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民间泥塑玩具艺术探源研究

2021-02-01 11:48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泥塑徐州玩具

张 旭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系,江苏 徐州 221004)

泥塑玩具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民间传统表现艺术形式,可上溯到距今6000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时代。它以“泥”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型,多以人物、飞禽走兽、小玩偶等为主,是集儿童嬉玩、文人寄情、百姓观赏、居家装饰、祛邪、祝吉祥寓意于一身的民俗文化代表物。它用再普通不过的恩养了我们数千年随处可见的黄泥土为载体,塑造出反映普通百姓生产劳动的点点滴滴和喜怒哀乐情感变化的“动态”形象,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对地域风情文化记录的再现被人们所喜爱,堪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

淮海区域包括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该区域城市之间地域相邻、文化相通,且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区域内在各朝代更迭时期发生的对后世有影响的“大事件”很多 ,致使各类古文化遗址标志物有很大的留存量,底蕴非常厚重。作为反映这一地域民间风俗文化的代表物乡土泥塑玩具遗存,储量大且种类丰富。由于文化不同、风土人情也略有差别,流传、创造出来的泥塑玩具艺术也各具地方特色。如苏北徐州的“泥塑”玩具、山东枣庄的“洛房泥塑”玩具、 豫东鹿邑县孙营的泥塑“河童娃娃”玩具和乱丝庙的泥塑蜘蛛玩具、皖西北亳州的“观堂泥塑”玩具等,都是以其独有的地方文化特征、造型特征、艺术表现特征扬名于祖国的大江南北。

一、苏北徐州的泥塑玩具艺术

徐州是淮海地区的中心城市,两汉文化的发源地,闻名中外的徐州三绝“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就是其重要的代表,区域内汉文化遗迹众多。其境内属于黄河下游冲积沉淀而成的细胶质、黏度极高的红胶泥土,用它所塑的泥玩具有坚如磐石且不开裂之特点。

近几年徐州文物考古发掘出土的一些陶猪、陶狗、鸟及灶具、陶碗,以及以当地的红泥为原料随手捏塑的玩具和一些生活用品文物实例,可以佐证徐州泥塑大约始于汉代。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徐州地域泥土文化不管是制作的各种用具也好,捏塑泥玩具也罢,它们在用料技法上大都有相互借鉴之处。《汉书·王符传》记:“泥车瓦狗,取土作丸而卖之”,可以看出当时很多的陶制生活用具就是后来泥塑玩具的前身。

徐州泥塑玩具艺术,从它产生就被深深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它根植于徐州,受博大精深的汉画像石影响是必然的,从它造型特点可以看出,与徐州描绘儿童场景画面的汉画像石和徐州汉墓中出土的汉兵马俑、歌舞伎俑有一脉相承的影子[1]。如:在汉画像石中,发现有一幅描绘儿童玩具内容的浅浮雕石刻壁画,其所绘的内容表现了一个儿童过生日时玩戏的情景,画面中刻画了两个孩童和一老者形象,前面一孩童右手托着酷似一种能活动的鸟形独轮泥塑玩具车,中间一孩童左手拉着一个很像现代儿童玩的鸭子或斑鸠形泥塑车,后面老者扬鞭驱赶。画面上出现的这几种玩具,应该就是汉代徐州地方儿童泥塑玩具出现的佐证。再如:徐州汉墓中出土的无论是汉兵马俑和歌舞伎俑,都没法与西安秦陵出土的秦兵马俑的造型比例等同真人大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相媲美。相反它具有徐州汉墓文化造型小巧、简约大方、古朴典雅之美,酷似儿童玩偶。所以它的制作工艺和选泥材料,应该是以徐州当时的民俗文化为基础,与徐州泥塑艺术在造型和用料上有相联系之处。

