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茶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以广西六堡茶为例

2021-03-05 17:27李星亚
现代食品 2021年24期
关键词:六堡制茶技艺

◎ 李星亚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之于国人,已经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根据记载,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1]。从神农尝百草到陆羽的《茶经》;从种茶、制茶到烹茶、饮茶,茶文化伴随中国五千年文明,已经沉淀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3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文化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工作小组;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统技术”类别中,将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花茶等制作工艺纳入国家级非遗保护之列。2011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目前,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包含六大茶类的42项传统制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足见国家对于我国传统茶叶制作技艺传承和保护的重视,同时这更是茶产业的福音。

1 六堡茶历史与产业现状

六堡茶历史悠久,据康熙三十六年(1697)《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六堡茶以其“红、浓、陈、醇”四绝著称,耐于久藏,越陈年越好,与其他黑茶类相比,其独特的“金花”(菌花)和槟榔香气颇受青睐。

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同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制茶技术依然脉络清晰,初制工艺需经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和烘干等工序,每次制茶需重复此套工序4~5次,把茶叶揉至成鱼钩形状方成。复制工艺为过筛整形、拣梗拣片、拼堆、冷发酵、上蒸和踩篓凉置陈化,凉置陈化是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经此工序后,传统工艺的六堡茶方可得之[2]。

产业的兴衰牵动着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六堡茶产业发展曲折起伏,晚清时期,作为有名的侨销茶,六堡茶跟随劳工下过南洋,出口贸易创下高峰;抗战爆发后,出口渠道部分中断,六堡茶产业陷入低迷;新中国成立后,在广西政府推动下,重振六堡茶产业,产量有所回升;20世纪50年代,受3年自然灾害影响,六堡茶产业再次陷入低潮;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梧州茶厂和中茶梧州分公司等少数茶企承担着六堡茶的产销贸易。2000年后,随着普洱茶的热销,同属于黑茶的六堡茶被重新看好;2014年11月,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成为广西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掀开了新的篇章,也给六堡茶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 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现状

2.1 传承队伍规模小,传承动力不足

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之争始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焦点。曾担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的乌丙安表示“部分非遗项目是可以进行生产性保护的,不必要追求产业化开发。”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是实行动态管理的,如果不按照非遗法规定进行保护,将在非遗名录库中取消该项目[3]。传统技艺类制茶工艺,往往是纯手工操作,工作强度大,对于操作人手艺要求高,需要有一定的经验、相当的耐心、能够花时间钻研,才能担起传承的担子[4]。但是,随着现代制茶技艺的发展,机器操作程度越来越高,在产量与效益的制衡下,传统制茶群体规模越来越小。加上地理性标志产品标准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一些手工技艺产品的销路。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过程中,当地政府也建立了传承体系,创建相关资源库,并开展相关培训,但是整体的传承系谱还是比较简单,传承人队伍规模小,加上缺少产业的助力,更加难担负起传承的重担。

2.2 宣传力度小,保护不到位

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工艺特色、或是其保健功效都显著区别于其他茶类。但是随着国内其他区域茶产业的崛起,六堡茶在国内的知名度不及于东南亚地区,并没有展现出其应有的产业风貌和文化内涵,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及国内的消费者熟知度并不高。终端的认知度低,自然需求量就不高,产业生产动力也相应不足,人们对其保护的意识就相对淡薄。加之部分当地茶企认识高度不够,没有意识到传统制作技艺的内涵,只跟随市场导向,不惜丢掉传统六堡茶制作技艺中的特色和精华,转而运用其他手法或品种,如此循环,不利于传承和保护。

2.3 开发力度不够,生命力不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文化的挖掘和推广不仅能助推产业发展,还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命力。针对目前六堡茶产业,从政府层面上看,也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并没有通过一系列规划研究来深入挖掘六堡茶民间茶俗、宣传六堡茶历史文化轨迹等,进而提升六堡茶的品位,推动六堡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企业层面上看,其更注重企业自我品牌的宣传,忽略产品本身文化的推广,企业之间难以形成合力;从行业层面来看,一些协会和团体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各自为战。整体来说,还处在相对较薄弱的开发阶段,没有强有力的整合力,缺乏进一步壮大的生命力。

