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冬辉,付卓婧
(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18)
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重大历史节点之际,高校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历史、总结历史,知古鉴今,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承担起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
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识形态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1]。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提出了将“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政治属性是高校思想政治论课的根本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方向与根本目标。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求:“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2]这些重要论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四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上都有体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内容、理论内涵放到“四史”视野下追本溯源、分析讲解,更加具有说服力,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任何歪曲与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说和思潮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通过思想性、价值性的深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政治导向功能。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社会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没有遇到过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艰难险阻。在物质富裕的当下,部分大学生受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和看法,他们追求物质利益,社会理想信念意识淡化,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历史虚无主义有意扭曲历史,以此来动摇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因此,要发挥好“四史”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学习“四史”,以“四史”教育的真实性、客观性,让大学生领悟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和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红色基因起到了关键作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红旗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在99年风雨征程中艰辛孕育的伟大精神。同时像钱学森、黄旭华等这样的科学家赤诚报国的情怀,像“铁人”王进喜、黄大发这样的劳动者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每一个红色故事,都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都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通过“四史”学习,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引导青年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相结合,把火热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积极的报国行动,在奋发图强中锻炼成才。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希望,在新形势下,“四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党的辉煌历程,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继承和弘扬优秀革命传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4 门课无疑是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的主要载体。“四史”教育进课堂,要坚持历史和理论相结合,依据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及特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讲述中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历史观,坚定理想信念。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讲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问题,就要密切联系党史、新中国史;要讲好理想信念问题,就要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史;要讲好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就要密切联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四史”教育的理论深度,注重将“四史”教育与当今的时代特点相结合,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与能力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研讨互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在学史知史的过程中坚定“四个自信”,凝聚价值认同。当然,大学生“四史”教育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亟须思政教师着力加强党史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在学术教研的基础上讲好历史故事,进一步丰富内容,增强新鲜感,提高说服力。需要注意的是“四史”教育不是一般的历史教学,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3],在讲述“四史”故事中,不仅是感性的过程,还蕴含着理性的转化,也就是通过感性的故事提炼出其所包含的信仰、精神等,进而转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理想信念。开展“四史”教育中,思政教师要注重问题导向意识,善于设疑引思,多问为什么,让学生在“四史”的学习实践中将历史学习与辩证分析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兴趣。
当前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高校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根据新时代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渠道和方法,不断拓展教育载体平台,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及形式,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不仅是视野宽广、好学上进的一代,也是个性鲜明、独立有主见的一代。“四史”教育要借助互联网便捷平台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云端课堂”,不断拓展多元载体。如高校结合线下课堂教学内容补充开设“红色育人课堂”线上直播课,以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开展“云端学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如“四史”阅读活动、“时政微课堂”“诗词学史”等,将线上教育与线下学习有机融合。同时利用腾讯会议、易班、微信等平台开展“四史”教育在线交流活动,将“四史”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及日常实践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以史为鉴,练就过硬本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四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影响的认知上,还需要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将“四史”学习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内容融入丰富多样的活动之中,打造“行走的课堂”,使“四史”教育更加有效到位。依托地方红色资源,思政教师可以探索“课堂教学+红色基地”实训模式,实现理论学习与情景交互的双重联动。一方面充分挖掘红色遗址、名人故居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基地背后蕴含的红色故事,通过参观、聆听红色故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艰辛不易。如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中展现的“一大”13名代表迥然不同的命运折射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艰难及坚守初心、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寻访红色纪念馆,调研红色地方史,挖掘英雄人物事迹、革命歌曲等,进而撰写调研报告,制作采访视频,组织朋辈红色精神宣讲团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切实在实践活动中、从历史教育中汲取信心和力量,真正做到让“四史”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中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4]将“四史”教育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要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视野,承担时代新人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个基本逻辑是从党的历史知识开展学习,从培养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着眼,最终落脚到让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