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艳, 付杰娜, 高丽娟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种以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等发生障碍以及姿势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儿科疾病,语言发育迟缓是脑瘫患儿语言功能障碍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语言小组训练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常见康复训练方式[1],通过相关的语言训练,可一定程度加快患儿语言功能的恢复,但是因其仅从语言障碍方面进行针对,而并未针对该病的发病原因、机制等,因而单用该种治疗方式对于患儿语言功能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中医将小儿脑瘫归属于“五迟”“五软”范畴[2],认为其主要病因在于先天不足、髓海空虚,因此其治疗关键主要在于补益肝肾、填充髓海。补肾健脑针刺疗法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着重针对督脉、肝经、肾经及脑窍相关穴位进行针刺,具有补益肝肾、开窍醒脑的功效。因此,本文探究补肾健脑针刺疗法结合语言小组训练治脑瘫患儿的效果及其对语言发育商、综合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脑瘫患儿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4.18±1.07)岁;身高59.4~128.5 cm,平均身高(84.57±13.42)cm;严重程度:轻度11例,中度23例,重度8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4.20±1.06)岁;身高60.3~127.4 cm,平均身高(84.63±13.39)cm;严重程度:轻度10例,中度25例,重度7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身高、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3]中小儿脑瘫的相关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4]中关于肝肾不足型五迟、五软的相关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7岁;(3)患儿出现语言发育迟缓及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的相关临床症状;(4)本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儿家属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者;(2)Gesell智力筛查≤25分者;(3)视力或听力障碍者;(4)无法耐受研究所用治疗方式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小儿脑瘫的基础治疗,主要包括脑瘫的常规康复训练,如运动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感觉功能训练等。对照组予以语言小组训练。(1)分组:根据患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况,将水平相近的2~4名患儿编为1组,语言训练采用1对1模式进行。(2)训练内容:①日常交往能力训练;②口部运动功能训练;③语言呼吸训练;④构音训练;⑤情景交流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补肾健脑针刺疗法进行治疗。穴位选择:主穴分为头针和体针,头针包括四神聪、百会、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体针包括大椎、至阳、命门、肾俞、肝俞、太溪、合谷、悬钟、列缺、照海、合谷、太冲、地仓等穴位;穴位加减:脾虚者加脾俞、中脘,心脾两虚者加脾俞、心俞。针刺方法:常规消毒后,用华佗牌0.3 mm×25 mm针灸针进行针刺,均以平补平泻法,进针得气后,体针留针6 s,头针加用KWD-808-I电针仪(上海三崴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选用持续波,留针30 min。根据患儿耐受情况,每日1次或2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
1.6 观察指标 (1)临床效果;(2)语言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通过对患儿语言能力、适应能力、精细运动能力等进行检测,从而对患儿发育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分值0~100分,分值高则语言、精细运动等发育情况良。(3)综合功能评分:通过脑瘫综合评定表进行评估,包括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自理功能及社会适应功能四项指标,各项指标分值0~20分,分值高则综合功能情况良。
1.7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儿Gesell评分及DQ评分情况进行评估。(1)临床治愈:Gesell评分≥85分,且DQ≥75分;(2)显效:Gesell评分提高15~84分,且DQ评分提高10~74分;(3)有效:Gesell评分提高5~14分,且DQ评分提高5~10分;(4)无效:未达以上标准[5]。
