桴浮四海家国情

2021-03-06 15:00林冠珍
闽都文化 2021年2期
关键词:领事新西兰

林冠珍

闲读《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看到一封1918年3月19日林轼桓在新西兰惠灵顿写给莫理循的信。本书编者、澳大利亚华裔学者、国立大学教授骆惠敏先生为“林轼桓”做了一条简注:

林轼桓系中国外交官,是焚烧英国鸦片,使英国以此为理由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0)的广东总督林则徐的曾孙。[···]马尾船政学堂毕业,此时在新西兰任领事(1917-1922),以前他在温哥华任领事(1914-1917)。

福州人,我的前辈老乡,还有更多的故事吗?骆先生的注里有“[···]”符号,表示翻译时有删节,我很想知道被删节的内容是什么。到图书馆借来英文原版《莫理循书信集》,一比对,被删的只是林则徐的生卒年“1785-1850”这几个字,没有其他新内容。求教百度,跳出一行字:“很抱歉,没有找到与‘林轼桓’相关的网页。”

不会吧,林则徐曾孙、名门之后、清末民初领事级外交官,就没一点痕迹吗?找来《林则徐世系录》,查得林则徐的这位曾孙名叫林轼垣,怪不得查不到呢。“垣”(yuán)与“桓”(huán)字形相似,读音却完全不同。骆先生在英文版中很明确写的是lin Shih-yuan,不是骆先生的错,而是中译本的笔误。

从《林则徐世系录》得知,林轼垣的独养女林子东先生还健在,让我十分惊喜。她曾任福建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福建省社科院副院长、福建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是新四军老战士、老新闻工作者、出版人。她与中国共产党同龄,2020年虚百岁。历史原来离我并不遥远。

1926年,福州三坊七巷三官堂。右一,林轼垣;右二,林子东;左二,林轼垣夫人钟锦棠;右三,钟锦棠的母亲;左一,钟锦堂的妹妹;左三,妹妹的女儿

百度“林轼垣”,终于有了零星的线索。网上看到的信息,多数内容重复,或语焉不详。很意外地看到郑芳所著《16个福州家族的百年家史》,封面赫然是年幼的林子东与父亲林轼垣等家人的合影。内文中还有一幅林轼垣的个人照片。

林轼垣的形象一下子立体鲜活了起来。

莫理循是谁,林轼垣为何给大名鼎鼎的莫理循写信呢?

莫理循,澳大利亚人。他从1897年任起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1912年被袁世凯聘为政治顾问,袁世凯去世后仍任北洋政府顾问,至1918年,已在中国生活了21年。这21年的历练,使一名医学博士成长为闻名中外的“北京的莫理循”。1918年12月,他受总统徐世昌之邀,以中国参加巴黎和会代表团技术顾问的身份前往欧洲,离开北京。巴黎和会期间,他因病到英国治病,至1920年去世,再也没有回到中国。

1912年8月31日《插图伦敦新闻》封面,图注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的政治顾问莫理循博士和总统袁世凯”。这是为了强调莫理循的知名度和重要性,媒体伪造的照片。莫理循对这张照片评注说:“许多图片新闻刊载我的画像,最有趣的是伪造我站在袁世凯身旁并以一份文件请其过目的那张画像。这是总统和他的秘书蔡廷干的快照,不过蔡的头被我的头取而代之了。”

林轼垣何时结交莫理循,已无从考证。但从林轼垣写给莫理循的这封信中说“收到你上月10日的来信”“你还曾慨允为我设法在各方面相助”来看,他们不单通信,可能还见过面。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恳求莫理循帮助,请新西兰政府废除有损中国人尊严的人头税。林轼垣说:“你最近访问新西兰时受到的隆重欢迎,证明你在这个国家和它的政府官员中所享受的崇高声望,没有人比你处于能够更好地为我帮忙的地位了。”

林轼垣作为中华民国驻新西兰领事,努力为保护本国侨民利益,据理力争。这封信写得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情真意切,令我肃然起敬。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中国加入了协约国,与英国(新西兰是英国领属国)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共同对抗同盟国。林轼垣还试图说明中华民族为盟友做出的牺牲和奉献,以博得新西兰政府的同情。他写道:

我拟在新西兰召开下届议会时,向新西兰政府提出交涉,以使愿在新西兰永久定居的中国人,无论哪一类,除必须通过一次教育测验之外,都无须再缴100人头税。自从议会于1908年通过法案,对中国移民施行教育测验办法以来,只有15个中国人进入新西兰(已在新西兰入籍的华人的女眷及子女不在此例)。这个小小数目足以证明,教育测验在过去10年中,已成为防止华人大批入境的坚实壁垒。如果新西兰政府担心一旦取消人头税会引起华人大批入境,我相信我的政府准备同自治领政府商谈限制每年中国人移居新西兰的数目。我的主要愿望是维持我们国家的尊严。

