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娜 张婵
(1.四川美术学院 通识学院,重庆 401331;2.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 基础部,重庆 400311)
曾睎颜,祖籍山东武城,后徙居永丰,为曾参后裔,南宋知名士大夫,著有《曾御史文集》五十余卷。《宋史》及清陆心源《宋史翼》均未立传。《全宋词》据《翰墨大全》丙集卷十三、卷十四录其词两首,词人小传云:“字达圣,号东轩,景定三年(1262) 进士。官知县,除御史。”[1]3185其提供的信息有限。王兆鹏、潘明福《宋七家词人考略》曾援引清人曾衍咏《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简称《族谱》)对其生平加以介绍,然并未详考其姓名、字号与官职。仅依《族谱》一条文献,并不足以全面勾勒曾睎颜之生平,且《族谱》为后出,其所述不及元人可靠。且后世对于其姓名与字号还持有不同的看法。故笔者特裒辑史料,钩沉其生平如下,以补史阙。
曾睎颜之字,古今说法不一。元刘将孙在为曾睎颜文集所作《元曾御史文集序》中说:“先是公之长子复初,与其族叔舜咨彚而编之。今益初、巽初刻梓以成集。……巽初兄弟以序引为属,亦唯是斯文缠绵之好,虽非其任,而亦无所可诿也。且公实知我。窃推论斯文之盛以至于公者,岂独为庐陵望哉?文献之征,宜有考于此也。公名睎颜,字达圣,学者称东轩先生。”[2]86而清朝曾睎颜后人曾衍咏在编纂《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则曰:“老长子晞郕,字礥达,号自敏。……老次子睎颜,字达柽,号东轩。”[3]沅老房系从文献的可信度来看,刘将孙文序在前,其与曾睎颜同时,曾刘两家有世交,刘氏受睎颜之子巽初所托,为其父文集作序,其所记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所出在后,系清人曾衍咏在旧谱的基础上,增缮而成。其距曾睎颜的时代久远,可信度不如刘氏之序。从字意来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七篇上:“晞,干也。从日希声。”[4]第七册2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四则云:“睎,望也,从目希声。海岱之间曰眄为睎。”[4]第四册17其“颜”字,当取孔子弟子颜回之名。则其名“睎颜”当为仰望其成为颜回一样的先贤之意。其字“达圣”当为追奉先贤以达圣贤之意。今考“柽”字,《说文解字注》云“柽,河柳也”[4]第六册28,其义不如“达圣”意义深远。且睎颜为曾参后裔,《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中追溯曾氏一脉至孔门圣贤曾参处,并录有历代帝王追奉曾子的敕诏。《族谱》又载睎颜兄郕“字礥达,号自敏”[3]沅老房系,亦有追奉先贤之意。则以兄弟二人的字号两相对照,睎颜之字应为“达圣”。
元吴澄《武城书院记》曰:“武城书院,吉永丰曾氏之所建也。其名武城何?本曾氏之所自出也。按《史记·仲尼弟子传》:‘曾参,南武城人。’其苗裔有自鲁国徙江南者,故南丰之曾追述世系,以为曾子之后。而永丰之曾亦然。盖始盛,南丰之曾盛于宋,又数十年而永丰之曾继盛。兄弟俱仕翰苑。其父前进士,宋之监察御史,元之儒学提举也。因子贵追封武城郡伯。于是设书院祠先圣先师以及其考,以处宗党来学之人。翰林之长移文集贤院,转而上闻,朝议可之。俾推曾氏子孙之儒,而贤者掌其教。……武城伯,名睎颜。翰林直学士名德裕者,其仲子也。应奉翰林文字名巽申者,其季子也。”[5]387
元虞集《曾巽初墓志铭》:“曾氏本武城人,郕公之裔也。据生汉末,耻事新室,始迁江左。唐御史大夫伟,始分庐陵。散骑常侍辉居吉水。宋至和中,割吉水置永丰。而曾氏占永丰。载阳举进士。铖举八行。又五世悱,融水县簿尉。簿尉生元老,迪功郎,浙西常平主管文字,赠朝请郎。”[6]278
