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软实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2021-03-06 08:51敦莉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五力中原实力

敦莉莉

(河南日报 报业集团,河南 郑州 450008)

河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可以增强中原文化认同感,提升中原形象感染力,带动中原文化产业发展。对中原文化软实力资源现状进行梳理,能够在反思和审视中探寻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之道,深挖文化特质,改进传播方式,增加文化气质,切实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

首提“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的约瑟夫·奈。他指出,软实力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文化软实力[1]。美国学者约翰·P.洛弗尔认为,民众生长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其特有的思维习惯与行为特征,与文化息息相关。而且无论对于哪个国家或地区,统治阶级对内的治理方式及对外的来往邦交,也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2]。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解读,有的侧重于讨论文化精神价值的无形影响力,有的则从文化的精神和物质形态两方面同时解读。二是将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进行量化,对各国、各区域间的软实力给出定量比较和综合评价。如,杨新洪将文化软实力分为价值指标、实物指标和相对指标;周国富建立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熊正德构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全国各省的文化软实力。以上学者的指标体系各有所长,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并且数据大多停留在2010年以前,对新形势下的软实力研究亟待补充。已有文献大多从中原文化资源的某一角度出发来讨论河南中原文化软实力,如,袁金宝从武术角度、孙闪闪从乡村文化角度、沈文慧从红色文化角度、李英珍从教育角度、靳义增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角度等,定性分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目前,在已有文献中,从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角度整体审视出发,结合我省文化资源的实际现状进行定量分析的暂无先例。本文运用量化研究手段,全面地梳理中原文化软实力的资源现状,并动态观察发展趋势,以期为我省研究中原文化软实力的资源现状及提升路径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对指导实践中原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通过对中原文化进行考察,结合已有研究,本文将中原文化软实力总结出如下特色:内外兼修、软硬兼具。内外兼修是指中原文化软实力既要包括中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等内在驱动力,又要包括基于中原文化所衍生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等,融入社会生活后而产生的外在社会及经济效益。软硬兼具是指中原文化软实力需要强化硬指标来进行评估,同时要实现中原文化与业务建设双赢的良好局面。中原文化软实力应由文化吸引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内生力、文化事业投入力、文化产业贡献力五个要素组成,据此提出中原文化软实力“五力模型”。

(一)中原文化吸引力

文化吸引力是决定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源头动力。它代表了区域文化所蕴藏的精神内涵对区域外民众的吸引价值。文化吸引力决定着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方向,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提。可以通过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继承并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创作具备中原特色的文化作品等举措,作用于中原文化软实力。

(二)中原文化传播力

文化传播力是加强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有利纽带。当前处于信息传播空前便捷的时代,文化要散发活力并衍变出生产力,必须重视信息的畅通。河南在经济总量上处于全国前列,但在国内文化舆论场上的话语权依然薄弱。我们既然有能力做好中原事情,就当然要有能力讲好中原故事,让世界更了解中原[3]。

(三)中原文化内生力

文化内生力从根本上为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动力。在文化繁荣与落后的省市之间,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生产力不同。知识生产力主要依赖于相应的文化设施、教育培训,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来提高文化的生产力。民众特别是劳动人民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度,对基本文化的学习程度,形成了中原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驱动力,造成了不同区域文化实力的差距。

(四)文化事业投入力

文化事业投入力为壮大中原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后背支撑。文化系统内各主体在职能设置、权责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整体配置,都需要有所投入,才能保证文化有所发展,从而推动各方面体制改革。如何在有限的投入下,满足中原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取决于文化事业投入的方式和力度。而文化事业投入主要有两种体现形式:一是资金直接支持,二是通过监督服务等宏观管理提供间接支持。

(五)文化产业贡献力

文化产业贡献力从经济层面直观衡量了中原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程度。文化本身是上层建筑,只有结合产业形成一定的外化产品,才能被人们更真切地感知,同时带来附加的经济效益。因此,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能够反映出中原文化资源的真正魅力与时代张力。当前,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各省比拼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即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中原文化软实力作用机理分析及评价模型构建

