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庆
(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山西晋中 032000)
在临床检验中,血常规检验属基础检查项目,通过采集血液标本,分析、化验血液中多项指标的形态与数量,可辅助临床判断受检者的疾病与机体状况,在疾病诊断与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目前临床在开展血常规检验时,以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方式为主,末梢血采集较为便捷,应用范围较广,且在实施采集时,受检者疼痛感与不适感较轻,易被其接受,但末梢血的样本量较少,在采集过程中易受环境的污染,导致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1]。而静脉血液循环速度较快,稳定性更高,且可重复检测,血液直接通过负压进入到真空试管中,降低了溶血风险与重复采血率[2-3]。不同的采血方式会造成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并影响临床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的评估。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 年7 月至 2021 年8月在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00 例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采血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各50 例。末梢血组研究对象中男、女性各25 例;年龄22~70 岁,平均(46.05±12.72)岁;体质量50~70 kg,平均(60.25±4.17)kg。静脉血组研究对象中男、女性分别为30、20 例;年龄25~75岁,平均(46.45±13.02)岁;体质量50~70 kg,平均(60.50±4.35)kg。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依从性较好,可清晰、准确配合者;无言语沟通障碍、精神障碍者;未合并重大疾病者等。排除标准:存在凝血障碍者;合并传染性疾病者;存在晕血、晕针史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研究方法
1.2.1 血液采集方法 叮嘱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常规检测前一晚夜间12:00 之前开始禁食、禁水、保持心情处于平静状态,均于次日晨起8:00 进行检测,对于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检验应由同一个检验者来完成,以此降低判断结果时发生的偏差。末梢血组研究对象实施末梢血检验:以一次性消毒采血针对受检者无名指指腹内侧血样进行采集,首先轻轻按摩采血部位,使局部组织自然充血,然后对皮肤进行消毒,待干燥后紧捏采血部位两侧,右手持一次性消毒采血针迅速刺入,深度以2~3 mm 为宜,血液自然流出或稍加挤压后流出,第1滴血液因混入组织液,弃去不用,使用加有抗凝剂的一次性试管收集血样100 μL,采血结束后,用无菌干棉签压住采血部位以止血。静脉血组研究对象实施静脉血检验:采血前准备一次性采血针,在确认无异常情况后,对受检者肘正中静脉进行轻拍,将静脉凸显出来,并以止血带进行捆扎,之后以无菌棉签进行消毒处理,连接一次性的采血针与加有抗凝剂的真空试管,在完成消毒工作后实施穿刺,在此期间叮嘱受检者机体处于平稳状态,不可晃动,采集血液3 mL,完成后指导研究对象正确按压穿刺部位。
1.2.2 检测方法 所有血液标本需尽快送检,时间不可超过4 h,以此降低检查结果的误差,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研究对象采血时间与一次性采血成功率。②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常规检测指标,包括RBC、WBC、PLT、Hb、HCT 及MCHC 水平。③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液采集满意度,总分为100 分,其中满意为≥ 85 分,基本满意为60~84 分,不满意为 ≤ 59 分[4]。总满意度=满意度+基本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s)、[ 例(%)]表示,分别采用t、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采血时间与一次性采血成功率 静脉血组研究对象的采血时间显著短于末梢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研究对象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采血时间与采血成功率比较
2.2 血常规检验指标 静脉血组研究对象的RBC、PLT、Hb、HCT及MCHC水平均显著高于末梢血组,而WBC水平显著低于末梢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血常规检验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研究对象血常规检验指标比较(±s)
注:RBC:红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PLT:血小板计数;Hb:血红蛋白;HCT:红细胞比容;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组别例数RBC(×1012/L)WBC(×109/L)PLT(×109/L)Hb(g/L)HCT(%)MCHC(%)末梢血组503.24±0.256.42±0.65206.90±30.13 102.75±8.1235.24±3.1527.03±4.27静脉血组503.80±0.605.30±0.41221.74±35.75 115.39±10.72 40.53±6.1530.07±6.54 t 值6.09210.3052.2446.6465.4132.752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满意度 静脉血组研究对象对采血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末梢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研究对象满意度比较[ 例(%)]
目前,临床在实施血常规检查时,采血部位以动脉、静脉及末梢为主,不同的采血方法在细胞成分、化学组成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同时也是造成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
采集末梢血时由于手指处血管比较细,且出血量较少,故而在采集过程中需反复挤压穿刺部位,增加了血液采集难度,因此采血时间相对较长;同时末梢血受针刺深浅、温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会使其数值发生波动,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5-6]。静脉血是从机体肘静脉处采集血样,静脉血液循环速度较快,抽取方便,不易受温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稳定性高,可缩短采血时间,且样本量较大,相较于末梢血,可使因样本量不足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降低,同时避免了反复穿刺,降低受检者痛苦[7]。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血组研究对象的采血满意度显著高于末梢血组,采血时间显著短于末梢血组,提示以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采血时间较短,血液采集成功率较高,因此可以减轻受检者的不适与痛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同时,本研究中,静脉血组研究对象的RBC、PLT、Hb、HCT 及MCHC 水平均显著高于末梢血组,而WBC 水平显著低于末梢血组。分析可能是,相较于末梢血,静脉血采集所使用的真空试管管内负压一致,血样与抗凝剂的比例也一致,减少了样本发生溶血的可能,样本不易变质,故而检验结果更为可靠。除此之外,人体血液内所含成分比较多,以末梢采血法进行检验,容易受采血位置的影响,且在消毒过程中,消毒棉球的纤维可混入血液样本,无法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8-9]。这表明外界因素对末梢血的影响较大,血液检测结果准确性较低,未能准确反映出受检者机体的各项指标数值。可见以静脉采血法开展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得检验结果更可靠、真实,临床可将其作为首选采血方法。
综上,临床在开展血常规检验时,以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所得诊断结果不同,相较于末梢血检验,静脉血检验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与满意度均较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建议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