明严嵩《南宫奏议》卷二十《授宗圣曾子裔孙曾质粹为博士》曰:“此到部看得江西布政司咨呈该提学副使徐阶亲诣永丰县审据曾质粹送到谱结,查得曾子十五代孙曾据不仕。新莽迁居庐陵吉阳,生子曾阐、曾暘。阐居吉阳,暘徙处州。阐后十一代曾丞,生子曾珪、曾旧、曾略。珪仍居吉阳,旧徙云盖,略徙抚州。曾珪传至曾孙庆,生子曾伟、曾骈。伟生辉。辉生后十二代孙曾睎颜。睎颜生子曾雷顺、曾德裕、曾巽申。德裕曾孙棨为学士,上距曾子五十四代。骈生曾耀。耀传二十代,即今曾质粹。父曾奋用上距曾子共五十九代。查看曾氏自迁江南而言,居永丰者为嫡,徙处州云盖、乐安者为支。自永丰一派而言,出辉之后者为嫡,出曾耀之后者为支。……嘉靖十八年二月初八日奉圣旨,曾质粹既勘系先儒曾子之后,准照颜孟二氏例,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仍与世袭。”[7]417此追溯曾睎颜之家谱。曾德裕之曾孙曾棨距曾子五十四代,而曾睎颜为曾德裕之父,则曾睎颜应距曾子五十代。清曾衍咏《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亦载录此奏牍《明嘉靖十八年五十九派质粹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劄付吏部》,但在曾氏的世代追溯上,与《南宫奏议》有差异:“此到部看得江西布政司咨呈该提学副使徐阶亲诣永丰县曾质粹送到谱系,揭查曾子十五代孙曾据不仕。新莽迁吉阳,生曾阐、曾玚。阐居吉阳,玚徙处州。阐后十一代曾丞,生曾珪、曾旧、曾略。旧徙云盖,略徙抚州,惟珪仍居吉阳,传至曾孙庆,生曾伟、曾骈。伟生辉。辉后传十五代棨为学士,上距曾子五十五代。”[3]奏牍二则睎颜当为曾子五十一代。且《族谱》又将曾睎颜著录于“沅老房系”第五十一派下,其脉络清晰可查。则当以《族谱》所录为准,曾睎颜应为曾子五十一代孙。
又查清曾衍咏《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详细记录了曾睎颜的履历:“生于宝庆丁亥年十二月十五日亥时,咸淳间自新陂徙永丰十七都泷潭,于至元己丑年十二月十二日卒。葬吉安府吉水县折桂乡潭头崖后荷水坑。”[3]沅老房系此明确指出,曾睎颜生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十二月十五日,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十二月十二日。
元刘将孙《元曾御史文集序》:“两佐春官,所得皆宿士,称明有司分察。德祐论不合即去,称不阿时御史。”[2]87
清曾衍咏《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曰曾睎颜:“淳祐己酉科举人,宝祐丙辰入太学,景定壬戌(1262)登方山京榜第,授迪功郎,连州教授,升从政郎,旋升江西、两浙运使。咸淳辛未,授宣教郎、知桂阳军事,除进奏院,浙西制置司主管机宜文字。监察御史,军器少监。累改枢密院承旨,同都督府参谋,旋官兵部侍郎,例授嘉议大夫,因事改授朝列大夫。”[3]沅老房系
宋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卷五于乙亥德祐元年(1275)三月壬申(3月29日)日记录道:“知江阴军赵道遁。知广德军令狐降,京师戒严。朝臣接踵宵遁。人情汹汹,知临安府曾渊子,两浙运副浙东提举王霖龙,机政文及翁、倪普,台谏潘文卿季可、陈过、徐卿、孙侍从以下,陈坚、何梦桂、曾希颜等数十人并遁。朝中为之空疏。”[8]1021则曾睎颜于宋末金兵破城之时,当畏祸潜逃,后入元出任元朝官职。
元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七:“乙亥正月,京师戒严。朝臣接踵宵遁,大军已迫畿甸。勤王兵不至,人情恟恟,知临安府曾渊子,两浙运副自遁。浙东提举王霖龙遁,机政文及翁、倪普,台谏潘文卿季可、陈过、徐卿孙。侍从已下,陈坚、何梦桂、曾希颜数十人并遁,朝中为之空疏。”[9]1008
元陈桱《通鉴续编》卷二十四:“大元之师既近,临安戒严。于是执政曾渊子文及翁倪普,左司谏潘文卿,右正言季可,两浙转运副使许自,浙东安抚王霖龙,侍从陈坚、何梦桂、曾睎颜等数十人皆遁,朝中为之萧然。”[10]962