唯独对中国人抽征100人头税,显然是不公平地歧视我们中国人,而中国目前在战争日益紧张的时刻,已经并且正在继续使用种种物质办法对大英帝国在目前这场战争中的事业表示同情,新西兰政府更应废除这种有损中国尊严的税法。

新西兰的排斥华人立法开始于淘金热时代。其时中国人在新西兰是唯一来自亚洲的移民。新西兰为此制定了纯粹是针对中国移民的法律。自从新西兰于1881年开始对每一中国移民抽征10镑人头税以后,那些知名的新西兰政治家几乎都是排华法案的倡导者和支持者。1893年,甚至有人主张应把人头税从10镑提高到500镑,最后确定为100镑。除去人头税之外,1908年又推行了“限制中国移民”法案,这项法案建议“实行教育测验制度,要求每一个入境的中国人,必须能阅读100个由执行测验的海关收税官随意选择的英文字”,以进一步阻拦中国人入境,“有效地实现维护我们国内的种族纯样性”。

1919年,新西兰中国领事馆官邸。中,林轼垣;左一,林轼垣夫人;右一,林轼垣四哥的女儿林希嘏。墙上挂的肖像,一幅为林轼垣,另一幅为当地华人妇女。按习惯,官邸要挂主人夫妇的像,当时林轼垣夫人还没到新西兰,没有照片,就找了一幅当地女子的照片挂上。可见他在生活上不拘小节。

莫理循是否曾应林轼垣的要求向新西兰政府游说,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忙没有帮成。“种族歧视”在西方世界里是一个难以清除的痼疾。经过几代外交官和当地华人华侨的努力,新西兰人头税直到1944年采取其他更巧妙、更隐蔽的限制法律时方才取消。到了1947年才有中国人获准在新西兰永久定居。

承蒙北京外交学院郑启荣教授、复旦大学马建标教授、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卓亦明老师等方家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查到了1918年印行的由田原祯次郎编《清末民初中国官绅人名录》、《清季中外使领年表》“中华民国驻纽丝伦(惠灵顿)领事(1912-1939)年表”、张德彝著《八述奇》等资料。综合各种资料,尝试为林轼垣做个小传:

林轼垣(1876-1955),字蔚岑,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则徐第三子林拱枢之孙。清末民初外交官。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历任驻英公使馆随员(1901.10-1906.3)、福建洋务局翻译委员、分省补用知县、驻温哥华领事(1911.10-1917.10)、驻新西兰领事(1917.10-1922.5)。归国后,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与林灏深、林步随等兄弟投资兴办实业,终因时局动荡,且不善经营,没有成功。1938年后避居上海法租界当寓公。1955年逝世于上海,安葬在复旦墓园。

所查资料中没有明确林轼垣何时任“福建洋务局翻译委员”。“福建洋务局”存在时间很短,只有10年,档案资料鲜少。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厦门、福州均为五口之一。福建设招商总局,专办英、法等国通商事务。1866年,设福建通商总局,承办对外通商交涉事务。1899年,福建通商总局改称福建洋务局,1910年裁撤。以此推测,林轼垣任此职应是在他从英国回来,赴温哥华任职之前。

“分省补用知县”不算职务,只是个身份。我对林轼垣在任温哥华领事之前有个“原分省补用知县”的身份很好奇。“分省补用知县”是取得做知县资格后,经吏部铨选,被分配到某个省,待有空缺后补用,相当于现在的“后备干部”。林轼垣受过西式教育,又出使英伦多年,开眼看了世界,会对这后备的七品芝麻官感兴趣吗?他是通过考取,还是捐得的“补用知县”的身份呢?一切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想起严复,三次科考落第,连捐带保才“以道员选用”。严复是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大力推举西学,但是在那个时代,人们仍然视科举为正途,期望通过科举晋身,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林轼垣的上司,驻英公使张德彝,毕业于北京同文馆,在国外度过27个年头,是职业外交官,曾当了光绪皇帝5年的英文教师,晚年却为自己没有走八股入仕的正途而遗憾。严复、张德彝尚且如此看重“正途”,我们也可以理解林轼垣对“分省补用知县”身份的眷念。

英国《名利场》杂志系列漫画中的张德彝。图注为“他被召回北京,担任天子的英语教师”

1911年10月,林轼垣被任命为温哥华领事时才35岁,任期跨清帝国、中华民国,经袁世凯、黎元洪两任总统。其间国内时局多变,国外波谲云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趁欧美各国无暇东顾,于1915年1月18日,由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总统递交了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秘密文件。消息传出,震惊中外,举国哗然,强烈抗议,呼吁不得与日本签约。侨居世界各国的华人华侨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募集军费驰援祖国。据《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统计,当时收到海外声援电报多达24封。如,1915年3月12日中国外交部收檀香山少年演说社电:“大总统暨各部及报界鉴:日妄要求,请拒绝,宁死战,愿筹饷。”