2.1 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后临床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语言DQ评分比较 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两组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脑瘫患儿D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综合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自理功能、社会适应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自理功能、社会适应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后临床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语言DQ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综合功能评分对比分)
小儿脑瘫往往伴随着语言、运动、智力发育等方面的功能障碍,中医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均以大脑为纲,脏腑为本,四肢为用,因此强调治疗脑瘫患儿应从脑、脏腑及四肢三方面出发。语言小组训练是治疗脑瘫患儿常用的康复训练方式,通过予以语言训练,可刺激语言所对应的大脑区域,促进该区域的兴奋及发育,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语言障碍;语言小组训练通过口部运动功能训练,可促进发音相关器官和组织的发育;通过情景交流和日常交往能力训练,可通过康复医师的语言和动作,刺激患儿语言功能所对应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同时促进其发育,从而改善语言障碍情况。但因其对大脑脑区刺激程度较弱、刺激区域较为局限,且其缺乏针对性的认知、运动等综合性干预,临床疗效欠佳。针刺疗法是治疗神经、肌肉、运动功能等障碍的常用治疗方式,其中头针疗法通过直接刺激特定穴位可刺激大脑皮质,有效促进大脑的发育;通过刺激不同经脉可调理脏腑、恢复肢体运动的神经支配,提示针刺疗法联合语言小组训练或可更为全面而有效的治疗该病。
中医认为,脑性瘫痪系“脑络受损,肾气不充”,治疗要点在于补肾健脑。补肾健脑针刺疗法中,头针以头部所在的四神聪、智三针、脑三针等为主,其中四神聪自身具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且刺激四神聪可间接起到刺激百会的作用;百会为身体诸脉的交汇之处,刺激百会可疏通全身经络;智三针包括神庭和本神,可聪明益智,改善患儿的学习能力及智能发育情况。体针以督脉和肝肾两经穴位为主,其中督脉总理一身之阳气,而阳气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的作用,通过刺激督脉穴位既可起到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又可促进肢体的运动功能[6];通过刺激肝俞、肾俞、太溪等穴位,既可起到补益肝肾的作用,又可通过刺激局部而改善四肢的发育及运动功能[7]。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4.76%,这说明补肾健脑针刺疗法联合语言小组训练的临床效果显著。
语言障碍是脑瘫患儿的常见伴随症状,而DQ评分是评估患儿语言发育情况的常用评价指标。研究显示: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D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补肾健脑针刺疗法联合语言小组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语言功能障碍情况。小儿娩出时缺氧瘀血等因素可损伤脑络,导致肾气失充、阳气失用,舌窍濡养不足,其治疗要点在于补益先天、循序渐进,因而其起效时间较长,故出现治疗一个月后两组患者的DQ评分并无明显差异的情况。脑瘫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气血无法濡养舌窍,影响舌头的发声辅助功能,患者可出现语言障碍;小儿娩出时缺氧瘀血等因素可损伤脑络,导致语言中枢损伤,进一步加重语言障碍。语言小组训练可激活语言中枢,促进语言中枢发育。足少阴肾经“连舌本,散舌下”,补肾健脑针刺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刺激太溪等肾经穴位,可调节舌的功能情况;心开窍于舌,补肾健脑针刺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刺激照海穴等八脉交会穴,可调养心神、补肾健脑,改善语言中枢对语言冲动的分析、整合的能力;通过刺激合谷等穴位可补益患儿气血,改善脑窍几舌部濡养,进一步改善患者语言功能[8]。
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智力发育等出现障碍是小儿脑瘫的主要特征,而由于认知能力、运动、智力等方面异常,往往会导致患儿自理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均较为低下。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自理功能、社会适应功能评分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补肾健脑针刺疗法联合语言小组训练可明显提升患儿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自理功能及社会适应功能。补肾健脑针刺疗法中,颞三针所刺激的区域位于大脑颞叶的投射区,刺激该区域可促进颞叶发挥其主导人体运动、学习及感觉等方面的功能;脑三针所在区域位于枕叶的投射区域,而枕叶具有主导机体运动行走、视觉等方面的功能[9];而智三针具有促进智力发育的作用。通过对颞叶、枕叶等区域的刺激,从而达到促进大脑整体发育,促进其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智力等方面的发育情况,而以上功能的正常是患儿自理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正常的前提[10-11]。
综上所述,补肾健脑针刺疗法结合语言小组训练治疗脑瘫患儿效果确切,通过补肾健脑针刺疗法补益肝肾、开窍醒脑,可提高语言发育商、改善综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