徐州民间泥塑玩具距今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它分为泥塑、泥模和压模三大类。泥塑类又分为素色、彩色两种。其中素色又分为胶泥本色、黑色两种。胶泥本色类原始古朴,通常是文人墨客赋风颂雅、案头摆放、寄情互赠的玩物。黑色类从古通今属于时尚色,永不过时,它有庄重肃穆、辟邪之意。刘尧汉著《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观》一书说,北方中原伏羲文化是从云南彝族虎伏文化自西南向西北再转至于位于中原地区及其周边地域。云南人自称黑人,崇拜黑虎,所居山称黑山,用水称黑水,新建房熏黑后方可入住。伏羲和夏禹都尚黑,二者都是中原文化的始祖,由于外族文化的渗入便形成了庞大的以黑为主,蓝、绿、黄、红、白为辅的中原民族色彩观[2]368。因此,黑色被称之为华夏民族的正色。徐州位于中原东部,受此影响也不足为奇。如:徐州泥玩具中黑色虎的动态造型夸张有力,双眼怒目圆睁,狞厉逼人,油黑发亮,美感十足。彩色类的用色是典型的中原地区民间色彩的大红、大绿,对比强烈,鲜艳无比,多以红、黄、蓝、绿、白、黑色为主。徐州泥塑的造型具有北方淮海地区泥玩具共有的夸张变形、简约拙朴、大气的特征。最具地域性特征还是其泥塑人物造型,所塑人物形象、比例、结构、动态都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略有夸张。特别是对脸部丰富表情变化的刻画,可以看出所塑人物的生活阅历和内心世界,每个作品都仿佛演绎着许多流传千年的人间故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堪称泥塑玩具之经典。

徐州泥塑玩具制作的原材料,是本地所产无杂质且经过精心挑选的红胶泥,用石碾轧成面状,过筛加上棉絮和牛皮胶、水相调制,再用自制的木棒槌锤打至胶泥柔软、胶质黏性十足即可。随后艺人们凭借着熟练高超的技艺,信手发挥捏出千姿百态的泥塑玩具形象。这个时期的徐州泥塑玩具造型随意、生动、手法娴熟、有感而出、原始味浓郁,恰是徐州泥玩具造型表现的可贵之处。

后来,随着泥模产生,开始了“以模造型” 的创新革命,看似提高了生产量,但对徐州泥玩具创作中有感而发、随手捏来的生动造型、天性使然的艺术表现效果实有限制。用泥模制出的泥偶玩具形象千篇一律的造型,恰是它的败笔之处。

徐州泥模有“泥模具”“陶模具”两部分。其中“泥模具” 制作,必须在泥料松软半干半湿状来完成各类图案的创作,晾干晾透后,即可模制玩具胎坯,但其最大的缺点是泥质不易长期保存。“陶模具”制作是将制好的泥质泥模具入窑文火匀烧慢慢冷却,呈土黄色、红砖色即可,这类陶模使用寿命长,易于保存。用泥模翻出的坯胎,在阴处风干再经窑烧后冷却即为“素模”玩具。素模上涂黑色或白底色,再用艳色描绘上各种漂亮的图案装饰物即成“彩模”玩具。为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一般泥模造型腹部都留有哨孔、气孔装竹哨或芦哨可以吹出悦耳的几个音调。这类玩具颇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孩童玩嬉的首选。另外,艺人们还可根据所塑人物、动物不同,制作出符合其身份的“哨子”声音,如泥模娃娃可吹出婴儿啼哭声,泥狗可吹出“汪汪叫”有节奏感的狗叫声,美妙之极,无与伦比。

徐州泥玩具中还有一种压模类的玩具。这类模具只需要把成泥压进造型各异的模子里,便模制出各种不同的泥坯造型。它的技术含量非常大。模具制作大都选用有丰富经验的艺人精心刻制。具有制作标准,做工细致、到位,经久耐用之特点,无论在形式内涵上、造型上、工艺制作上都有质的飞跃。如:一款《齐天大圣》的造型就比较新颖,浅浮雕式的阴刻,饱满的造型和飘动的主、次线,深浅变化的组织处理,美学中点、线、面的交叉使用,汉画像石壁画人物形象的借鉴把握都非常到位,动态神情表现等都堪称经典。徐州泥塑玩具艺术,以前都是农人们劳作之余制作的小玩意儿,闲暇时可以走街串巷叫卖以补贴家用,特别是在年节或庙会的卖摊上,它的销售量十分抢眼。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拯救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也在各地生根开花,有着深厚文化印迹的徐州泥塑玩具艺术,经过代代艺人的传承创新,不管从文化寓意还是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有其独到之处。现在新开发的品种如西游记人物、三国人物、狮子等很受当地人的喜爱。它在为普通百姓带来无限欢乐的同时,也为古城历史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二、山东枣庄洛房的泥塑玩具艺术