2.4 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创新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现代产业的发展,表面上看是相互制衡的,传统手工技艺商业化后,必将跟随市场的指挥棒进退;商业化程度越高,对于工业化大生产的依赖就越强,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的坚持就越弱。实际上,辩证地看待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就会发现,各有千秋,相互依赖,并不相悖。传统手工技艺从古到今,积淀的是千年来劳动人民的饮食智慧,生存的学问,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彰显的是一种民族内涵。现代产业是从手工技艺发展而来,同样是劳动者创新的成果,也是将产品商业化、大众化,惠及更多人的一种途径。但是其产品的本源是离不开传统手工技艺的,无论如何大生产,都携带有传统技艺的基因、内涵和痕迹,或者说都离不开传统技艺的文化渲染。那么,正确处理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与现代产业的发展壮大之间的关系,让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是六堡茶传统技艺传承创新和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关键。

2.5 宣传“茶养”,突出健康特色

六堡茶最初之所以能够“下南洋”,成为“劳工茶”,主要原因还是它的医药价值。19世纪中后,随着殖民扩张,大批闽粤地区的“契约华工”来到马来西亚,人们为了解决当地水土不服、维生素缺乏、传染病泛滥等问题,急需一种可以满足生存需求的食品,而六堡茶以其既为食又为药的自然特性成为首选。在当时的马来西亚,很长一段时间里,矿场老板以能提供六堡茶来招揽矿工,而矿工则以饮茶来保持健康[5]。

2017年,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21年9月30日,自治区民政厅、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广西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桂民发﹝2021﹞40号)加强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全面推动广西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俨然,大健康时代正快步到来,作为广西最有文化内涵的茶叶代表——六堡茶,其最本质的食养价值与大健康的理念非常接近,是对各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切入点,需要进行整理,宣传。利用各种文化宣传媒介,加大对饮六堡茶健康生活理念的宣传,让这种传统健康饮品为更多人认识,让更多人了解其茶养价值,这对于推进大健康背景下的六堡茶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意义重大。

2.6 开展“茶育”,壮大传承队伍

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不仅值得去宣传,更值得系统地传播,是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历史文化素材。

1989年,庄晚芳先生在上海《茶报》上首次提出了“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对六堡茶,有学者提出修身立德,自强不息的茶德;也有学者认为六堡茶具有厚积薄发(味),谦卑怀仁(形)的茶德[6]。茶本无德,人赋予之。六堡茶德实际上是人们追求高尚品格在“六堡茶”这种自然物上的投射,也是六堡茶德育价值的呈现。同时,六堡茶的美育价值也值得挖掘,其形美、味美、包装美、茶艺美,各美所在,皆有可学,是学校美育的一部分。

目前,全国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茶学专业,肩负起茶学专业人才培育的使命,承担起了传承和弘扬中华茶文化的重担。将六堡茶传统技艺引入高校,借助高校专业平台,将传统技艺教授给学生,同时邀请传承人开展六堡茶历史文化轨迹、六堡茶茶学内涵等的交流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六堡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动力和活力。

2.7 发展“茶旅”,实现互动共荣

文旅结合,是六堡茶传统技艺传承和六堡茶产业发展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思路。将茶文化、茶旅游、茶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互动共荣。随着我国“旅游+”战略的实施,近年关于“茶+康养+旅游”模式的探索已有一定成果。深入挖掘六堡茶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手工技艺制茶体验设计成为旅游项目的一部分,让更多游客知道六堡茶、认识六堡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验六堡茶养生价值,传导和培育饮用六堡茶的健康生活理念,进一步提高六堡茶知名度,拉动消费量,实现产业扩大。这其实是利用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内涵来提升现代产业的品牌效益,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也为产业的发展打通了新通道,实现良性互动。

3 结语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制茶技艺是文化本源,也是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所在,值得人们去传播、保护和传承。作为广西重要的茶叶代表,六堡茶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其传统制作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理顺和解决。面对全球经济新常态,深挖六堡茶的健康价值、教育价值和旅游价值,探索出适应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的新路子,是实现六堡茶传统手工技艺创新传承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六堡制茶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参观六堡开茶节游记
百年“荣茶”展芳华 匠心制茶传“非遗”——访晋商老字号胡氏荣茶第八代传人胡萍萍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PLC自动化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
六堡茶的“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