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省外实践经验优化区域人才管理

2021-03-05 22:59:42张贺东王一恒高磊
商业文化 2021年31期
关键词:招才科技人才京津冀

张贺东 王一恒 高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中,习总书记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新时代需要新人才。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表示要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随后,《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指出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核心,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为河北省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国家级保障,河北省深入推进“人才强冀工程”,紧抓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主动承接京津人才“入冀”成果显著。

河北省积极落实国家相关人才政策,人才管理工作成果显著,深入实施人才强冀战略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出台了“人才强冀”等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以高素质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河北省人才工作整体水平,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增添新动能。当前河北省正处于转方向、调结构、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实现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发展目标,河北需要一支数量多、结构优、专业强、素质高、创新力强、成长性好的人才队伍。但是,调研中发现,河北招才引智工作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如对招才引智思想意识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地区“招才引智”意识欠缺,并且由于招才引智政策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长期效应,部分地方对人才政策重视程度不足;受省内自然资源限制、历史发展定位等多种原因的影响,河北省产业发展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很难对高端科技人才,特别是新兴创新创业人才形成较强的吸附力,以及发达地区“虹吸效应”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流失。

区域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各地对人才愈加重视,不少地区都开启了抢人大战,纷纷向高端人才抛出橄榄枝。长三角地区为进一步加大对相关行业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促进其高效汇聚和流动,出台了多项政策。该地区人才政策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区域内构建“长三角联盟”推动人才一体化。长三角地区在科创金融、高校联盟、数字出版、文化投资与修复、无人系统、大数据、旅游、建筑、法律等行业相应地成立了“长三角联盟”。

如,“长三角科创金融联盟”旨在汇聚更优质的资源和人才,打造最强的企业服务平台; “长三角文化产业投资联盟”专注于产业内的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长三角高校联盟”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985 工程名校组成,率先实施“交换生”和“暑期班” 计划,并逐步实施网上选课计划。第二,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与培育产业人才并重。长三角地区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为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可持续性,该地区不断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并同步培养产业型人才。第三,人才政策的前瞻性与务实性完美结合。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政策具有超前性、国际化、偏向性及务实性。如2015 年上海市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可逐步成立人才改革试验区、探索可复制和推广的离岸产业托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更积极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后,该地区对人才的渴求表现得更为强烈。为此,各市也纷纷出台了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珠三角地区人才政策呈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区域内城市人才一体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及一体化进程加快,珠三角区域共同体的形象日益清晰,人才一体化趋势明显。如,区域内不同城市间在人才资源 、开发上力求实现资源共享、政策协商、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努力实现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推动珠三角区域形成城市人才群。第二,高端人才引进与职业技能人才培育并重。珠三角地区一直非常重视高端人才引进,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同时,珠三角地区也非常重视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育。第三,各地人才政策持续发力并亮点纷呈。珠三角区域内地市都非常重视人才引进,而且积极探索人才政策创新。如,广州放宽人才入户门槛,针对海外专业人才制定了“岭南精英”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五年内在广州培养出五名院士级别的人才;东莞打造“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珠海重视博士后人才引进与培养;中山建立首席技师制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肇庆因地制宜引进医疗人才。珠三角地区的人才政策面向粤港澳区域人才以及国际化人才的合作的特征较为明显。

树立“共享”“多赢”的招才引智观念

第一,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当前,河北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升级。要实现河北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坚定习总书记关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部署,深刻认识到河北发展靠创新,创新关键靠人才,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关心人才、重视人才。第二,重视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实施,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合作迎来了历史机遇。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同时,为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建设成国际化人才高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高度重视高端人才的聚集,积极引进高端化、专业化、创业创新的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第三,树立“共享”与“共赢”意识,在京津冀一体化大环境下,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共享首先可以有效地为人才提供发展机会,提升社会价值,其次可以缓解京津冀区域人才竞争的矛盾,促进人才资源良性发展,最终实现人才共享共赢。

完善招才引智的体制建设

坚定“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强大资源优势、思想政治优势、群众支持优势,确保人才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人才引进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沟通体制,积极借鉴优质地区人才发展建议,定期开展调度大会,及时沟通反馈引智工作存在的问题,促进引进工作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注重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打造人才分类评价体制,根据人才的业绩、贡献,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激发人才科研积极性。建立完善的道德评价体制,突出人才道德评价,打造德才兼备、诚实守信的科技人才。创建多元评价方式,丰富评价手段,灵活结合笔试、面试、实践、业绩展示等方式,旨在提高人才选择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完善加强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激励制度,提高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建立灵活的薪酬年度自然增长体制,增大高层次人才奖励力度,扩大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范围,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价值的收益分配体制,完善科研人员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激发广大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长效升级产业结构发展平台

产业与人才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以产业聚集人才,靠人才带动产业,为人才打造发展平台,建立长效的河北省域产业发展机制,实现“新旧”产业结构的有序优化、升级。加大开放力度,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结合,促进河北制造向河北智造转型,促进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推动人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京津冀产业“错位”发展,加强与京津间的产业协作。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相关要求,明确河北省的发展定位,推行“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创新模式,,打造承接平台,提升转化京津冀科技成果的力度,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化发展,建设优质的科研中心、科研孵化園、国家级实验室等,为科技人才提供优质的发展平台。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及各项保障措施

第一,构建优质的人才培养环境,坚持爱才、敬才、用才。在生活上关心人才,为人才及其家庭的生活、健康等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增强各类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生态环境。第二,营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大力弘扬科技人才报效祖国、一心为民的爱国精神,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追根到底、求索不止的求实精神,促进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塑形铸魂,切实加强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和舆论氛围,为科技人才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提供的强大动力源和精神营养剂。第三,打造完善的科技人才发展的法制保障环境,为人才引进、使用和人才评价、流动等提供高效的法律保障。

[本文系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专项 (21557611D)、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JRS-2021-3183)阶段性研究成果。]

(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苏建宁,赵媛,杜静怡.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招才引智政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20(04):50-51.

[2]蔡洁.区域战略与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研究: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06):125-128.

[3]赵柽笛,王长林.国内主要地区招才引智实践及对河南的启示[J].领导科学,2021(18):103-106.

[4]王惠霞,高红真.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与河北省人才战略新思维[J].河北学刊,2006,7(4):192-195.

猜你喜欢
招才科技人才京津冀
树立大局意识优化招才引智环境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11-28 05:07:50
第二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 发展大会动员会在郑州召开
各地多管齐下立体用才全力招才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28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西藏科技(2016年10期)2016-09-26 09:01:49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32
京津冀一化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4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00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法人(2014年4期)2014-02-27 10: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