结合对中原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的解读,以及各作用力与中原文化软实力的相互运行机制,设计构建了中原文化软实力“五力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中原文化软实力“五力模型”

由图1可知,中原文化吸引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而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对中原文化吸引力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推动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内涵越丰富,与外界交流越频繁,其对外界影响的辐射范围就越大。广泛而精准的传播则会为文化资源带来更多正面反馈,使其得以站在更高的发展层面。文化知识的运用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联动带来文化体制的改革,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打牢根基,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将进一步促进文化知识内在生产力的增强。深化和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力是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源头活水,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会对现有文化体制提出更高要求,倒逼体制的改革和投入方式的重塑。文化产业在中原地区的经济总量上的贡献比例,代表了文化资源内在转化的效率。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越高,对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贡献就越大;反过来,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可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贡献度。

中原文化软实力“五力模型”中,五个要素的作用力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共同推动中原文化软实力发展,反过来,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也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五个要素的改善和提升。

三、中原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要对中原文化资源和实力现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应设计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本文参考已有文献,在中原文化软实力“五力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全面性、一致性、独立性、层次性、可比性原则,设计了中原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完整反映中原文化软实力现状,如表1所示。

表1 中原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将各类指标分成三级:一级指标1个,反映中原文化软实力综合现状;二级指标5个,分别从“五力”的维度评估文化软实力;三级指标30个,是二级指标的再细化,分别设置相应的代表指标。接下来,对以上各指标的选取缘由、具体释义及测量手段分别加以介绍。

(一)中原文化吸引力指标内涵

中原文化对外界的吸引力程度,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本身包含的自然资源、历史传统及精神力量。中原文化吸引力的指标主要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作品创作两个方面来设置。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类[4]。其中,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文物藏品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作为衡量指标;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各地入选的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算数相加出总量。在文化作品产量方面,选取当年“艺术表演团创作首演剧目数”“短视频原创数”“新闻出版总印数”作为依据。这六个指标尽量全面地涵盖文化吸引力,但并不完善,总体来说,这些指标得分越高,代表中原文化吸引力越强,文化软实力也就越高。

(二)中原文化传播力指标内涵

文化传播力主要通过中原文化与外界的沟通频次及效率来反映。由于各地在文化交流方面较为零散,难以进行横向对比,因此,只以各地文化管理部门统计的官方活动为依据。而文化传播力的效果可以通过中原地区的旅游业数据来反映,本文把各地全年接待的“省外游客总量”作为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显然,省外游客到访越多,越能扩大对中原文化的传播力度,同时也能代表前期宣传带来的实际效果。此外,文字及音、视频读物推广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因此选取相应产品的发行量来表示。

(三)中原文化内生力指标内涵

文化内生力需要依靠知识的生产、内化和运用。其中,知识生产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设施,知识内化则通常以教育的方式进行传输,而知识运用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素质高低上。在文化设施方面,以常见的图书馆、广播和电视为衡量指标。通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与“每万人口大学生人数”两个指标反映基础及高等教育实施水平,同时参考各阶段学校的师生比来综合反映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度。人才素质通过专利申请量和经济活动中技术职称人员数来体现。以上指标越高,人才的文化水平越高,对中原文化的推动助力就越强。

(四)文化事业投入力指标内涵

官方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包括财政支持和宏观管理两方面。选取指标同样从这两方面考虑,财政支持从财政性教育经费、文化事业费、文化文物机构财政拨款的实际金额及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方面,考量财政的倾斜度及支持方向;宏观管理以各地文化事业机构、市场管理机构的数量为统计口径,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其中,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统计包括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宫、少年宫等在内的文化机构。这是出于个别地市对这些机构的叫法不同的考虑,凡符合内涵的,均纳入统计范围。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资金及人力配置越充足,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就越大,则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就越具备发展壮大的条件。

