℃[2]。早期应避免大量输注葡萄糖注射液,可能导致低钠血症加重脑损伤[9]。

2.3.4 对症处理 躁动不安的患者可给予地西泮10~20 mg,2~3 min内静脉注射完毕,如静脉注射困难也可立即肌内注射。昏迷患者应将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防止呕吐误吸。

2.3.5 适时后送 训练前,应拟制转送方案,指定后送救护车,提前检查车内药品器材的完好性。训练中,一旦识别中、重度中暑患者,应即刻将患者快速转送至有热射病救治经验的医院。

综上所述,夏季高温高湿气候环境是中暑高发的客观因素,官兵高强度训练后体液大量流失且对中暑预防措施不重视是中暑的主要原因。集训期间卫勤保障人员强化随机教育,提高参训官兵预防中暑的自我防护意识,监督官兵中暑防治措施落实,采用口服补液盐等科学合理有效补液,对关注人群进行重点跟训,对中暑患者落实“快速识别、快速评估、快速降温、快速补液、快速转送”原则,确保官兵健康和训练安全。

猜你喜欢
卫勤集训补液
早期液体复苏不同补液速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1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赛前集训
技能大赛赛前集训中各要素的关系研究
暴风雨中的集训
如何用好口服补液盐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孩子高热易脱水,备点口服补液盐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某部冬季野营拉练卫勤保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