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波,叶世俊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决策中强调,要按照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在振兴乡村过程中,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乡村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情感经验和情感活动的互动仪式,是解决乡情亲情缺失、乡村文化式微、乡村治理体系失序等问题,形成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新乡村共识的有效手段。
选择在E市Z村开展研究,2017-2019年期间三次深入Z村对其民俗体育的开展情况、生态环境、文化氛围、乡村治理体系等进行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第一,采用文献资料法,搜集了与Z村舞狮、采莲船、打莲响等民俗体育相关和与互动仪式链理论、乡村振兴战略等相关的文献,阅读了大量社会学著作,为前期准备和后续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采用观察法,观察近三年来Z村乡村面貌的变化情况,掌握调查点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卫生环境、公共设施、体育场馆、文化标识等。第三,采用访谈法,进一步了解村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着重访谈了ZYX(Z村的党员干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LYL(Z村文化建设的负责人)、ZYF(Z村民俗体育的资深参与者)、XYL和ZYF(村民,家在文化服务中心附近,经常参与各种互动)等村民。第四,参与到民俗体育活动中进行亲身体验,深入了解村民们在参与民俗体育活动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感受等。
这种通过互动仪式产生情感能量的运作逻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有学者研究指出,要解决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乡村乡情亲情缺失、乡村文化式微、乡村治理体系失序等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其关键在于形成乡村共识[3]。而乡村社会共识形成的重要手段在于情感共鸣,它在社会共识与个体思想意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桥梁[4]。换言之,作为以情感共鸣为核心机制的互动仪式链,是解决乡村问题、形成乡村共识的关键行动指南,它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一般而言,引起情感共鸣的互动仪式越贴近社会个体的情感需要,其对仪式参与者的感染力就越强,也越容易激发仪式参与者的情感能量,产生共鸣。民俗体育作为这样一种乡村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情感经验和情感活动的互动仪式,发展民俗体育也就是通过互动仪式链解决乡村问题、形成乡村共识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本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结合E市Z村的田野调查,试图为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运用、发展民俗体育与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做出努力和尝试。
2017-2019年,Z村大力发展民俗体育,逐步扩大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规模,这种面对面的互动仪式,不仅加强了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达成振兴乡村的共识,而且有助于黏合村民、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接续文化传统、完善自治体系。
在当下乡村社会,大量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幼妇孺留守农村是普遍现象,人口的周期性增减和乡村人口年龄构成的变革是造成村民互动减少、乡情缺失的主要原因。针对此情况,Z村村委联合村里退休教师LYL积极组织留守群体,成立了Z村民俗演艺团,通过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制造村民们面对面互动的际遇,以此加强村民间的情感交流。Z村民俗体育互动仪式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自发性休闲民俗体育互动仪式。村民们在闲暇时间里自发地聚集起来,通过民俗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强烈运动愉悦感和群体归属感加强彼此相互关注和情感交流。第二种是助兴性表演民俗体育互动仪式。乡土社会中结婚、搬家、过寿等喜事较多,邻里相互走动频繁,在这样的场合中,民俗体育表演增强了喜庆氛围,同时这种喜庆氛围也会使人们更强烈地体验到共享的情感,欢呼的人群变得更加狂热,强化了在之前际遇中延续下来的情感体验。第三种是节庆性正规民俗体育互动仪式,如在春节、元宵节时开展的民俗体育活动。这类民俗体育互动仪式具有一系列特定流程,它们不仅有着唤醒和加深族群记忆,延续和传承族群文化的功能,还有强化族群归属、团结和对文化的自我认同功能[5]。