林轼垣积极发动华侨筹款。1915年4月29日,中国外交部收到他从温哥华发的电报:“外交部:十码。据域多利中华会馆爱国团长李梦九禀称,已募集军饷二十万元,为决定,恳密示,转请电呈大总统钧鉴等因。理合电闻,并恳代呈。……林轼垣叩。二十七日。”其身居海外,情牵中华,真切地跃然纸上。

据石晓宁在《一战中加拿大国民党支部“党禁”事件始末》中披露,1916年,林轼垣还被卷进了加拿大华人社区的激烈党派之争。

加拿大的华人在辛亥革命前,支持孙中山革命,尤其是加拿大的洪门致公堂,将堂所抵押,筹款捐助。中华民国成立后,洪门与本地华人社区始终认可袁世凯以及后来的北洋政府的合法性,认为民国伊始,排满革命任务已完成,国家要共和宪政、稳健建国。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的再度革命、再造共和的主张与加拿大以洪门为首的华人社区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冲突首先表现在报端。洪门机关报《大汉公报》与国民党机关报《新民国报》形成了拥袁与反袁、宪政与革命的论争。党争不断,造成了加拿大华人社区的分裂与敌对。林轼垣由于多次寻求加拿大警方与司法部门参与,要求禁止《新民国报》,与国民党矛盾日深。1916年12月,以温哥华《大同阅书报》社社长身份出现的国民党支部总理陈树人等人,向中华民国外交部状告林轼垣曾在袁世凯洪宪时期“庇护帝制党派,辱国殃民,请速撤换”,同时罗列了许多林轼垣“贪赃渎职”的行为。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执政,国民党此次倒林行动,是向新政府清算旧官员。党争双方都告到北京外交部,尤对于林轼垣案“或控告,或保留,所执理由,判然各异”,致使当时的外交总长伍廷芳,令加拿大总领事杨书雯前往查清真相。

一直没有在相关史料里看到对林轼垣案的调查结论,想必是“查无实据”,不了了之,否则不可能在事后,又任命他为驻新西兰领事。

外交官就是这样在大风大浪里成长起来。

我联系到了林轼垣的外孙、林子东的儿子孙海丁老师。他热情地发来了家里仅存的林轼垣的照片。这几帧照片历经磨难,极为珍贵。曾在《16个福州家族的百年家史》一书里见到的那张林轼垣个人照,原版是有林轼垣娟秀的小楷亲笔题识的,书里没有展现,令我十分兴奋,似听到他对亲朋的低语笑谈:

择业不慎,滥厕外交。冲风涛,跋险阻,桴浮四海,辙绕二球,侣与黄须碧眼儿相激战,日敝精于敦槃坛玷间,不觉衰朽催迫,鬓毛凋落。盖自三出国门,迄今又八稔矣。此八稔中自新大陆辗转来南,各去中州一二万里,前则昏旦殊时,今则寒燠迥异,叹萍踪之无定,怅岁月之如流,建树毫无,私心愧赧。遐思古人,长枕大被,华萼相辉之盛,感慨益难自已。东归何日,北望怅然。拍兹影自怜笑,爰书数语,以抒胸臆。

1919年,林轼垣在新西兰中国领事馆官邸个人照,四周为林轼垣亲笔题识

己未仲秋蔚岑识于纽丝纶官舍

“择业不慎,滥厕外交”“建树毫无,私心愧赧”,虽是自谦,可否也有与严复、张德彝辈同感没有进入“正途”的遗憾?

“敦槃”“坛玷(坫)”,都是指代外交及谈判场所。“侣与黄须碧眼儿相激战,日敝精于敦槃坛玷间”,展现了一位弱国外交家舌战群儒、长袖善舞的万丈豪情。“激战”二字,浓缩了当年外交场上的多少刀光剑影和弥漫硝烟。

披泽“长枕大被,华萼相辉之盛”,兄弟友爱、手足情深的温馨,是林轼垣一辈子的感念。

“东归何日,北望怅然”,虽贵为外交官,也与常人一样,饱含着海外游子的思乡之忧伤。

这张照片拍摄于“己未”年,即1919年的新西兰(纽丝纶)官邸。从1911年任驻温哥华领事,由于时差,“昏旦殊时”,1917年转任新西兰领事至1919年,由北半球到南半球,“寒燠迥异”,正是“八稔”。1922年任职期满回国后,林轼垣再也没有涉足职场。这帧照片,林轼垣冲洗了多张,都题了同样的款识,个别字有差异,可见是经他反复推敲的。这是林子东家里仅存的林轼垣墨迹,可以说是林轼垣职业外交生涯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领事新西兰
新西兰兔
新西兰不仅有羊毛,更有教育
领事探视“征求意见稿”之我见
“领事认证”称谓在中国的演变故事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发达国家”吗?
在新西兰的旅馆邂逅五星红旗
新西兰出现牛油果盗贼
新西兰小学生没作业
林则徐以烫回洋人凉
领略中国外交为民的务实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