元虞集《曾巽初墓志铭》:“睎颜仕宋为御史,为兵部侍郎,为江西安抚,积官朝奉大夫,归国朝授承务郎,湖南儒学提举。”[6]278
明宋濂《元史·程钜夫传》曰:“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曰:‘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帝素闻赵孟藡,叶李名,钜夫临当行。帝密谕必致此二人;钜夫又荐赵孟、余恁、万一鹗、张伯淳、胡梦魁、曾睎颜、孔洙、曾沖子、凌时中、包铸等二十余人,帝皆擢置台宪及文学之职。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11]4016则曾睎颜当为程钜夫所推举,而任湖广道儒学提举。
清曾衍咏《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曰:“曾睎颜……咸淳辛未,授宣教郎、知桂阳军事,除进奏院,浙西制置司主管机宜文字。监察御史,军器少监。累改枢密院承旨,同都督府参谋,旋官兵部侍郎,例授嘉议大夫,因事改授朝列大夫。”[3]沅老房系
元虞集《曾巽初墓志铭》称:“睎颜……以子德裕贵赠某官,追封武城郡伯。母萧氏赠武城郡君,继母沈氏赠永丰县君。”[6]278清谢旻《(康熙)江西通志》卷十七“社学六所”亦云:“武城县祀元武城伯曾睎颜。”[12]570
清曾廉《元书》卷八十八曰:“永丰曾巽申,字巽初。父睎颜,官湖南儒学提举。兄德裕,大德中为翰林学士。”[13]2445
清曾衍咏《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言:“曾睎颜……至元丁亥,任湖广道儒学提举。以子德裕贵,赠朝请大夫、骑都尉、武城郡伯。”[3]沅老房系又曰:“颜次子德裕,字益初,号小轩。行其五郎。大德壬寅荫授静江录事判官,改税课太史。至大戊申,奉旨除太子说书。庚戌,升翰林直学士、承直郎、知制诰、同修国史兼提调考功文书。于延祐戊午三月十九卒。”[3]沅老房系元李祁《旷作楫墓志铭》曰:“君初娶永新宦族张氏,继曾氏翰林直学士德裕女。”[14]730元刘岳申《吉安路高明宫璇玑阁碑》曰:“翰林直学士曾德裕,身荷国厚恩,当追先帝殊遇,忠报陛下。”[15]264则可知,曾睎颜之子曾德裕曾任翰林学士、承直郎、知制诰等职,官位显赫。而睎颜亦父以子贵,被封为武城郡伯。
元刘将孙《元曾御史文集序》:“此集凡五十余卷,其雍容也,祥麟威凤,不鸷搏而群狡服。其雅正也,清庙朱弦,不于喁而众音希。其剖决也,楚钟周鼓,不章采而制作备。其明丽也,青天白日,不炫焯而万景呈。至于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幽兰芳芷不足喻其清也。纡余曲折,辞极意足,晴春风景,不知而使人欲醉也。呜呼!此岂眩世以为奇,骇俗以为工者哉?先是公之长子复初,与其族叔舜咨彚而编之。今益初、巽初刻梓以成集。……巽初兄弟以序引为属,亦唯是斯文缠绵之好,虽非其任,而亦无所可诿也。且公实知我。窃推论斯文之盛以至于公者,岂独为庐陵望哉?文献之征,宜有考于此也。公名睎颜,字达圣,学者称东轩先生。毅斋其族,今益初兄弟又以文世其家云。”[2]87其遗作由其长子复初、族叔舜咨裒辑编纂,由其次子益初、三子巽初刊刻成集,然今已不传。刘将孙推举其文,并受其子益初、巽初兄弟所托而为之作序。
元刘将孙《前贡士龙溪山长带溪萧君墓志铭》曰:“东轩曾御史睎颜提学湖南。”[2]316
宋魏天应《论学绳尺》卷六收录《君子以仁礼存心》一篇,云:“君子之所以自处者,天而已矣。夫苟天而已矣,则人固无与也。人无与于天而纷纷者若将累之,天不可累也,可累则非天也。”[16]345此文题下,注明作者为“曾睎颜”。从文意中可约略见出睎颜之儒士气度。