(五)文化产业贡献力指标内涵

根据官方指导文件,文化产业泛指向社会大众提供精神娱乐、文化知识等产品,或举办文化服务及相关活动的产业类型。为确保数据可比,本文统计的产业数据均在同一范畴下进行,主要有艺术表演业、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图书馆业、音像业、广播影视业等[5]。在衡量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时,从总量和比例两方面考虑,以人均贡献值和占GDP的比例表示。同时,考虑到就业人员数量也可以侧面体现产业的活跃度与规模,因此,选用了各城镇地区“文教、体育、娱乐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作为评价指标。

四、中原文化软实力评价实证分析

(一)“五力”主成分分析

本部分对河南省2009—2018年的文化吸引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内生力、文化事业投入力和文化产业贡献力所包含的指标逐项进行主成分分析。

要进行主成分分析,数据必须具有适用性。第一步要做KMO和Barlett球度检验,通常一组数据同时满足KMO值大于0.5、Barlett检验P值小于0.05,就代表其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差异性显著,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本例中,“五力”的P值分别为0.003、0.001、0.000、0.000、0.000,KMO值分别为0.677、0.559、0.795、0.766、0.629,均适合主成分分析。

X1=0.459ZX11+1.077ZX12+0.759ZX13+0.465ZX14-0.401ZX15-1.045ZX16

(1)

X2=0.44ZX21+0.491ZX22+0.02ZX23-0.319ZX24

(2)

X3=0.343ZX31+0.371ZX32+0.374ZX33+0.24ZX34-0.322ZX35+0.204ZX36+0.372ZX37+0.352ZX38+0.373ZX39

(3)

X4=0.373ZX41+0.392ZX42+0.227ZX43+0.281ZX44+0.378ZX45+0.329ZX46+0.135ZX47

(4)

X5=0.608ZX51+0.577ZX52+0.432ZX53+0.332ZX54

(5)

将统计数据代入以上公式,可得中原文化软实力“五力”评分值,如表2所示。

表2 2009—2018年中原文化软实力“五力”评分值

(二)中原文化软实力资源现状十年实证分析

接下来,本文以10年间“五力”的评分值为依据,对中原文化软实力的综合表现进行实证分析,这里仍然选用主成分分析法。KMO和Barlett球度检验得到,P值为0.000,KMO值为0.708,可以进行后续分析。总方差分解表中,首行特征值对方差的解释率为93.094%,可直接将其作为公因子。计算得到中原文化软实力评价函数:

X=0.434X1+0.447X2+0.451X3+0.45X4+0.453X5

(6)

将表2数据代入式(6)中,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009—2018年中原文化软实力评分值

依据上表数据,可做出中原文化软实力的10年发展曲线图,如图2所示。

图2 2009—2018年中原文化软实力及“五力”发展曲线图

由函数(6)的各系数可知,“五力”的权重都在0.45左右,说明作用力相当,且都对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影响较大。只有从五方面齐发力,发挥合力效应,才能最有利于切实提高中原文化软实力。首先,相比之下,中原文化软实力“五力”系数从高到低前三名依次是“文化产业贡献力(0.453)”“中原文化内生力(0.451)”“文化事业投入力(0.450)”,说明要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首先应注重文化产业带动力,反映出文化软资源在提升过程中,拥有优秀的文化资源固然重要,然而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转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是提升综合实力的根本途径。其次,提高文化内在生产力,实证表明知识是实力提升的根本后盾,必须从根基着手才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再次,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实证中,文化事业投入高的地区文化软实力排名也靠前,印证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说明提供坚实的保障作用至关重要。由以上实证结果,还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2009—2018年中原文化软实力的“五力”逐年提升,共同带动了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2018年,中原文化吸引力、中原文化传播力、中原文化内生力、文化事业投入力和文化产业贡献力的评分值分别达到5.026、1.362、3.592、3.135和2.337,在“五力”的综合作用下,当年的中原文化软实力分值高达3.381。其中,中原文化吸引力、文化事业投入力和中原文化内生力的贡献较大,而中原文化传播力和文化产业贡献力的贡献较小。这也符合目前中原地区在传统文化资源、基础教育和投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文化传播推广和产业发展方面暂时处于培育期这一现实情况。