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一次民俗体育活动塑造了乡土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次际遇,际遇制造了互动,且这种互动仪式普遍存在于各种民俗体育活动中,能够在民俗体育活动中得到延续,形成民俗体育互动仪式链。这使得乡土人在共同关注焦点和情感连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互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不断的互动中得以确定和强化,进而产生集体归属感和群体团结感。在Z村,村民在参与民俗体育活动过程中因“身体共同在场”形成了际遇,构成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实在小世界,人们在小世界中围绕一定话题展开互动。互动时彼此的身体动作、涌动的感觉、气氛的变化等是可以察觉到的,当民俗体育排练开始时,民众的关注焦点会不约而同转移到民俗体育活动中,民俗体育成为互动仪式中的共同关注焦点。此时,人们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在情景上是一致的,并且由于暂时共有的行动意图和共享的情感,人们的情绪得到强化,形成情感共鸣。情感共鸣虽然是短暂的情绪体验,但村落民俗体育活动是持续开展的,这为村民提供了际遇链,前一次互动产生的情感体验会在下一次际遇中得到延续,形成情感连带。人们产生的“表演很精彩”“表演很成功”“服装很独特”“这就是我们Z村的文化”等一系列瞬时情感,都是情感连带的表现形式。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是以私人关系形成的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己”是道德体系的出发点[6],这也是Z村的写照。过去,Z村公路和河道沿岸的卫生问题尤其突出,村民们都认为,自家门口那一段公路、河道也已经“私人化”,只要不阻碍交通,“我”可以随意在道路边堆杂物,可以随意将垃圾倾倒在门前暂时干涸的河道,这严重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因此,公共卫生的整治也成为Z村振兴的难题。由于每个人都在私人道德观念下行事,自然不会有人指出这样做有何不妥,也不会使人产生违背群体团结带来的道德罪恶感和不得体的感觉。但是,自2018年起,Z村的自然环境有了好转,河道中的水流再度恢复清澈,公路沿岸也不见垃圾,村民解释:“以前,这个操场上到处堆的杂物,也没人收拾,河堤上也是垃圾。这两年,特别是去年(2019年)新建了这个文化广场以后,由于人们经常来跳舞,还要沿着公路展演,如果路上有垃圾那当然不美观了,所以操场上也就没人堆杂物了,有人乱丢垃圾也会被大伙儿说,感觉Z村变得比以前干净多了”。深层次而言,是村民在民俗体育活动中积累了情感能量,这些情感能量流动不仅有利于群体情感团结,还产生了维护群体团结的道德感,产生了新的价值标准。私人情感逐渐与群体情感相连接,基本道德观念建立在群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在这样的格局中,群体是超于个人的“实在”,群体意志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有控制人行为的力量和对违背群体意志的惩罚权[6],即违背群体意志的行为会带来道德罪恶感和不得体的感觉。因此,再有人乱扔垃圾就会被视为脱离群体意志,受人指责。
总而言之,在民俗体育互动仪式链产生的情感能量的催化下,Z村村民公共道德意识得到增强,产生了新的价值标准,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成为村民的共识。故而,Z村公共卫生的整治问题有所缓解,使其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集中在公共设施、乡村卫生、居住环境三个方面(见表1)。
表1 Z村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1)公共设施逐渐配备。2017年,Z村没有乡村广场,乡村公路也只有3m宽,而且乡村公路为盘山公路,无护栏、交通标识等措施。2018年初村里开始组织乡村公共设施的改造工程,至2019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应村民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需要,兴建了体育广场。其次,乡村公路扩展到4.5m宽,能容许两辆私家轿车并驾齐驱,而且从城乡公路交会处开始就设置了护栏和交通标识,在村落中心的路旁还有绿植和太阳能路灯,公共设施配备程度大为改善。
[9] 张景全、潘玉:《美国“航行自由计划”与中美在南海的博弈》,《国际观察》2016年第2期,第87-99页。
(2)乡村卫生明显好转。2017年,Z村的公共卫生问题还比较严重,河道和公路旁垃圾成堆,房前屋后也堆放着许多杂物,非常碍眼。到2019年,乡村河道被重修,开始有了潺潺流水,几乎再无村民向河道中倾倒垃圾,而且往河道扔垃圾还会被斥责。
(3)居住环境全面改善。从2017年到2019年,Z村的危房破房逐步拆除,大部分民房重建为二至三层的小洋楼,墙外都贴有花式各异的瓷砖,村民的居住环境全面改善。
打连厢、竹竿舞、采莲船等民俗体育是Z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源起和发展与村民们的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是Z村良好风貌的展现。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Z村的这些民俗文化日益呈现出衰落之势。随着人才的流失(务工群体)和乡村精英(青年学生)的外出,乡村文化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问题,一些过去为农民所喜欢、愿意参与的民俗体育活动日益减少,农民不愿再参与这些乡村文化活动,甚至内心开始排斥这些具有共同情感经验的文化活动。因此,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展现出新时代新乡村的人文魅力,亟须重拾乡村文化基因。
Z村选择以发展民俗体育来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民俗体育大部分具有集群性,是集体文化记忆的载体。集体文化记忆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并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情境和结构之中,村落民俗体育正好为集体文化记忆提供了社会情境和结构,为族群集体文化记忆和社会记忆提供了条件[7]。如Z村的舞龙、舞狮等习俗,使参与民俗体育的每个人通过这些活动在情感上实现了群体认同,进而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此外,Z村还有许多民俗体育活动本就源于村落节庆或叙事仪式,如打连厢活动,就是一种身体叙事仪式。打连厢中的弯腰、后退等身体语言对应驱邪、祈求五谷丰登等虔诚的祭祀仪式,拍肩、手、腿等身体语言与对应日常生活中自我调适嬉皮等的娱乐仪式,妙歌曼舞等身体语言与反结构狂欢的爱情仪式[8]。因此,通过民俗体育互动仪式链,这些日益衰落的民俗体育文化再度成为村落符号,使Z村文化文氛围日益浓厚(见表2)。
