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统整教学探索

2021-03-04 08:26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统整要素古诗词

◎ 潘 洁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学习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统编教材在编排古诗词时,别具匠心。无论是以课文形式出现的古诗词(2—3首为一组),还是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里的古诗词,均与单元主题或语文要素紧密相关。因此,教师纷纷改变古诗词单篇教学模式,将同一单元的古诗词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鉴于语文教材在编排时,不同年段的单元目标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还可打破单册教材壁垒,对同主题或同语文要素的古诗词进行前后勾连,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提升思维。

笔者查看了统编版一到五年级的入选的古诗词,以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爱国诗等几种常见类别为主。一、二年级以诗词感知积累为主,不建议做进一步统整。三到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了进步,思辨能力初步发展,且有了一定的诗词积累,可以在恰当之处,利用教材的古诗词资源,从双线结构入手进行统整教学。

一、聚焦人文主题的古诗词统整

古诗词作为单元教学的一部分,自然也处于单元目标的观照下。大部分的古诗词,都能与单元人文主题高度呼应。例如,三至五年级,“家国”主题出现了三次,这三个单元的古诗词内容也都明显体现了这一主题。这三个单元的古诗在人文主题上颇为相似,但语文要素却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更加深入,我们可以聚焦同一特定时代的诗作,使之互为映衬,以构建历史语境。纵观这九首古诗,其中四首都是南宋时代背景下的作品,爱国情怀尤为浓厚沉重,可以统整到一起教学。五年级上学期,学生第二次接触这一主题,课后题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体会诗人情感”,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查阅南宋历史背景知识来理解古诗。有教师以“南宋硝烟中的爱国情怀”为议题,整合了已学的《夏日绝句》、本课的《示儿》《题临安邸》和五年级下册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四首诗,带学生体会南宋诗人的亡国之痛和复国之志。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抓诗眼,悟诗情”:《夏日绝句》的“思”,《示儿》的“悲”,《题临安邸》的“醉”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泪”。学生根据南宋资料,比对议读这四首古诗,相互联系映衬,更能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透过时光隔阂,把摸诗人爱国的脉搏,体会深厚复杂的情感。[1]

上述的古诗词统整策略,是一种“同文”策略,可互为印证。笔者认为,教学可以更灵活一点,在此组诗词之外,再宕开一笔,将杜牧的《题乌江亭》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进行比读。同是项羽兵败自刎乌江一事,杜牧认为“包羞忍耻是男儿”,批评项羽缺乏忍辱负重的大将气度;而李清照却认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可以“何为英雄”为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何两位诗人观点相左。其实观点并无正误之分,一切只因诗人立场不同。而诗人的立场,则与其所处的社会时代、历史背景密不可分。杜牧生于唐朝,诗中带有唐人的自信,认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留得青山在才是爱国之举;李清照是宋人,有感于南宋权贵不顾百姓死活,只管自己逃命的恶劣行径,则更加欣赏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为国捐躯之举。以此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进一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这是一种“异文”策略,可以互为比照。

如上所述,在“家国情怀”下,聚焦南宋背景的古诗词进行统整,学生能从这样的人文主题式的诗词学习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三个语文要素无法兼顾,我们便落脚在了“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上。这一语文要素,可适用于所统整的五首古诗,也进一步促成了学生将单个的诗人放置在历史画卷中去考量,更好地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显化语文要素的古诗词统整

相对于人文主题的显性特点,语文要素则是隐匿在表达之中的。例如,三到五年级,统编版有六个单元的古诗词都是写景诗一类,有的诗关注季节(三年级上册“金秋时节”),有的诗关注生灵(三年级下册“可爱的生灵”),有的关注诗人生活方式(四年级下册“田园生活”),这些人文主题本就是一种显性的关键词,学生会直观地觉得原来古人曾吟咏了如此多的相似事物啊。相对而言,学生较少关注的是古诗词中的语文要素,因此必要时,教师可通过统整将之显化出来。如表1 中罗列的三组诗,语文要素上呈现出拾级而上、螺旋上升之势。

这三组古诗的语文要素都与“观察”有关。在进行这样一些单元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观察时间、地点、视角、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同样要为这一单元目标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在学习三上“祖国河山”这一组诗时,以“观察视角”这一语文要素为切入点进行统整:把二年级所学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复现,与《望天门山》《望洞庭》一起呈现。对初入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诗时很容易忽视诗人的观察视角,而这三首诗题目都有一个“望”字,能起到显著的提醒作用。学习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思考:“想象一下,诗人是在哪里望,按什么顺序望?”这样能迅速激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展开画面想象,体会作者观察景物的视角。《望庐山瀑布》是在瀑布之下抬头仰望,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慨;《望天门山》是诗人站在船头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因此画面充满了动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洞庭》是作者在皓月洒下银辉时遥望洞庭湖,只有在岸上遥望,那千里洞庭之上的青翠君山才能如“白银盘里一青螺”,尽收眼底。

表1 古诗词主题及语文要素统计

纵览这三个单元的主题,只有三上的“祖国河山”是纯人文主题。我们在显化观察视角这一语文要素时,还需呼应这一人文主题。因此最后总结时,教师可以点出:“望”能较大范围描述风景全貌,很适合游览“祖国河山”这种大视野景物时作为一种观察视角,所写出的古诗更有磅礴大气之势。这样就将隐性的观察视角放到显性位置,给了学生思考的切入点。

综上所述,在聚焦人文主题进行古诗词统整时,可以将较大主题细化。如三年级上册的“金秋时节”这一人文主题下,有《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这三首诗,我们便可以“寻找秋天的植物”为议题,提前将五上的《枫桥夜泊》整合在一起学习。从《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学生能轻易发现枫叶是秋天的典型物象;而《枫桥夜泊》中的“枫”却容易被学生忽略。这样统整学生不仅能自己发现《枫桥夜泊》是写秋景,更能在教师引导下发现此诗中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与《夜书所见》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显化语文要素进行古诗词统整时,可从较多表达手法中寻找更明确的切入点。如四年级下册的《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这一组诗,单元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这里的《墨梅》一诗难以同这一语文要素联系起来,不如将之与本册“语文园地一”已经学过的《卜算子·咏梅》和五年级下册的《寒菊》统整在一起,请学生思考“作者如何借物展现人物品质”。《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称赞了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展现了作者的清高正直之气;《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达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三首诗均是“托物言志”,这样的统整学习能让学生习得一种解读诗歌表达的方法,更好地体会诗人情感。

总之,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双线结构,我们可以在精准把握不同学段的古诗词教学目标后,打破单册教材壁垒,灵活选取教材中已学或未学的古诗词统整到当下单元目标中。无论是聚焦人文主题还是显化语文要素的古诗词统整,都要与学生学情相匹配,与单元目标相呼应,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提升思维品质,更好地达成“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目标。

猜你喜欢
统整要素古诗词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我爱古诗词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