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尤溪工作站,福建尤溪 365100)
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1]、实施骨干培训者队伍建设工程[2],分别是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的战略要求。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是教师教育当下要思考的大问题。
教师培训的培训者主要由四个方面的人员组成:高校的教师(含教育专家)、教育机构的专业培训师、各级教师教育院校的教研员、基层学校的专家型教师。来自不同方面的培训者各自有着优势和短板,高校教师和专业培训师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学术视野上具有优势,而在教育理论落地和教育实践操作层面存在短板;专家型教师顾名思义还不完全是教育专家,他们中的多数至少在理论建树和学术成就上相对于其他身份的培训者是有劣势的,其优势在于对教育实践的熟悉与驾驭;教研员(教研员已经是教育专家的除外)是介于高校教师、专家与专家型教师之间,他们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学术研究能力,也有教育教学实践的驾驭能力,但是理论与学术功底总体不如高校教师和教育专家,实践水平又可能无法与专家型教师相提并论。
教师培训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培训者的素质问题,培训者作为施教方主导着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手段,组织培训过程以实现培训的目标,最终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3]因而,补齐上述不同身份培训者,特别是教研员和专家型教师的短板,是做好教师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需求调研时长与样本。培训者培训需求调研时长: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为期一年半;样本涵盖四个方面的培训者身份,样本数为123人。其中大学教师8人、教育机构专业培训师8人、教研员102人,专家型教师5人。
2.需求调研方式。主要按以下三个表格(表1、表2、表3)内容,以随机和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3.问卷表和访谈内容。
表1 培训者人口学特征和工作特质问卷调查表
表2 培训者核心素养问卷调查表
(续上表)
表3 培训者培训访谈问卷调查表
1.培训者调查的基础数据
(1)年龄与教龄数据。N1:35岁以下2人,占1.62%;N2:35-50岁57人,占46.3%;N3:50岁以上64人,占52%。J1:10年以下2人,占1.62%;J2:10-25年53人,占43%;J3:25年以上68人,占55.3%。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年龄和教龄(经验因素)进不了培训者队伍;培训者队伍年龄偏大(流动性偏低)。
(2)学历与职称数据。X1:中专8人,占6.5%;X2:专科,12人,9.75%;X3:本科82人,占66.7%;X4:本科以上21人,占17%。Z1:中级22人,占17.9%;Z2:高级83人,占67.5%;Z3:正高级18人,占14.6%。
培训者队伍仍有专科以下低学历(占16.3%)和非高级职称(占17.9%)的教师,说明加强各个学科培训者培训的力度意义重大;但是,低学历者的年龄大多在55岁以上,因而,培训难度可见一斑。
(3)荣誉与公开教学数据。R1:县级学科带头75人,占61%;R2:市级带头人46人,37.4%;R3:省级15人,占12.2%。G1:有市级公开课或讲座经历的71人,占57.7%;G2:有省级公开课或讲座经历的68人,占55.3%。
这两组数据说明,培训者队伍是一支很有进取心的队伍;并且,这支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有较高水准。
2.培训者素养调查数据
(1)专业精神调查数据。专业意识的四个调查指标:选择“有服务意识”“有职责意识”的占100%;选择“有职业规划”的109人,占88.7%;选择“有学习意识”的113人,占91.9%。专业情怀的四个调查指标:选择“会热爱学科”的103人,占83.7%;选择“能自主研修”的108人,占87.8%;选择“善于反思”的102人,占82.9%;选择“乐于分享”的95人,占77.2%。
由此说明,培训者在专业精神方面是有较高的建树,他们中的多数人忠于自己的学科专业,有专业情怀,是一支向上的培训者队伍。
(2)专业知识调查数据。学科知识调查:选择“学科知识系统”的78人,占63.4%;选择能“把握学科本质”的76人,占61.7%。教研知识调查:选择“有问题意识”的89人,占72.4%;选择“会典型提炼”的72人,占58.5%。培训知识调查:选择“能把握需求”的46人,占37.3%;选择“会组织实施”的123人,占100%。课程知识调查:选择“会解读课标”的89人,占72.4%;选择“会解读教材的”的90人,占73.2%。
以上数据说明,培训者在学科知识系统化、学科思想本质认识领域需要加强;在经验总结和案例典型提炼能力上要加大培训力度;在培训需求获得方式和手段上要强化培训。
(3)专业能力调查数据。培训管理能力调查:选择“会主题设计与实践”的75人,占61%;选择“会过程管理与评价”的79人,占64.2%。教科研管理能力调查:选择“会教学诊断与调研”的114人,占92.7%;选择“会问题聚焦与解决”的69人,占56.1%;选择“会案例提炼与拓展”的70人,占56.9%。课程组织管理调查:选择“会课程设计与组织”的65人,占52.8%;选择“会课程开发与实施”的61人,占49.6%;选择“会课程评价与反馈”的87人,占70.7%。
以上数据说明,培训者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结构设计上存在短板,需要专题培训;在问题聚焦与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方面要加强能力建设。
3.培训者对自身培训的需求调查数据
(1)培训形式的需求调查数据。本批次的调查设计了四个培训形式分别进行相关内容喜欢程度的选择。