第二,2015年是中原文化软实力资源现状的华丽转折年,体现在2015年的评分值由负(-0.057)转正(0.474)。2015年之前,中原文化软实力评分值虽也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但整体评分值仍为负值,表明当时中原文化软实力尚位于蓄力待发阶段,竞争力还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河南还处于重工轻文的时期,各地在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和投入上,没有提高到与经济建设同步的程度。对于文化资源价值的挖掘和保护不够;文化发展的结构和形式过于单一,同时缺少相关人才。这就导致市场活力激发得不够充分。2016年以来,在河南省“十三五”规划指导下,开启了河南省文化事业的全方位改革,中原腹地焕发了蓬勃朝气,河南大步迈向全国文化强省之列。省十次党代会要求“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同年,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建设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这些举措推动了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持续发展。

四、“五力”视角下中原文化软实力存在问题剖析

本部分以2018年河南18个地市的指标数据为样本,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地的“五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综合评分值,并根据得分值将18个市的文化软实力划分为四个层次,并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2018年地市文化软实力及“五力”评分值

第Ⅰ层次有郑州、许昌。省会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既是国家中心城市,也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汇聚了全省文化事业与产业尖端资源,在中原文化五力指标中,获得文化吸引力、传播力、内生力3项第一与文化事业投入力、产业贡献力2项第二,且文化软实力综合评分遥遥领先其他地市。许昌紧随郑州,位列第2名,且文化产业贡献力位列18地市之首,充分显示出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软实力整体水平的拉动作用。近年来,许昌通过举办三国文化旅游周、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等会展,加之包装打造了“陶瓷文化之乡”“烟草文化之乡”“魏都”“钧都”“花都”等城市名称,提升了城市形象,提高了文化吸引力与内生力,成为全省文旅融合、以文兴业的典型城市。

第Ⅱ层次有焦作、洛阳、开封、新乡、濮阳。其中,焦作拥有以云台山为代表的丰富自然景观和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人文景观资源,文化吸引力较高。洛阳和开封都是千年古都,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城市知名度较高。洛阳龙门石窟更是世界文化遗产,文化传播力仅次于郑州。开封素有“八朝古都”之称,文物古迹众多,文化氛围厚重,遵循“文化+”的产业发展战略,迅速提升了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还拥有百年“双一流”的河南大学,给经济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升带来强劲后力。新乡北依太行,南望黄河,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还拥有11所高校,科研氛围浓厚,使其传播力和内生力居中原前茅。濮阳打造“中国杂技之乡”,带动杂技全链条产业发展,助推了城市的文化产业贡献力,在中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从区域划分来看,前两个层次大部分是豫北和豫中城市,豫西和豫东城市仅有洛阳和开封入围,且这两地的古都文化更多地抵消了其地理因素。第Ⅲ和第Ⅳ层次除三门峡和商丘外,则大部分是豫南城市及中部偏南地区城市。豫北地区以工业著称,交通发达,资源丰富,同时占据教育优势,文化内生力、事业投入力及产业贡献力相对较高。豫南地区大多以农业为主,且人口较多,虽占据优良的自然资源,但产业发展稍显不足,表现为除文化吸引力外,其他四力排名靠后。由此可得出结论,中原各地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经济实力有着较强的关联度,且整体上呈现北强南弱的趋势。

由表4可知,2018年中原文化软实力平均值为0.00167,其中,第Ⅰ层次和第Ⅱ层次起到支柱作用。郑州(3.31)、许昌(1.44)、焦作(0.72)、洛阳(0.30)、开封(0.22)、新乡(0.12)、濮阳(0.06),对整体分数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余地市总分均低于0,特别是第Ⅳ层次的三门峡(-1.04)与周口(-1.09),使得中原文化软实力的均值受到较大影响。相应的,各地市由于自身文化发展情况不同,又对中原文化整体软实力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本章从“五力”视角出发,根据各地市“五力”的表现,剖析中原文化软实力在构建与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中原文化吸引力整体偏低

