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锐,贾国渠,陈 巍,张成伟
(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核工业四一六医院 心血管内科,四川 成都6100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常见于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30%-60%的患者可继发心力衰竭甚至猝死[1]。推荐ACS患者首选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恢复心肌灌注[2-3]。目前发现PCI术前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存在显著变化,炎症因子可能与PCI治疗预后及再次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存在一定关联[4]。本研究分析ACS患者PCI术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变化情况,并评估各项指标对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ACS患者为病例组。纳入标准:①符合ACS诊断标准[5];②符合PCI治疗指征;③年龄45-75岁;④患者自愿接受PCI治疗。排除标准:①PCI禁忌症;②溶栓治疗;③合并急慢性感染炎症、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选取我院体检的无ACS病史的中老年健康人群63例为对照组。本研究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病例组男81例,女44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5.28±3.11)岁。对照组男40例,女23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4.37±3.68)岁。病例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抽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10 ml,3000 r/min离心取上层清液待检。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均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试剂盒购自BioTek公司,检测仪器为BioTek 800TS酶标仪。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flow-mediated diameter,FMD):使用Affiniti血管内皮功能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患者静息时、加压时的肱动脉管腔内径,FMD=(加压时-静息时)/静息时的肱动脉内径×100%。
1.3 治疗与随访患者均进行PCI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年。ACS用药:给予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硝酸甘油。PCI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检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指标(ET-1、NO、FMD、IL-6、IL-8、TNF-α),观察患者PCI术后短期3个月内发生的心血管不良事件。
2.1 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变化比较术前病例组的血浆ET-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N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FMD值小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时的血浆ET-1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血浆NO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FMD值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病例组PCI术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2.2 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比较术前病例组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时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病例组PCI术前后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比较
2.3 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与术前后的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指标的相关性患者PCI术后短期3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心绞痛11例(8.80%),心肌梗死7例(5.60%),心力衰竭5例(4.00%),心源性死亡1例(0.80%),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20%。
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的血浆ET-1水平、血清IL-6、IL-8、TNF-α水平呈正相关(P<0.05);患者心血管事件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的血浆NO水平、FMD值呈负相关(P<0.05),见表3。
表3 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与PCI术前后的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指标的相关性
2.4 各指标对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以术前的血浆ET-1、NO水平、FMD值、血清IL-6、IL-8、TNF-α水平绘制ROC曲线,预测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截断值、AUC、灵敏度、特异度见表4。
表4 各指标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
动脉粥样硬化是ACS的病理基础,其中始动因素是血管内皮损伤以及微炎症反应[6]。临床上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主要包括ET-1、NO、FMD。本研究发现术前病例组的血浆ET-1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NO水平低于对照组,FMD值小于对照组。ET-1和NO属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具有调节血管紧张性、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在正常人群中,血浆ET-1处于低水平,当发生心肌缺血缺氧时血管内皮损伤释放大量ET-1,发挥缩血管作用,造成心肌供血不足[7]。FMD指血管扩张程度,其原理是血管加压状态下高速血流对血管壁的切力作用,血管内皮分泌大量NO,NO引起血管迅速扩张,FMD越大表示血管内皮功能越好[8]。本研究发现病例组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时的血浆ET-1水平逐渐下降,血浆NO水平和FMD值逐渐升高,这与叶世权[9]、张晨光[10]研究报道相符,ACS患者PCI治疗有效时血管内皮功能也相应好转。
IL-6、IL-8、TNF-α是临床上常见的炎症因子,本研究发现术前病例组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这与Xu[11]研究报道一致,微炎症反应与ACS密不可分,这可能是因为炎症因子IL-6、IL-8、TNF-α促进纤溶、影响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造成动脉斑块栓塞[12];此外,微炎症反应也会间接造成血管内皮损害。本研究发现病例组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时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逐渐下降,这与张立敏[13]研究报道相符。
尽管PCI可以有效恢复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但是由于患者血小板易发生聚集黏附形成血栓,PCI术后90 d内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约为10%-26%[14]。本研究发现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的血浆ET-1水平、血清IL-6、IL-8、TNF-α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浆NO水平、FMD值呈负相关,提示上述指标水平变化与PCI治疗预后密切相关,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炎症因子指标预测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灵敏度较高,可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