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娟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镇药草畜牧兽医站,青海 大通 810100)
高原型藏羊是青海地区主要的绵羊品种,在高原环境下长期养殖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但也存在发育迟缓、生产能力偏弱、产肉性能低下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引进早熟、多胎多羔、泌乳性能好、产肉性能高的优质品种湖羊进行杂交试验,借助品种改良助力当地养殖业实现高产、高效益目标。
1.1 试验材料 选取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本地健康藏羊与引进的优质湖羊种公羊作为试验组,以本地藏羊种公羊作为对照组,试验样本均具有良好的遗传特性和种用性能,抗体水平达标,且通过检疫检验、无疾病。
1.2 试验方法 使引进的湖羊种公羊与本地藏羊种公羊分别与本地藏羊自然交配,待母羊分娩后取杂交后代与藏羊后代在相同养殖环境与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集中养殖,试验组、对照组分别取33 只羔羊作为试验对象,测定羔羊初生、1月龄、3 月与6 月龄四个不同阶段的体重和体质变化情况,将试验结果进行记录。利用Excel 软件对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借助SPSS13.0 软件做统计学处理,并分别进行方差分析与显著性检验。
2.1 杂交后代体质测定结果 通过观察2 组绵羊后代在初生、1 月龄、3 月龄、6 月龄四个阶段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三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可以发现,33 只杂交后代初生的体高平均值为31.87cm、体斜长为31.08cm、胸围为33.02cm,伴随羔羊的生长发育,其体高平均值逐渐增加至42.05cm、51.02cm 和54.42cm,体斜长增加至42.82cm、51.63cm 和54.73cm,胸围增加至42.81cm、52.28cm 和63.92cm;而对照组后代的初生体高平均值为30.92cm、体斜长为27.55cm、胸围为30.15cm,在生长发育后其体高分别增至37.61cm、51.02cm 和54.42cm,体斜长增至35.45cm、44.19cm 和52.94cm,胸围增至39.52cm、49.16cm 和58.83cm,且P<0.05,与对照组间形成显著性差异,说明藏羊、湖羊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更优。
2.2 杂交后代增重结果比较 观察杂交后代与藏羊后代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重变化情况可以发现,试验组在初生、1 月龄、3 月龄和6 月龄的体重平均值分别为3.84kg、7.87kg、17.82kg 和24.69kg,对照组则分别为2.91kg、5.12kg、11.55kg和15.67kg,可见3 月龄后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优势开始显现,增重较大,且P<0.01,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同时观察2组绵羊后代的日增重发现,试验组在四个阶段的日增重分别为133.67g、165.82g、114.7g 和138.94g,对照组的日增重则分别为73.7g、107.01g、68.86g 和85.17g,杂交后代的日增重明显高于藏羊后代,P<0.05,2 组差异性显著。从2 组绵羊后代的整体生长发育期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后代均在1 月龄、3月龄的日增重高于其他生长阶段,说明1~3 月龄为绵羊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宜在此阶段实行育种计划,以提高后代的生产能力与产肉性能。
2.3 试验结果讨论 结合杂交试验结果可以发现,借助杂交品种改良试验生产出的湖羊、藏羊杂交后代具有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好、日增重显著、产肉性能好等优势特征,各项试验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并且1~3 月龄为杂交后代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日增重到达峰值,因此宜选择1~3 月龄杂交绵羊进行育种,借此保证有效发挥杂交育种优势,使生产出的后代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提高绵羊生产效益。同时,需结合绵羊生产特征适当调节人工授精季节,尽量选取在每年7~8 月牧草丰富时期进行人工授精,在此阶段母羊膘肥体壮、卵巢发育成熟,能够有效提高受胎率,待冬季集中产羔时确保生产出的羔羊初生体重较高、各项体质指标均保持良好,可增强羔羊的免疫力与抗病力,促使当地肉羊养殖业提高肉羊产量与品质,助力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目标。
本文通过开展杂交试验进行本地高原型藏羊品种的改良,将本地藏羊耐粗饲、适应力强的优势与湖羊生产性能强、产肉性能好的特征有机结合,培育出的杂交后代具有生育周期短、育肥效果佳、适应能力强等性能优势,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本地肉羊养殖业的生产效能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