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裕良 缪涛江
为顺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新机制,全力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高地。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技术人才新的内涵与使命,本文在职业教育内涵研究基础上,结合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思考。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在“双高计划”建设进程中,高职院校应厘清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赋予的新内涵和新要求,才能更加明晰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对“高等”属性的认知
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相对于中职院校相较于更具有先行性,尤其作为承担的“双高计划”培养要求的56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要展现好开展职业教育的标杆效应,不断形成对于传统教育机制的突破和创新,并形成技能化平台的打造,实现与产业发展人才应用的直接对标。根据企业在市场发展中所形成的人才需求,为企业进行人才适格化培养,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和技术转型,并推动企业产品的升级和技术的加持。高职院校应当紧密结合市场的实际需要不断弥补人才培养实践化与创新化的不足,发挥出高职院校应当具有的先进属性。
对“高等”复杂性的认知
职业属性的特征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首先是立足于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職院校教师培养提升学生实战化背景下的技能,促使学科基础理论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践。其次高职教育的复杂性还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复杂度与岗位的适配性上,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转变,更要强调以实践技能水平作为人才培养价值的标准。
对“高等”理论性的认知
随着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技术更迭周期的缩短,社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分化,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被以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为生产工具和方式等产业形态所取代,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必须不断变革。教学过程不能只注重单一或片面化的理论知识灌输,而是要采用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双高计划”为技术技能人才在构建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下赋予全新定位和使命,其内涵将由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为引领经济社会转型,由传统的就业导向型演绎为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属性
具有技术技能人才表现出知识内容的动态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技能化人才的输出,要以工作情境为依托的属性,将工作实践所需知识内容、核心技术、产业技能融合职业教育体系中,教育引导学生在技术实践的进程中不断将知识成熟化、技能整合化,以便快速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急需的知识内容动态化更新要求。其次,技术技能人才表现出知识内容的经验属性。教师应当将典型化技术应用与工作经验积累充分结合,在模拟工作环境下,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过程中,促进自我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实现自我发展的再生动力,使得自我从简单工作到复杂工作适应性的积极蜕变。此外,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知识内容创新的属性。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为工业产业的发展提出更多创新性要求,高职教育要从服务企业转向引领企业技术发展,为此,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创新思维与方式融入人才培养进程中,形成理论知识向技术技能的转换。
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属性
一是强调技术与技能的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持续演绎,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专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向“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加强复合属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在”双高计划“背景下的重要方向。二是强调跨界合作的复合。高职教育经历多年的发展,培养出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已在社会化大生产岗位上展现较高的技能水平,也得到社会与企业的肯定。但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发展进程中,传统单一化技能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要从单一化专技人才培养转向技术技能操作、技术思维与创新和较高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建立跨学科的专业群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建设。职业教育是国家产业发展的伴生教育,职业教育人才输出规模与质量对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为此,高职教育紧贴产业发展前沿技术的专业性,精准对标产业链对人才链要求动态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匹配,构建跨专业、跨学科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机制,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合力,拓展学生学科知识和专业领域,促使学生既能充分掌握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又能基于多资源平台培养下拓展跨学科技术技能水平,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双师型专业学科教师队伍。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学校专业布局与学科建设紧随市场需求的改革,更需要对师资队伍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作为教育的引领和推动者,需要为“双高计划”的落地而全方位、全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增强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增强专业教师的配比,形成学科技能互补、专长互通的教学团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到企业轮岗,积累市场与企业实践需求的经验,为高职教育学生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补弱,不断促进专业教育的创新性、实用性。
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新机制
首先要构建产教融合保障体系。“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要主动顺应区域产业布局与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将职业教育改革目标与地方产业布局相结合,形成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区校命运共同体。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实施“双高计划”过程中,充分发挥地处无锡高新区、高新区办学的优势,坚持“立足高新区、融入高新区、服务高新区”办学宗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区校一体的办学模式,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学校聚焦高新区6+2+X现代产业体系布局,通过重置二级学院和调整专业群建设,将物联网技术、数字艺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学院设置分别精准对接六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的物联网及数字产业、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等产业,真正做到把专业设置在产业链上,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同频共振的校企融合新格局。
其次是构建多元化育人格局。在新发展格局的驱使下,提升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企业期望能超前储备更多技术技能人才,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将倒逼职业教育要更注重高智能、高技术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双高计划”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政产学模式下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政产学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育人機制。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办好普通职业教育的同时,已与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共同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融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院校举办本科后学生职前技能实训项目。实训项目是在当地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下,通过与区域内20多家企业建立“双主体”人才培养和供需平台,与全国30所普通本科院校建立相互衔接融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模式,形成了政府、产业和本科教育于一体的多元化职业教育育人新机制,深化了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内涵。
总之,高职院校应以“双高计划”为契机,新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区校一体、校企融合,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契合度;通过学校教师“走出去”和引入产业教授的方式培养跨学科“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可迁移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根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系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卓越计划’模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9SJA0856)的研究成果。]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艳.供应链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分级[J].职教论坛,2013(21).
[2]匡瑛.“双高计划” 背景下告知高等性意涵及其实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
[3]任占营.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