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3-05 09:29王冬梅
大医生 2021年23期
关键词:化酶烯醇阿替普

王冬梅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800)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在于脑动脉硬化或血栓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导致残疾。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不仅在于尽快恢复血液供应,挽救半暗带缺血细胞的活力,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效避免传统药物治疗引起的神经功能缺陷。目前,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的溶栓药物,尿激酶可激活体内的纤溶酶原,并使其转化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水解,溶解新形成的血栓,但其缺乏对纤维蛋白溶解的选择性,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受限[1]。阿替普酶可使赖氨酸残基、纤维蛋白与纤溶酶原结合,降解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等,溶栓效果显著,有助于恢复患者部分神经元的活性,改善预后[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 蛋白(S-100β)、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2020 年1 月至12 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50 例,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和观察组(50 例,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8、22 例;年龄51~73岁,平均(65.27±2.86)岁;患病时长0.8~4.5 h,平均(2.97±0.41)h。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7、23例;年龄51~73 岁,平均(65.89±2.91)岁;患病时长0.9~4.7 h,平均(2.94±0.45)h。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组间对比。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3]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经CT 或MRI 成像确诊者;均为初次患病者;生命体征稳定者等。排除标准:近3 个月内有颅脑损伤史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严重疾病者;恶性肿瘤患者等。研究经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用尿激酶(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1695,规格:150 万U)治疗,将100 万 ~ 150 万U 尿激酶溶于100 mL0.9%氯化钠溶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30 min 内滴注完毕。给予观察组患者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注册证号SJ20160054,规格:20 mg/支)溶栓治疗,剂量为0.9 mg/kg 体质量(最大剂量90 mg),先静脉推注10%(1 min 之内),其余剂量在60 min 内持续静脉滴注。静脉溶栓24 h 后,两组患者均经颅CT 检查排除脑出血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4544,规格:25 mg/片),剂量为100 mg/d,连续使用2 周。

1.3 观察指标 ①将两组患者治疗后2 周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其中基本治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比治疗前降低90%以上,或者无神经缺损,可以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工作;显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比治疗前降低46%~90%,可基本完成日常生活工作;有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比治疗前降低18%~45%,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无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比治疗前降低18%以下,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临床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72 h、1 周、4 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评分进行对比,NIHSS 评分的分值范围为0~42 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越好。③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周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以及神经生长因子指标水平进行对比,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进行离心操作(3 000 r/min,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NIHSS 评分、血清学指标采用(±s)表示,行t检验;临床疗效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2 周,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的76.00%比,观察组(96.0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NIHSS 评分 治疗后72 h、1 周、4 周两组患者NIHSS 评分与治疗前比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观察组各时间点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后72 h 比,#P<0.05;与治疗后1 周比,△P<0.05。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72 h治疗后1 周治疗后4 周对照组5019.41±3.5217.36±1.52*14.44±1.53*#12.54±1.23*#△观察组5019.34±3.5214.24±1.12*12.31±1.21*# 8.12±1.01*#△t 值0.09911.6857.72119.638 P 值>0.05<0.05<0.05<0.05

2.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神经生长因子水平 治疗后2 周两组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 与治疗前比均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神经生长因子与治疗前比均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S-100β:S-100β 蛋白。

组别例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µg/L)S-100β(µg/L)神经生长因子(ng/L)治疗前治疗后2 周治疗前治疗后2 周治疗前治疗后2 周对照组5019.56±3.7814.25±1.56*1.93±0.351.58±0.21*78.58±5.10104.45±6.01*观察组5019.21±3.5711.56±1.31*1.98±0.321.10±0.12*78.45±5.28 118.56±12.41*t 值0.4769.3370.74614.0330.1257.236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诊疾病,该病发生后,脑细胞可引起不可逆转的损伤。若梗死区域血流灌注能尽快恢复正常,则可有效挽救脑缺血细胞,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临床研究显示,溶栓治疗对发病在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较好[5]。尿激酶和阿替普酶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溶栓剂,尿激酶作为第一代静脉溶栓药物,可起到全身性纤溶诱导作用,疗效确切,但使用该药物治疗可增加患者出血的发生风险[6]。

阿替普酶属于一种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其可选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进行融合,使其转化为纤溶酶,从而充分发挥溶栓作用,而不会影响全身纤溶,安全有效;同时,该药物具有相对失活的特性,能够在病灶部位选择性激活纤溶酶原,而在病灶正常部位则不受影响,从而降低继发性出血的发生风险[7-8]。上述数据结果显示,治疗后2 周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升高,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2 h、1 周、4 周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提高治疗效果。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是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一种烯醇化酶,一旦脑组织受损,则会导致该指标水平上升;神经生长因子可通过诱导神经递质合成、蛋白磷酸化、甲基化,促进神经再生,修复受损脑细胞,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功能;S-100β 是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可直接反映患者神经损伤程度[9-10]。本研究中,治疗后2 周观察组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助于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的恢复,进而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其原因在于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血液中的赖氨酸残基能与纤维蛋白结合,激活纤溶酶原,诱导其转化为纤溶酶原,并能降解血栓及血栓形成,升高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功能修复,且可降低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100β 的分泌,减少其对神经细胞的损害[11]。

综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神经因子水平提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化酶烯醇阿替普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麦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气相色谱法分析甾烯醇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烯醇化酶在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两种氯前列烯醇诱导母猪同期分娩的研究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寄生虫烯醇化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