地处淮海区域山东省南部的枣庄市常庄镇,有个因泥塑玩具而出名的小村子——洛房村。洛房泥塑玩具艺术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有二百多年的传承史。起初是老艺人们利用当地所特有的白塘泥土制作的小玩意儿,这时的玩具全靠手工捏制,工艺大都比较简约、原始、粗糙,而且只能捏塑一些简单的诸如“泥娃娃”“泥马”“麻雀” 等泥塑小玩意儿。现存于民间藏家手里和文物研究保护部门的有近百种模型,这些实物现都具备玩具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后来,聪慧的艺人们在继承和吸取老传统泥塑技术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纯泥塑的制作技法改进为底座用有重量感纯泥稳住,上身改用重量较轻的纸塑外形,再用毛笔蘸上红、黄、篮等艳色,在头部描绘出逗人喜欢的五官,身部画出各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从而使泥玩具本身又增加了几分可爱,这样设计能使玩具底重上轻,稳而不倒,因此,取名曰“不倒翁” 玩具,它寓“人生平安、人财不倒”之意。有的玩具还在脚部安上弹簧可左右摇摆晃动,有“遇事看风使舵,及时规避风险,保吉祥平安”之说。再后来,艺人们为了取悦商家,适应市场,还创新出具有声、光、电类效果的泥塑玩具,这几类很受人们的青睐。

随着洛房泥塑玩具的名声越来越大,看到具有市场广阔前景的洛房村人,便开发出用模具制作的根据民间传说、世间广颂的有正能量意义的历史人物形象。这些新的泥塑玩具品种,如十二生肖、哪吒闹海、大圣归来、八仙人物、精忠报国、关公夜读春秋等,都很受货商们的推崇和孩童们的喜爱。这也为其扩大影响奠定了基础。

制作洛房泥塑玩具的主要原料,是洛房村当地特有的属于黄河下游地区支流——薛河中沉淀几百年的“灰白色塘浴泥土”。这种土呈白色状,细腻如粉、胶质含量大、黏度高。其制作工序大体与徐州泥塑玩具相同。洛房泥塑玩具有黑、白货之分,即:用锅烟灰或草木灰加骨胶汁相调和而成的黑色泥塑玩具,称之为黑货;用产于当地一个名叫甘露沟的白粉土加水调合成粉浆状白底色,用自制的驴皮胶、松香水通身涂抹而成的泥塑玩具,称为“白货”。干后的泥胎,再用各种绘画工具精心描绘出红、黄、绿、黑四种不同色彩变化的图案,最后用透明清漆或蛋清全身罩上一遍,这样做可以起到固定色彩附着力和增强玩具表面光泽度的效果。洛房泥塑玩具艺术,地方特色味浓郁,造型淳拙、色彩亮丽,堪称淮海民间玩具艺术之一绝。

三、豫东鹿邑孙营的泥塑“河童”玩具艺术

地处豫东的鹿邑县是道教鼻祖老子故里。这里文化底蕴厚重,作为黄河支流的惠济河由西向东流经此地,孙营村地处惠济河的南岸。在此居住的孙营人在它的恩育滋养下繁衍生息,同时也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富有地方风情文化传说的民间艺术——泥塑河童玩具。

泥塑河童玩具原是祭祀用的童男、童女泥偶。相传,惠济河里的河神,每年要吃100个童男、童女方才不降罪于两岸百姓。古时,每到重要节气,家住于此有小孩的老百姓都提心吊胆、苦不堪言,以致背井离乡。致使河两岸的村子变为无人居住的荒村。新上任的县官了解情况后,即召当地有名望的各村族长和江湖术士研究对策。商量的策略是由县官督阵众道士在河边作法与河神沟通,最后沟通的结果是,可以用泥娃娃代替真人进贡给河神食用,方不再祸害两岸百姓。于是,村里的族长号召各家各户都在河边挖胶泥,捏塑童男、童女泥娃娃,在每年的二月二或八月十五,投入河中供河神食用以保地方平安。

久而久之,这捏“河童”的技艺经过数代孙营村艺人的传承创造,也越来越成熟了。现在的孙营泥塑娃娃产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进贡河神的河童泥偶。除了延续过去的老传统在“两节”象征性地投几个之外,大部分是在年节中、庙会上、农村戏场上兜售、叫卖。有的还把它作为镇邪纳吉祥的礼物馈赠给远方的亲戚朋友。孙营泥塑河童玩具的造型在写实的基础上略有变形,具有北方泥塑敦实淳朴、大气厚重、用色鲜艳亮丽之特点。大的有30多厘米,小的有5—6厘米,有男女单娃娃、双娃娃之分。传说对想要娃娃的青年夫妻有着特殊的寓意,如想要男孩的便买个男娃娃回去摆放在床头以示祈盼,想要女孩反之,想儿女双全的便买双娃娃。