清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亦著录曾睎颜《秀岩诗》二首,其诗曰:“琼楼玉宇落荒村,鸡犬无声到洞门。采凤久藏丹穴羽,青莲倒续华峰根。笑谈疑有宫商应,剜刻浑无斧凿痕。莫讶空中能卓立,亭亭一柱拄乾坤。” “十番春事付风埃,屐齿参经识翠苔。野鸟避人犹巧语,山花向日尽迟开。奇峰自是平地起,活水不知何处来。天若便教羁馽脱,宁须海上觅蓬莱。”其诗后随附跋文云:“庐陵曾睎颜初筮经从,后十年偕□阳何涞重游。律老□□晞岳。时咸淳癸酉(1273)上巳前一日。”[17]433
明严嵩《南宫奏议》卷二十《授宗圣曾子裔孙曾质粹为博士》:“睎颜生子曾雷顺、曾德裕、曾巽申。德裕曾孙棨为学士,上距曾子五十四代。”[7]417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次子悱,字仲发,号竹陂行十郎,官迪功郎融水簿尉。” “悱长子沅老,字方叔,号壶添。行百六郎。以子睎颜贵遇恩补迪功郎,旋官浙西提举,累赠朝请郎。”[3]锐公房系据《族谱》可知,睎颜祖父曾悱,字仲发,官迪功郎融水簿尉。睎颜父沅老,字方叔,因睎颜得以恩补迪功郎,官浙西提举累赠朝请郎。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云:“睎颜……向配萧氏,赠武城郡太君。生于嘉定辛巳年正月初八日,于景定庚申年五月十七日卒。葬新淦石旧,庚向子顺。继娶沈氏,赠永丰县太君,于咸淳庚午年七月廿三日卒,葬吉水县仁寿乡石鼓乡。三娶丁氏,赠永丰县太君。生于淳祐丁未正月十四日,于大德甲辰年四月初八日卒。葬新淦小金坑,午向子申。四娶王氏,赠武城郡太君。生于淳祐壬子年八月初八日,于延祐庚申年五月十八日卒。葬永丰十七都丰源纲,形向子裕。生子三名顺、裕、申。”[3]沅老房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颜长子雷顺,字复初,号委和。行其一郎。景定甲子科解元。官将仕郎万载县知县。吉安路匠提举。”“颜次子德裕,字益初,号小轩。行其五郎。大德壬寅(1302)荫授静江录事判官,改税课太史至大戊申奉旨除太子说书。庚戌升翰林直学士承直郎、知制诰同修国史、兼提调考功文书。”“颜三子巽申,字巽初,号超然。行其六郎。时称为巽堂先生。三历抚赣学官。举茂才进礼书。至大己酉年(1309)冬,奉旨授大乐署承。延祐丙辰(1316)改辽阳儒学提举,除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再任将士郎,以卤簿功升应奉翰林,又字将士郎同知制诰兼国史编修官。天历己巳(1329)调从仕郎集贤院照磨兼官勾承发架阁事。”[3]沅老房系
元刘将孙《元曾御史文集序》曰:“故御史东轩先生曾公,则生乎欧公之里,接于毅斋秘监之风,而于巽斋又如东坡之遇欧门也。自少参诸老,浩然自任,于斯文天资高朗,一往超诣。入太学,魁公闱,升舍选,称名进士。初分教即入阃幕。婉画章檄,称才书记。两佐春官,所得皆宿士,称明有司分察。德祐论不合即去,称不阿时御史。……而先子与公同时,六馆公闱,同试联魁。亚壬戌(1262)同第,于巽斋同师,古心同门,平生心同道同,相知为深。”[2]87按,巽斋即欧阳守道(1209—1273),字公权,又字迂父,号巽斋,吉安县人。淳祐元年进士,授雩都县主簿,后调江西赣州司户,被荐为使馆检讨,学者尊为巽斋先生。此可知曾睎颜曾师从于欧阳守道。刘将孙之父为刘辰翁(1233—1297),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人。而曾睎颜与刘辰翁同时,同师从于欧阳守道,同登景定壬戌方山京榜第。且刘将孙言“公实知我”,则曾睎颜与刘将孙亦为相知。
宋文天祥《文山集》卷六有文《回曾知县睎颜》一篇,其于题目后加小字按语曰:“号东轩,后除御史。”[18]523其文曰:“自高安归后十年,不克迎侍。昨岁叨节,本不能出,请祠不获命,姑以单骑驱驰,非其欲也。轇轕白云,情表连上,君师天地之造异之。便州非徼,福隶遗端,不及此千里远将折寄,何厚衣被重袭,其宏多矣。乍理摩沸,禀对皋晏,薄附芹心,非所以为报也。”[18]523则曾睎颜与文天祥尝有书信往来。
宋王炎午有《代刘立斋谢曾东轩乃似巽堂立斋子民宪悼亡妻兄,巽堂来吊即行》[19]609一文,情辞悲切。则王炎午与曾睎颜应有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