2018年中原文化吸引力平均值为-0.00111。18个地市仅有7个得分为正。说明河南省在打造中原文化软实力过程中,普遍对文化特色的挖掘还不够深入,与河南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身份相比还有距离。省会郑州自身发展较快,但没有起到带动周边的辐射作用,南部整体弱于北部,反映了中原文化软实力发展不够均衡,也与各地在人、财、物方面的资源不均衡有关。

(二)中原文化传播力稍显薄弱

2018年中原文化传播力平均值为-0.00056,是“五力”值最低的指标,说明中原文化“走出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18个地市中,中原文化传播力得分为正值的仅6个。河南在国人的固有印象中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其实更是文化大省,现代化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相比,缺乏对文化和特质的提炼,宣传载体不够丰富,形式缺乏创新性,渠道不够完善,其走出去的广度、力度和深度还很不够。中原城市缺少应有的精气神,很多年轻人选择到北上广深等城市工作,缺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往,致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三)中原文化内生力后劲充足

2018年中原文化内生力平均值为0.00167,在“五力”中平均得分最高,显示全省在文化资源的内在生产力方面表现较好。数据显示,文化内生力的强劲促进了大部分地市文化产业的繁荣,如郑州、开封、焦作、许昌、漯河等地在文化内生力与文化产业贡献力方面均处于优势地位。但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效率不同,也有地市表现出内生力虽强而产业贡献力及竞争力不足的现象,如安阳、鹤壁、新乡、商丘、驻马店、济源等地,还需要特别加强在文化体制方面探索和改革的步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及政策支持。

(四)文化事业投入力有待提升

2018年全省文化事业投入力平均值为0.00111。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各地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从其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上来讲仍然偏低,对于中原文化实现质的提升还未能提供充足支撑,制约了中原文化软实力的跨越步伐。如2018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66.53元,而河南人均仅28元,地市中有31.2%的群众文化活动机构属于空运作状态,即没有经费、场所和设备。

(五)文化产业贡献力仍需增强

2018年中原文化产业贡献力平均值仅为0.00056。分值较低,反映出中原文化在产业转化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在体制创新、开发模式及人才培养上还与国内发达省市有距离。中原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独特,是滋生文化产业的沃土,但目前还较缺乏文化方面的强势品牌,各地文化企业小而散,没有龙头及知名企业、上市公司,产业集聚有待加强。近年来已有所改善,从2018年起,《大河报》发布“河南文化产业先锋榜单”,对于中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拉动作用。探索将中原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好的产业资源,是道阻且长之务。

五、中原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认为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需要多管齐下的生态工程,必须从构成中原文化软实力的各要素出发,逐个突破,全面发力。

(一)培育中原文化吸引力

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要从强根基做起,厚植中原文化吸引力。中原文化要在博大的中华文化大地图中找准定位,从内外两方面培育文化吸引力。对内要下大力气保护好历史文物及非遗资源,提炼中原独有的精神并使之外化为华夏历史文明的标志,特别是安阳、洛阳、开封等古都人文资源的挖掘以及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红色资源的塑造,都要树立与国内其他省市有明显差异优势的文化特色[6]。各地市要根据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做好与中原文化内涵的融合,使中原大地遍地开花而花香不同,共同丰富中原文化吸引力。对外要研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原精神与之有机融合,还要注重吸收全国其他地区优秀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补充到中原文化的内涵中,形成具备中原特色,同时易被其他民族、地区和国家接受的文化魅力。