孙营泥塑“河童”娃娃产品的用料,是惠济河流淌千年沉淀的黄胶泥,这种泥是黄河泥沙冲积而成,原色呈纯棕黄色,泥质细腻瓷实,黏度高,干后久放不变形、不开裂。制作的工序是,趁枯水期从河床底挑选出纯黄胶泥,在太阳下晒干,用石磙碾压细碎,过筛成面状,加细捻麻绳、水、糯米汁、蛋黄、牛皮胶调和,再用棒槌多次锤打,直至泥性软硬适中,方可停止。泥料制成后,大的泥娃娃用木架或铁丝做结构内架,大块泥料手工捏制大形,小的细节结构则用自制的小木刀、竹签来深入刻画。小型的泥娃娃手工捏制完成后,再用小竹签在关键位置稍点缀一下即可,泥胎做成后在阴处晾干,放入自制的窑中文火匀烧约5个小时左右,过夜等完全冷却后取出,用砂纸稍修饰细部即可。饰色工序是:用白色加黄色调和成肉色全身打底,再用大红、黄、绿、蓝、黑、白等艳色在底色上根据各部位结构不同进行细致描绘,等色彩完全干后,再用清漆或蛋清罩上一遍,能使玩具表面光泽发亮、鲜艳无比。

现在,随着孙营泥塑“河童”娃娃玩具艺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开发的新品也有百余种之多,如双喜娃娃、麒麟送子、瓜娃娃、娃娃闹春、小放牛等,动物类有鸟、鱼、虫、鸡、狗、老虎等,大都具备造型生动、地方特色浓郁之特点。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孙营泥塑“河童”玩具艺术也得到地方有关部门的重视,为此,专门成立了“孙营泥塑河童娃娃玩具艺术研究会”,定期举办培训班向新人传授技艺,培养传承人,使这朵民间艺术之花不至于在现代商品市场化的大潮中消亡。随着国家拯救民族艺术、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政策的落实,时代赋予的文化传承使命,也会使它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大,蕴涵的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四、豫东鹿邑乱丝庙的泥塑蜘蛛玩具艺术

地处河南省鹿邑县东北的枣集镇,是古宋河流经之地,这里有个村子叫乱丝庙村。据鹿邑县地方文史资料记载,相传东汉时期王莽追杀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事就发生于此。传说,王莽用药酒毒死汉平帝后,为赶尽杀绝,派官兵追杀刘秀,他逃到此地后就躲到村子一个破旧的小庙里,祷告诸神如能躲过此劫,登基后定重建庙宇,重塑众神金身。果然,刘秀进庙躲藏后,不知从哪里来了很多蜘蛛,迅速吐乱丝来织网封住破烂不堪的庙门,王莽的大军追来后见庙门很多蜘蛛网还原封没动,断定刘秀不可能藏于此庙中,便向南追赶,刘秀躲过此难登基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并赐名此小村为乱丝庙村。

乱丝庙村由于地处三不管地区(属地鹿邑县、东亳州、北商丘),过去匪患较多,再加上土地贫瘠,老百姓生活很贫困。这里有一户刘姓人家,为谋生计,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手工泥塑蜘蛛玩具技艺以补贴家需。受历史典故的影响,这里的人们都不打蜘蛛,因它救主有功。

刘氏泥塑玩具很早就已经在豫东的商丘、亳州、鹿邑小有名气。它以简约质朴、造型逼真、刻画细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征和乡土文化寓意而著称。刘氏泥塑玩具中各种造型的蜘蛛形象很多,它以本地所产的红胶泥、棉絮、桃树黏胶为原材料,加不同量的水调制成泥料,用手工捏制成大小不同的圆饼形来作蜘蛛头部和身体大形,借助自制的小木刀精心塑形。用小细铁丝作骨架,外裹手撮泥圆条作蜘蛛腿,最后组装成形。头部再用细牙签点眼睛。泥胎风干后,以大红、黑色或黄色作底色,再用鲜艳的颜色如蓝色、黑色、紫色、橙红等勾画上精美的图案即可,晾干后明漆罩上一遍能起到保护色彩的作用。

刘氏泥塑蜘蛛玩具规格大小不一,种类很多,它小若瓶盖、大若碗口,造型有萌哒可爱的小型单蛛,也有形态各异的大型蜘蛛,形象逼真。现代的泥塑蜘蛛艺术,在继承传统民间泥塑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管是在材料工具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如:把泥塑蜘蛛头与圆形的身子用铁丝连结可以活动,身子圆盘下面再安上四个酷似小球形木轮,以便孩子拴上绳子拉着玩。目前,鹿邑乱丝庙泥塑蜘蛛玩具艺术在国家拯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大行动中,也得到了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

