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改平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在目前国家提倡精准就业基础上,通过就业咨询了解学生就业现状,实现高质量就业就十分重要。本文以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为例,探索开展针对在校生的“一对一”就业咨询服务,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针对毕业生“一对一”咨询服务,明确毕业生就业方向,精准解决就业困境,个性化提升就业技能,保障就业效率和就业质量;针对社会上的再就业人群,开展“一对一”就业咨询,有助于提升真个社会的就业率和就业水平。
目前的就业指导主要是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培训、就业信息推送及就业跟踪反馈等内容,体现出传统的灌输式指导模式,学生被动接受,单方面了解一些就业理论,与未来的就业新形势、新问题脱节。目前,医学生学业繁重、技能型特点明显,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性不强,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加上实习时间较长,并且处于闭环状态,学生对自身就业优势劣势判断不足、就业简历制作针对性不强,就业主动性不强等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因此,在学生就业诉求无法满足情况下,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进一步改革。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具有不同本质、独立思维的个体,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主体性、独立性更强,在就业选择与规划的问题上也存在个性差异。例如:根据九型人格测验,可以判断不同求职对象对就业的不同态度。护理专业特点对学生形象、气质有特殊的要求,部分学生因自身身体、家庭等原因,就会出现求职困难的现象。现有的面对大众的教育对于特殊的就业对象来说就会停留在理论方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一对一”就业咨询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差异、量身定制就业规划,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有助于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
传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的是开展课堂教学、学校就业宣传等,站在“讲”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对学生个体的就业观、就业优势、就业困惑等关注不够。医学生在接受完学校就业教育后,面临就业困惑不知如何解决,对个人就业认知不到位、简历与用人单位契合度不高,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错失良机。甚至有的同学盲目就业、慢就业、待业等现象存在,降低了就业效率和质量。“一对一”就业咨询体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助于根据学生特点,发掘学生就业优势,有针对性性的指导学生找到与个人能力、素质相匹配的就业岗位,大大提高就业质量。
本文针对医学生的特点,着重探索研究“一对一”就业咨询体系构建的重要元素,整合“一对一”就业咨询师资队伍、咨询场域、制度机制等方面的资源,构建系统化的“一对一”就业咨询体系。
在构建“一对一”就业指导体系中,队伍建设是保障。目前,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队伍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就业课专职教师、辅导员。在工作中分别肩负就业信息推送及政策宣传、就业理论、形势及就业课程教学和实际就业指导及就业手续办理工作。
而在实际就业面试过程中,医学生作为专业技术岗、普遍会被问到专业基础知识、医疗护理相关技能操作、以及相关的职业礼仪等问题。专业课教师作为重要的力量,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医学生“一对一”就业咨询体系过程中,需要整合专业教师队伍、提升原有“三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能咨询队伍交叉任职,提升就业实践能力。
在构建就业队伍协同育人过程中,要加强队伍培训,鼓励队伍考取就业咨询师等证书;开展实践锻炼,让教师队伍进一步了解职业及就业前景;从理论到实践方面具备“一对一”就业咨询服务的能力。
目前就业咨询方式为就业指导教师授课、辅导员传达学校相关就业信息,学生没有固定的场域来了解就业的系统信息,导致“一对一”就业咨询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学校可以依托就业处、就业教研室探索成立就业咨询室。尤其是目前很多高校推进书院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成立就业咨询工作室。就业咨询室围绕全体学生尤其是就业困难学生,提供开放、免费的就业咨询服务,学生根据自身求职面临的问题,在这里接受“一对一”的专业的就业咨询,而非讲座式、团体性的宣传育。而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咨询主题与活动方式,使咨询工作即体现个性化也尽量涉及大学生现阶段所面临的职业就业方面的普遍问题。
就业咨询室保障场地建设,配备就业咨询所需要的软硬件设备,能够帮助学生自我探索与自我规划。重点是具备就业咨询所有的办公设施、学生进行职业模拟、个案分析、模拟招聘的场所;配备对学生进行职业了解的测评系统职业兴趣、能力、性格测验(如MB TI),具有职业规划沙盘等等,通过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测评和个性化指导;实施坐班制度、梳理“一对一”就业咨询流程,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积极开展课程宣传、专题讲座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就业咨询,提升自我就业能力。