表2 Z村文化氛围变化情况
(1)主要文娱活动。2017年,村民的主要文娱活动为打牌,舞狮活动虽然存在,但只在年关表演。2018年,部分村民开始自发组织打连厢等民俗活动,但参与人数较少,也无正式演出服装,主要在某家院子进行,或者谁家有喜事就去跳。到2019年,ZYX、LYL等人开始正式组织各种民俗体育活动,村民参与热情高涨,参与人数较多,不仅在村民婚礼时表演,平时也经常组织训练,有统一的服饰和道具。2019年腊月二十四是农历小年,Z村还组织了乡村春节文艺晚会。LYL说:“我们Z村本来就有很多民俗体育活动,以前是没有人组织,我正好也退休了,看见不少村民有这方面的需要,就想着把这些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下去”。经常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个体户ZYF表示:“以前大家在一起都是打牌,时间久了也很无聊,去年(2018年)我看见有人在打连厢,觉得蛮有趣,然后就经常跟着她们打。后来村里专门为我们修建了一个广场,就在家旁边,我们跳舞更方便了,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包括邻村的也有少数人参与。我感觉现在的Z村比前几年和谐了,很多平时不聊天的村民也熟络了,经常来看我们排练”。
(2)文化服务中心。2019年,村里组织修建了文化服务中心,主要用于开展乡村民俗活动、存放民俗文化用品和举行各种乡村会议。
(3)文化标识物。主要有路灯上展示牌,用以展示Z村的乡俗文化。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的乡村治理体系,目的在于促进乡村快速振兴,最终实现乡村善治[9]。在Z村“三治”融合发展到实现乡村善治的过程中,民俗体育互动仪式有效整合了乡村秩序,个体情感能量为乡村自治注入动力,有益于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第一,松散的村民因面对面的互动仪式变得有序。在自发性的乡村体育组织中,其发起者一般是本土化的领袖人物,在民间有较高的威望。一方面,互动仪式中的领袖,本就是仪式互动中的共同关注焦点,拥有较高的情感能量,具有群体“黏合”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中起着示范、组织、领导的作用。他们不仅成功将体育资源整合在一起,还将分散的村民凝聚在一起,利于乡村社会安定和谐。第二,个体情感能量催生乡村自治意愿。当前,Z村的乡村治理还处在转型期,乡村内部自生自发的内部秩序和来自上层的政治控制共同构建礼法一体的秩序,虽然乡土社会不与公共权利隔绝,但“礼”的效力似乎也没有那么快消失[10]。因此,基于传统文化和整体意志形成的村规民约能够很好地推进乡村治理。第三,德治源于乡村传统文化感召,其表现形式正是道德。德治通过发挥道德调节社会关系以及规范自律的作用,促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社会和谐,它是自治和法治的基础,而自治是法治和德治所追求的目标,法治又是自治和德治的保障[11]。在Z村,德治的最大体现就是村规民约的诞生。
总而言之,在健全“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过程中,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蕴含,由民俗体育互动仪式链将三者整合在一起,不断融合,使Z村乡村治理体系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制定了村规民约、完善了自治体系两个方面(见表3)。
表3 Z村治理体系的变化
(1)制定了村规民约。Z村着力推进“三治”建设,努力提升村民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根据村民们的意见,制定了24条96字村规民约,并用大石雕刻树立在村头,还在路灯上通过标识牌展示,体现了Z村治理体系的显著变化。其原文为:
教育子孙,忠孝仁义;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爱护环境,整洁卫生;善事多做,切莫为恶。
敬老爱亲,邻里团结;言语慈美,行事存德。
宽人律己,遵纪守法;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耕种科学,读书专心;务工打拼,不忘初心。
勤劳致富,诚实守信;传承风尚,争做榜样。
(2)完善自治体系。Z村成立了以退休教师LYL为首的村民自治体系,健全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体系,努力提高村民自治能力,激发村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振兴乡村的活力。LYL表示:“由于我是发展民俗体育的带头人,一方面在村民中有一定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可以利用开展民俗体育活动之便与群众聚在一起,传递村里的信息,聆听群众的声音。因此我也会参与一些村里的管理、服务、监督工作,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Z村的秩序有了很大改观”。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乡村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情感经验和情感活动的互动仪式,在解决乡村乡情亲情缺失、乡村文化式微、乡村治理体系失序等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中起到了桥梁作用。Z村通过发展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也使我们看到了在乡村振兴中民俗体育作用和力量:群体成员归属感有助于将村民黏合在一起;新价值标准的产生助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作为乡村象征符号的民俗体育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接续;个体情感能量为乡村自治注入动力。总之,在民俗体育互动仪式的助力下,打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新乡村成为Z村的乡村共识。这使得Z村呈现出一幅充满活力、文化氛围浓厚、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新图景。Z村的实践为我国发展民俗体育、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