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处边陲,自古文风不盛,生产、生活、仪礼、娱乐和信仰等地方民俗文化主要依托于民间文艺,特别是民间歌谣的口传心授才得以传承、发展。但也正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当地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具有浓厚东北意蕴的民俗文化。风物歌是在民众中广为传唱的、历数地方物产、展现地理景观、描述风俗习惯、满带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厚乡土情感的歌谣。它既是对黑龙江地方人文风情的总结,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忠实地反映人民生活状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人们对这片土地朴素和深厚的情感。黑龙江的风物歌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自然物产歌,二是地理人文景观歌,三是风俗习惯歌。
一、自然物产歌中的民俗文化
自然物产是地方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地方特色的重要表现。由于黑龙江地处边疆,人对自然的改造相对于中原来说是少的,所以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得到较好的保存。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宝”,东北地区最为人熟知的是“关东三大宝”,即人参、貂皮、乌拉草。阿城的特产是“八百垅的瓜,白城的蒜,玉泉的菇娘儿不用看”。以上这些均正面描写黑龙江各地丰富的自然物产,表达了人们对家乡自然物产的喜爱和自豪之情,同时简短凝练地总结了地方特色,便于人们传唱和宣传。读者阅读这些歌谣时,脑海里便会浮现一幅幅物产丰富的农家图,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大放异彩。“大兴安岭四样宝,蚊子、瞎蠓和小咬,刨锛叨肉树上嚼”则从侧面体现了当地地理环境的恶劣,但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大兴安岭人民勇于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歌颂他们勇敢的精神品质。
黑龙江是多民族融合的地区,赫哲族渔猎文化发达,《吃鱼谣》通过夸张的手法直接赞美鱼的鲜美,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风物谣“宁舍金蛋银蛋,不舍蜚克图站”“有心要回山东家,舍不得马哈大鲫瓜;有心要回山东家,舍不得关东糜子大脚丫”直接抒发自我情感,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自然物产歌体现了黑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丰富自然资源,人们对于自己家园的物产感到自豪。黑龙江人民利用自己的经验智慧,根据人们的表达习惯将各种物产总结成简短的歌谣形式,便于人们传唱。
二、地理人文景观歌中的民俗文化
地理人文景观是地域特色和地方文明的外在标识。也就是说,这类歌谣最能体现当地特色,最能体现人文气息。读者通过阅读这类歌谣,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状态等一系列社会情况。旧时的东北,社会环境极其恶劣,天气寒冷,生活条件艰苦。“离城三十五,进城如进府,贪半夜,起五鼓,人受累,马受苦”(《离城三十五》)强调山路崎岖难走,交通不便。“到了抚远,就得服软”(《抚远》)描写黑龙江地理环境的恶劣,人民生活困苦,由于水土原因,有的地区人们甚至会患疾病。“有女不嫁范家村,吃水要上南山根,一去穿着绣花鞋,回来露着脚后跟”《吃水难》描写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水资源的短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生活的艰难。由于水土原因,人们常患有一些疾病。《荒沙窝,灾病多》写道:“荒沙窝,灾病多,穷人有病别想活,斗米难换一服药,落得拔锅断烟火。”黑龙江人民生活穷苦,再加上疾病困扰,使得生活更加困难,但这也从侧面表现了黑龙江人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便条件如此恶劣,黑龙江人民依然坚持与环境做斗争,与疾病做斗争,显示出不怕困难、勇于斗争的精神,创造了优秀独特的黑龙江文化。
黑龙江地大物博,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荒凉偏僻的小村,也有文人墨客偏爱的文明景观。《宁古塔》写道:“骚人墨客多隐居,人杰地灵出圣贤;大清发祥地,御赐龙书院。”《前清发祥地》写道:“白头山,万丈高,四时积雪永不消,前清发祥地,储藏万架宝。”《南大庙》写道:“大石佛,坐井沿,镇妖降魔牵锁链。保护四方民安泰,风调雨顺丰收年。”五大连池的水具有神奇的功效,《五大连池谣》说“药泉山下药水奇,喝洗糊晒百病宜;大夫不治泉水治,医院不医泉水医”。黑龙江的奇山奇水奇景观孕育了独特的黑龙江文化。地理人文景观歌一方面着重表现旧时代人民生活的恶劣环境,使得黑龙江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得以彰显,另一方面着重表现优秀的人文景观,对了解黑龙江文化和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三、风俗习惯歌中的民俗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黑龙江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域风情也养育了这一方奇特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各种奇特的生活习惯更是让人津津乐道。“冬天吃冰用麻袋,住家用水爬犁拽,五六月吃压缩菜,五月下雪没膝盖,火车没有汽车快,姑娘小伙黑大块,反穿皮袄毛朝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大兴安岭八大怪》)真实地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塞北的气候和生活困难的情景。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关东八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十七八的姑娘叼个大烟袋,公公穿错儿媳妇鞋,两口子睡觉头朝外,不管男女坐下就看牌”(《关东八大怪》),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黑龙江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习惯,体现了黑龙江人民的智慧,也展现了黑龙江人民豪爽的性格。“到了嘎尔当,脱鞋就上炕,喝杯热乎酒,随便唠家常”“来人去客好招待,烧酒生鱼上等菜”“猎人山里相逢,必须请到窝棚;一块吃顿饱饭,然后再去追踪”淋漓尽致地展现黑龙江人民熱情好客、喜欢结交朋友的豪爽性格。
风俗习惯歌谣中,有少数专门描写哈尔滨的风俗习惯,《哈尔滨组谣》有“到了傅家店,放下行李就要饭”苦难生活的描写;《说哈尔滨》写道,“哈尔滨,有三多,野妓、招待、人力车;哈尔滨,有三大,铁桥、白鱼、老江坝;哈尔滨,有三高,烟囱、洋马、西瓜刀;哈尔滨,有三小,包子、锅烙、烫面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在改变,现代元素逐渐增多;《夸哈尔滨》记录了从正月到十二月的风俗习惯,“道里道外全洋人”“哈尔滨的小火车万里游”“秋林公司毛子修,净卖外国彩缎绸”,对人民生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流露出无限的赞美喜爱之情,“十二月里来整一年,哈尔滨的人儿心欢喜,家家都贴新年对儿,又放炮,又放鞭,秧歌龙灯扭得欢,欢欢乐乐过新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自行车,把朝外;大围脖,过膝盖;体型裤,时髦派;大面包,像锅盖;喝啤酒,不就菜;冬天冰棍卖得快”。由此可以看出,哈尔滨都市生活的发展轨迹更有利于人们了解哈尔滨的风俗习惯,对研究黑龙江民俗文化历史有重要价值。
四、结语
黑龙江民俗歌谣是黑龙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黑龙江风物歌谣不仅具有展现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也在某种程度上传达出民众内心的情感,成为了解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哈尔滨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王佳楠(1996-),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