“专家讲座式培训”设计了四项内容供选择。选择喜欢“理论解构”的117人,占95.1%,这说明多数培训者还是希望了解理论如何落地来指导实践;选择喜欢“经验重构”的106人,占86.2%,这说明将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也是多数培训者所追求的;选择“实践盾构”的121人,占98.4%,这说明:绝大多数培训者希望自己有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构建出相应问题化解的基本路径;选择“视点分享”的119人,占96.7%,这说明培训者对专家经验和学识的认可。
“跟岗实践式培训”设计了三项内容供选择。选择“名校跟岗”的81人,占65.9%;选择“名师跟岗”的83人,占67.5%;选择“专题跟岗”的95人,占77.2%。这些数据说明培训者不是十分迷信名校和名师的跟岗培训,而更加注重以某一主题内容的专题跟岗培训,这种结果可能是培训者本身就经常与名校和名师打交道有关。
“现场互动式培训”设计了三个选项。所有被问卷者均对“问题互动”“案例解剖”“经验分享”做了百分百的选择,这充分说明现场互动式培训是培训者最为推崇的培训方式之一。
“网络远程式培训”设计了三个选项。选择“视频听讲”“文案学习”“网络互动交流学习”的培训者人数普遍偏低,分别为26人,占21%;28人,占22.8%;34人,占27.6%。这说明网络远程培训对于培训者而言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可能与培训者自身拥有比较多的培训资源有关。
(2)质性问题的调查数据。关于“培训的管理问题”,选择加强“课程管理”的113人占91.9%,说明课程在培训者的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选择加强“过程管理”和“训后管理”的都是117人,占95.1%,说明培训者都很重视培训管理的衔接问题。而“关于培训者培训你有什么需要表达的”的问题只有38人做了回答,且主要集中在“课程设计要合理”“培训专家要接地气”“培训经费要充足”“培训要与工作绩效挂钩”四个方面,这说明了培训者对培训工作是有思考的、比较关注的。
1.对以上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培训者培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者年龄偏大与培训者流动性低的因素不可忽视。高龄者(55岁以上)相对低学历是高龄培训者进取心有所减弱的表现。因此,对培训者队伍进行交流管理是保持培训者进取心的必要措施。二是培训者的学科身份不可小觑。选择“学科知识系统”的只有78人,占63.4%,选择能“把握学科本质”的只有76人,占61.7%,从这两项数据偏低看,进行分学科的培训者培训仍需加强。三是培训者经验因素的利用问题。从培训者不是十分重视“名校跟岗”与“名师跟岗”和对远程网络培训的普遍轻视看,重视培训者已有的经验作用和防止经验主义的副作用要一并给予关注。四是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案例提炼、问题聚焦的能力以及培训资源开发能力仍然是培训者的短板,要在培训中适当地加以倾斜。
2.对以上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培训者对自身的培训需求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理论学习、知识建构、视点分享有着很高的热情。这从培训者不仅不像普通教师对“专家讲座式培训”有所排斥,反而较多数人选择“专家讲座式培训”的四项内容得到印证。二是以问题解决、案例剖析、经验分享为互动载体的培训形式为培训者所推崇,这可以从所有被问卷者全部选择“现场互动式培训”的三项内容得到印证。三是对实践能力的提升情有独钟,表现在对“理论解构”“经验重构”和“实践盾构”的普遍重视,分别占95.1%、86.2%和98.4%。
基于上述调研结论,笔者以为,培训者培训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聚焦并实施培训者培训。
培训者不同于一般教师,他们的学习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因此,培训目标设计最紧要的问题是要与培训者的学习需求相呼应。
前沿理论、学术成果、最新学科视点以及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学习与建构,仍然是培训者培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呼应了培训者的需求,也是培训者完善理论和专业素养的重要任务。
基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教师培训是指从教育问题出发到问题解决的一个过程[4],这一过程是行动学习的过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进行完全融合的、基于团队合作的、聚焦实践真实问题解决的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和流程。[5]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对共同问题的聚焦,而聚焦问题过程本身就是两者间的、最重要的互动过程;然后是问题解决的互动过程,它给学习者以展示机会的同时,创设了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的平台。不仅如此,它还在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得学习者获得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构建了新的知识。因此,这样的培训理所当然地得到培训者的肯定。
成人学习者是在具体经验、反思与观察、抽象概念化和积极实践四个阶段往复循环,从而产生不断上升的复杂体的学习螺旋。[6]这种建立在具体经验和积极实践上的学习螺旋,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学习的动力表现体现在经验和兴趣的满足程度上,满足度高则学习动力足,反之则学习动力不足;二是成人对学习的关注是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联系是成人对某一学习过程高度关注的前提。因此,在生活与工作上自我实现是成人学习动力得以保持的最高境界。所以,经验是成人学习的重要资源,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经验在成人学习的基础性作用;要充分重视成人学习的生活性特点,确保学习活动设计与生活和工作的紧密联系,这是成人学习热情的基础保障,也是提升培训者培训实效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