(二)扩大中原文化传播力

要推动中原文化进一步“走出去”,需要多策并用。一是要加强中原文化的传播平台建设,有机整合省内优质传媒资源,打造有竞争力的传媒品牌,建立强大的传播优势,将中原文化、中原好故事扩散到更大范围。二是要充分发挥社会机构和自媒体力量的优势。虽然官方党媒宣传处于主导地位,但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公众对地区的认知和对文化特色的了解渠道更加多样化,甚至民间的文化宣传比官方更快、更高效。如,一首《成都》吸引各路文青们上成都打卡;抖音上小视频打造的各类网红景区,都显示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三是要善于利用新兴文化传播手段,如互联网、微电影、短视频等,将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媒介,举办创意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扩大传播覆盖面,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使中原文化魅力更加深入人心[7]。四是要致力于话语体系构建。通过研究其他地域的话语特色,将中原文化加以融合改进,用更易被受众认知的叙事手段,将中原理念和精神内涵展示给全国人民,从而引起共鸣,更新人民对中原文化的认知感。

(三)夯实文化内在生产力

在提高人才智力、补充文化软实力后劲力量方面,一是要改革省内科技创新体制。跟随前沿科技发展情况,结合中原地区实际特点,谋划促进中原科技发展,营造创新氛围的宏观战略和具体路径。以打造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改革科技体系,完善创新机制,为中原文化腾飞建立制度保证。二是要提高科技型文化企业在市场的地位。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科技文化企业和人才的支持,鼓励科技创新,设立评价机制,在资源和资金方面向科技型文化企业倾斜,使文化企业敢于创新,敢于投资,吸引更多科技型人才加入文化企业。三是要侧重对尖端文化人才的输出。要支持和引导中原各高校及职业技术学院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遵循现代教育理念,积极设置文化相关学科门类,创新培育手段,输出更多高层次的文化尖端人才,使其能够留在中原,为增强中原文化软实力添砖加瓦。

(四)提高文化事业投入力

要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需要在资金与体制两方面共同提供支撑。从资金方面来说,一是从财政总量上,通过直接拨付、定点扶持、科研课题等手段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二是创新支持方式,从单向拨款探索更有效率的形式,如设立政府性基金、联合社会资本。除资金外,在运行模式、投后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支持。三是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管,从事前严格、事后松散的现状中走出来,探索形成全过程的监管,使资金真正用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从体制方面来说,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将职责从直接干预市场向统筹监管、治理、服务转变,引导文化体制供给侧改革,构建现代化的文化市场体系,鼓励文化行业进行自我监督,促进良性循环发展。二是对文化市场实行分类监管[8],对于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加大支持力度,保证其社会效益,而对于营利性文化单位,则应更多给予其自我发展的空间,做好后台服务即可。

(五)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提升中原文化产业的贡献度,根本途径是要提高中原文化的产业竞争力。一是确立全盘开发理念。跳出区域文化的小框架,站在中原文化大局上,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盛大文化活动为契机,将全省文化集中推介。发挥中原文化资源多样化的优势,走产业立体发展之路。二是分类指导、有序发展。目前中原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进度本就不均衡,在制定政策上也不可一概而论。合适的方式是由强带弱,对于发展较快的地区倾斜政策,鼓励创业,推动上市,先形成一批带头文化企业和骨干企业家,将中原文化产业的氛围带动起来。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地区,则应从根部抓起,逐步培育产业潜力,不可揠苗助长。三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创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可通过贷款贴息、直接补助、成果奖励、产业基金等方式,定向扶持新兴文化产业。特别是产业基金,能够发挥社会资本的管理优势和政府资源的统筹优势,有利于初创型或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四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加中原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意性。鼓励企业在中原文化中大力植入现代科技,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创造出匹配时代特征的文化产业。在这方面,国内可借鉴的案例很多,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与现代科技企业合作,在文化推广与产业效益方面已有颇多成功经验。

猜你喜欢
五力中原实力
我国滑雪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五力模型分析
射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五力”齐发 拓宽就业扶贫路
沁园春·赞中原
实力抢镜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波特五力模型在研判公司价值规避投资风险方面的应用研究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