明确就业咨询服务对象。根据就业课程、团体咨询辅导,对就业对象进行细分:主要为不积极就业学生、就业目的不明确学生、盲目就业学生;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年级,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技能训练等咨询服务。结合“个性化 精准化”就业的需要,根据就业咨询对象的特点,积累相关就业案例,进一步提升就业教学及相关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完善就业咨询方式。传统的就业咨询是在公开的状态,学生自发的关注个人就业问题所进行的就业服务状态,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在“个性化精准化”就业要求下,就业咨询应该是设置独立空间,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活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一对一”就业咨询服务有了更多可能性,就业咨询室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咨询服务。线上,开发预约与咨询系统,公布服务电话,通过电话咨询、微信、QQ等方式进行咨询服务;线下,通过面对面咨询服务,开展“一对一”咨询,帮助来访者解惑答疑,个性指导服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一对一”就业咨询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确立咨询对象是关键。“一对一”就业咨询关系的确立可以用两种方式进行。被服务对象主动寻求确立就业咨询关系。学校要转变观念,将普及性就业指导与个性化就业指导相结合。在传统的面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教育、专题讲座、团体咨询等基础上,将工作中心用到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探索,引导和调动学生开始寻求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的积极性。
服务主体既就业指导咨询师资队伍寻求就业指导对象。在启发学生的过程学生主动寻求就业咨询,学校可以通过就业反馈、精准化就业大数据调研、学生就业问卷调研等形式,掌握就业困难、求职失败等学生信息。针对学生情况,进行就业帮扶,赢得学生信任,主动邀约学生开展“一对一”咨询服务等工作。
“一对一”就业咨询测评是确立咨询关系,检测咨询效果的有效途径。就业咨询师资队伍可以针对目前大生在就业意向、就业技能、职业性格、就业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利用就业咨询室贮备各种职业方面的测评与方法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自我认识,例如霍兰德职业兴趣自测、能力、性格测验(如MB TI),对学生就业意向和兴趣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一对一”就业咨询目的在于将解决学生就业观念等思想问题与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等实际问题相结合。学校可探索心理咨询相关测评仪器、测评方法引进就业咨询工作,比如:“一对一”谈话式、“绘画”测评、模拟沙盘游戏等,邀请心理相关专业老师分析学生性格特征、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引导学生对自我就业能力的探索。
通过测评和访谈,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意向、困惑、优势和劣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为“一对一”就业咨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的特点,拟定指导方案,分类指导、进行咨询工作的开展。
针对就业困惑的学生,明确职业定位,调整求职心态。对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政策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自我求职过程中的职业性格、个性特点及周边环境影响,关注学生就业中职业定位、获取信息来源、投递简历方式等问题让学生调整求职心态,对职业有一个明确定位。如医学生来说,可以确定选择做医生或者相关产业,并进一步细分,破解学生困惑,明确就业方向。
针对学生就业能力确实问题,提供技能指导,提升就业能力。在了解相应问题以后,为学生提供就业简历、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工作。针对简历模板化、雷同化的确定,“一对一”指导学生撰写个人简历,根据求职岗位充分展示个人魅力,做好简历的包装工作,具备推销能力。“一对一”开展模拟面试,针对学生的面试礼仪、面试问题准备、面试技巧等进行一对一打造,提升学生的面试能力。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等学生,就业咨询要充分学生实际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了解国家及当地以及学校的相关就业帮扶政策,同时,结合学校资助工作相关部门结合,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将解决实际问题与就业问题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一对一”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
在目前高等学校高度重视“三全育人”的时机,就业咨询更要转变观念,实现服务育人的目的。根据医学生的实际,设计谋划“远航育人工程”,对学生求职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反馈,在学生实习、求职以及工作后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持续不间断提供相应的指导工作。同时,将相关问题梳理归纳,形成“一对一”就业指导案例,进行研究、归纳,为进一步开展咨询服务进行有效提升。针对学生求职过程的问题及时沟通、交流、指导、反馈,形成“一对一”闭环跟踪服务;对于求职成功的案例、形成个案分析,为后来的就业指导提供经验做法。
“一对一”就业咨询体系是建立在对学生就业意向、就业条件、就业环境和就业困惑所设定的服务体系,在“精准化”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指导,有效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为“一对一”就业咨询体系实现路径的创新。打造个性化就业队伍、建设就业咨询室、完善就业咨询机制。提高就业咨询服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供队伍保障,建立就业咨询室,完善专业测评体系,为实现“一对一”就业咨询提供了软硬件支持,完善就业咨询机制,为“一对一”就业咨询提供了闭环式路径,有利于咨询工作的实现,提升就业效率和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