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莉娟
学前教育阶段,广泛开展适合幼儿参与、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活动,是落实“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科学体育理念的关键措施。作为幼儿教师,需要改变重智育轻体育、因担心安全问题而减少体育活动等观念,边实践边反思,通过创设适宜环境、配置足够器材等策略,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引导幼儿乐于、善于参加各类体育活动。
轻松、愉悦、有趣味、充满吸引力、带有强烈感召性的体育活动氛围,对于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触发过往体育活动的记忆,明确当前体育活动的目标,发挥着正向的、强大的促进作用。反之,高压、痛苦、沉闷、缺乏想象力的氛围,则难以激活幼儿的心理状态,调动幼儿的锻炼动机。
例如,教师可以打破班级、小组、年龄的界限,扩大幼儿的活动场所,增加幼儿的参与机会,明确幼儿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混班、混龄开展“抖空竹”等特色体育活动,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共享挂绳、绕线、抖动、平衡等基本动作,单独或集体展示蚂蚁上树、鱼跃龙门、怀中抱月、抛接空竹等组合表演,能够有效扩大幼儿的人际交往,增强幼儿的合作精神和活动参与兴趣。再如,教师可提前播放球类、绳类、体操类、游戏类等体育活动的视频,以及采取邀请家长到园参加亲子体育活动、幼儿展示体育项目等方式,让幼儿沉浸到热闹、好玩、快乐、有挑战性的体育活动氛围中,从而产生乐于参与双脚分合跳绳、集体韵律操、攀爬攀岩墙等体育活动的强烈兴趣和愉快体验。
环境是隐性的课程,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适宜的室内外环境。在创设体育活动环境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共性的、一般化的需要,也要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需要,并跟随不同体育活动目标任务的动态变化,达到与幼儿身心特点吻合、与具体体育活动匹配的适宜状态。
例如,在户外体育活动的区域创设上,教师应把握奔跑、跳跃、投掷、钻爬、翻越、攀登、击打、平衡等基本体育动作要领,有所差异、分门别类地设置各个功能区域,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权和选择权。其中,蹦跳区可用油漆在地面划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方格、半圆、弧面等,方便幼儿练习“跳房子”、个人双脚跳、两人三足跳等体育活动;击打区可借助园内树木、房屋结构,悬挂沙包、气球、灯笼等物品,方便幼儿练习打沙包、射气球、挂灯笼等体育活动;跳跃区可安排海绵垫子、蹦床游乐场、充气城堡等器材,方便幼儿进行仰卧起坐、跳跳床、滑滑梯等体育活动……跳跃区、投掷区、钻爬区、翻越区、攀登区、击打区、平衡区等各具功能、各有特色的区域环境创设,能够使幼儿自由而自主地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发展幼儿健康的身体姿势和基本的运动能力。
无论是踢毽子、拍皮球、下象棋、韵律操等传统体育项目,还是跳竹竿、滾铁环、三人“推小车”、滚轮胎、搭房子等体育游戏,都需要皮球、轮胎等相匹配的器材。只有为数不多的身体运动类体育活动可以徒手开展,无须使用体育器材。因此,配置足够的体育活动器材,对于高质量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有着决定性影响。按照功能分布与体型大小,可以是拳击袋、沙包、平衡木、哑铃、毽绳、排球、高跷等原生性体育器材,也可以是板凳、轮胎、可乐瓶等替代性体育器材。基于幼儿园经费投入和园所情况,教师既可以购买成品或半成品器材,也可以就地选材、因陋就简地自制特色器材。其中,可以利用可乐瓶制作陀螺、运用铁丝制作铁环、使用呼啦圈和杂物袋制作“袋鼠跳跳袋”等。
例如,一名教师在开展大班体育活动“调皮的袋鼠”时,就组织幼儿手拉手围成三个圆圈,准备三把小椅子充当障碍物、三条跳绳充当桥梁。此处体育活动中的圆圈、障碍物和桥梁均为自制的替代性器材。教师扮演袋鼠妈妈,在讲解本次体育活动规则之后,幼儿扮演小袋鼠,分成三个小组,伴随着儿歌“跳跳跳”的旋律,每组中每名幼儿依次完成单脚跳圈、叉腰跳圈、扭腰绕过绳桥、转身绕过小椅子等动作,再回到各自的小组与下一名幼儿击手,然后接力完成循环动作,提高幼儿的身体控制能力和反应能力,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恰当水平的刺激条件,能够促进幼儿热情参与、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地解决问题。活动形式、励志教育等属于刺激条件范围,如果能够定期扩充体育活动的内容、拓展体育活动的形式、调整体育活动的种类,进而保持体育活动的新鲜性和吸引力,就能够调动幼儿参与的浓厚兴趣,多个角度发展幼儿的体育运动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但需要摆脱“千篇一律”的“刻板”模式和无限拔高的“充血”模式。
例如,教师结合一日作息时间安排,晨间可以组织小型器械分组练习、个人项目锻炼等体育活动,上午可以组织走独木桥(椅子替代)、过山洞(器材搭建)、抢椅子(幼儿围圈转动)、抬轿子(幼儿角色扮演)等室内体育活动,午间可以组织滚铁环、投飞标、滑滑梯、丢沙包等体育活动,下午可以组织跳绳、跨栏、抛接球、仰卧起坐、走梅花桩等室外体育活动,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化需要。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创造性的开展一物多玩的游戏,自主地拓展多样的体育活动种类,将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播种到幼儿心田。
体育活动方案的差异化设计和实施,包括不同的目标取向、不同的器材选用、不同的活动类型、不同的适用情境以及不同规模的幼儿参与。衡量哪一种活动方案是否做到优选、贴切,归根结底要看活动目标的达成度和幼儿参与的收获感。其中,最核心的前提条件是对于幼儿体育活动需求的把握,以及对于目标的取舍与组合。前者遵循的是以幼儿为中心、落实幼儿主体地位的原则,后者坚持的是目标导向、精准施策。教师可立足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和幼儿身体机能的动静交替,灵活调整适合季节特征的运动项目与运动强度。例如,在春季、秋季多组织一些远足参观、走平衡木、滚轮胎、爬攀岩墙、玩沙包、跳绷床等技能性强的体育活动;在夏季多组织沙水游戏、搭建活动等;在冬季多组织幼儿运动强度大的奔跑活动、参与运动频率高的活动,野趣野味十足的球类活动、沐浴冬日暖阳等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在哪一个季度、采取哪一种活动方案,都需要立足幼儿的身体心理特点,保持适当的体育运动强度,一般遵循“预热→渐强→中强→微弱”的强度变化,避免增加幼儿身体的过重负荷,把握好灵活融合的运动原则,从而确保活动的效果和幼儿的安全。
坚决落实好幼儿在园一天中两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有功能,这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教师、家长的义务,必须高度重视并全面落实。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需要不断总结、高效开展体育活动,为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本领过硬的时代新人而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