刘氏泥塑蜘蛛玩具艺术,形象夸张唯美,形式感极强,极富喜庆生活气息,独具一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独特的豫东民间泥塑玩具代表性,它把地域性民间泥塑艺术成果推向了更高层次。

五、皖西北亳州的泥塑玩具艺术

亳州地处皖西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厚重,地方文化遗存众多,其泥塑玩具就是重要代表之一。

亳州泥塑玩具因工作区大部分在观堂镇区域,因而又称“观堂彩塑”。早在清初,地处皖北亳州泥塑艺术就已在淮海大地上名声远扬。

亳州泥塑玩具以人物表现为主,擅长表现戏剧人物和民间广颂的各种神像等,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胶人塑,其特点是传统手工捏制和模具相结合。它的制作技法是将流经此地的涡河河底多年沉淀的胶质黏度极高的黄胶泥,加些棉絮进行捶打、摔、揉后搅拌调制成成品泥料,然后进行塑大形。如做大的人物泥胎,则先用铁架或木架按照所塑人物的动态形象搭动态骨架结构,然后用大量的牛皮胶或聚酯胶混合棉絮、布条、野麻绳、藤类带秧杂草,加一定量的黄胶泥料,填塑人物大形,待半干状,再用大量成泥手工捏制或用木刀塑外形,细节部分则用小型木刀精心刻制完成。亳州泥塑人物的特点是,它能根据人体结构造型,把人物的外在肌肉的真实感表现得栩栩如生。除此,它还善于根据传统人物的历史形象、社会地位、性格及职业设计动态及面部表情变化。除此,它还对地方名人形象的表现情有独钟。如三国政治家曹操、神医华佗等的塑造,都堪称经典。其小的人物则用自制的模具压泥脱坯成形。

亳州泥塑的彩绘,讲究色彩对比强烈之特点。大多用矿物质粉状颜料如大红、黄、绿、蓝、黑、白等,加水、胶调制而成进行描绘。最后用鸡蛋清罩染一遍,这样可增强色彩的附着力和光泽感,更能使泥人彩塑显得鲜艳夺目、栩栩如生,地方民俗色彩感更强。

亳州泥塑玩具艺术,完整地继承了老一辈民间艺人的传统技艺,彰显出对传统泥塑艺术忠实表现的功力。但它与下辖涡阳县的“涡阳泥塑”相比,缺乏创新性。涡阳泥塑的最大特点就是作品表现上蕴含了更多的现代气息。不管亳州泥塑玩具艺术对传统的坚守也好,“涡阳泥塑”对传统继承的创新也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生存,构成亳州地域泥塑独有的艺术特征,并为其所具有的潜在艺术价值注入了新的内涵。

另外,淮海区域内,山东临沂苍山小郭庄和褚庄的泥塑玩具艺术在当地也很有影响。临沂苍山小郭村泥塑玩具艺术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都是老百姓农闲时节利用当地所特有的“僵瓣土”,经过多次加工泥模成型,粉饰着色,制作完成。其特点是,造型随性、自由,色彩原始鲜亮。在泥坯上饰以白色作底,大红或桃红、淡黄、纯绿或淡紫色装饰大色块以视醒目,用纯黑色线描画结构,以无意识不自觉的创作契合了艺术审美观的点、线、面相结合的要素。小郭庄的泥塑娃娃玩具造型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凭艺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朴素原始的审美观在作品中展露无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制作的玩具品种有鱼虫鸟兽、神话人物、瓜果类,很受当地孩童们的喜爱。

临沂褚庄泥塑玩具,在清朝初期只是临沂富贵人家相互馈赠孩童的礼物,因其造型可爱,普通人家也争相仿效,因而盛传开来。褚庄泥塑玩具造型大部分是动物形象,造型拙朴,简约大气,夸张变形,生动别致,灵性感十足。其中艺人们制作出一种形似“羊头”带响的“三角哨”,可以吹出高亢悦耳的声音,走街串巷吹叫着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招揽生意,也很有名气。

除以上,淮海区域范围内各地方还有一些泥塑玩具遗存,在这里不一一探究。

综上所述,淮海地区民间泥塑玩具艺术因其地源相近,地域民俗文化、地方风情多有相互影响之处。所以,各地泥塑玩具不管是造型特征上、制作工艺上,还是用料用色及艺术表现形式上多有相同的地方。但又都在其个性化地域风情、地方民间传说的影响下,有独具地方文化传承的痕迹及个性特征的表现形式。因此,才使得淮海区域内民间泥塑玩具艺术异彩纷呈。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以其独有的地域风情、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被世人所喜爱。

猜你喜欢
泥塑徐州玩具
疫散待春回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