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 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2018 年正式启动了旨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内涵”的“初中强校工程”建设。这项工程是推动学校均衡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初中教育。与传统的学校改进项目不同,“初中强校工程”建设特别强调每所学校的主动发展意愿和个性发展需求,采用“一校一策”的方式支持参与学校的发展。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以下简称“虹教实验中学”)以生涯适应力课程建设为抓手,引领学校发展。
虹教实验中学位于上海市四川北路,超过60%的学生是非沪籍随迁子女,多数学生在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他们不能参加上海市的普通高中入学考试,这让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焦虑。为了能够获得升学机会,超过半数的学生在第二、第三学年会转回户籍地就读。同时,不少上海户籍学生的父母因工作繁忙,与子女的深度沟通较少,特别是在成长与选择方面。亲子沟通不足让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常常对自我能力,对自我未来发展的理解和规划以及对现阶段学习与未来职业选择之间关系的了解等,感到苦恼和无助。因此,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身心发展支持,成为学校“初中强校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着眼点。通过充分研讨和反复论证,虹教实验中学逐渐确立了“以学生生涯适应力课程建设为引领的学校改进模式”。学校希望以生涯适应力课程开发为突破口,让每个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都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努力为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做好当下准备。
所谓“生涯”,是指一个人在一生的职业和非职业活动中身份、角色的总和及相关经历的序列。一个人在一生中总要从事多种职业的、非职业的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经历一个又一个的事件,由这些角色及事件构成的序列,即这个人的“生涯”。生涯适应力则指的是个体在应对可预测的生涯发展任务、生涯转换和生涯问题时的因应准备程度。[1]
因此,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发展的新机遇,学校确立以学生生涯适应力课程建设为引领学校发展。探索生涯适应力课程,以期培养学生——放眼未来,为将要面临的生涯任务做好准备;主动负责,为完成生涯任务做到自律并付诸努力;积极探索,对自我和未来职业愿景形成初步认识;增强自信,在探索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生涯抱负。
生涯适应力课程立足于对初中阶段生涯适应力发展的重要性及规律的认识,结合国家、地方生涯教育指导政策和国内外生涯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针对我校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现状和需要开发。经前期论证设计,课程开发分两个阶段进行(见图1)。
我校成为“强校工程”建设实验校后,学校依托已有的戏剧教育传统和周边优良的文化教育环境,以综合素质培养和生涯教育为导向,确立为学生搭“台”,让他们的人生更“有戏”的育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生涯适应力课程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力图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涯关注和好奇,提升学生的生涯自信,增强学生的生涯控制力,来成就“有梦想、有本领、有信心、有担当”的学子,让学生对未来多一份自信,多一些发展可能。在第一阶段,我们的课程顶层设计着眼于学校层面生涯适应力课程的规划。一方面,学校努力把生涯适应力课程放在学校育人目标及课程方案的大背景下,处理好与学校其他课程的有机关系。另一方面,学校致力于对生涯适应力课程自身进行系统架构,全面阐明其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及管理,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指引(见图2)。
图1 初中生涯适应力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路径
图2 虹教实验中学课程图谱
依据生涯适应力构成四要素——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通行的生涯教育内容三范畴——自我认识、社会理解和生涯规划,学校初步形成了由生涯认知力、生涯理解力和生涯规划力构成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各要素的具体架构中,学生对自身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的认识和对社会环境的理解,对于生涯适应力的发展同等重要。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生涯的成长期和探索期,对于生涯的认识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生涯认知力在整个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见图3),主要关注学生在生涯自信和生涯控制方面的成长;生涯理解力注重学生的生涯好奇,意在满足学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有更多理解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发展他们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生涯规划力指向学生的生涯关注,结合初中生特点,主要落实在学生对自身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规划和抉择上。[2]
图3 生涯适应力教育课程结构图
在学生对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中,生涯适应力中的认知模块(认识力课程)、体验模块(理解力课程)、实践模块(规划力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当下以及未来学习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帮助他们在中考面前较好地使用自己的选择权。因此,在确立生涯适应力课程三大板块架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每一个板块的性质、功能进行了分析定位,并据此初步规划了三个板块的活动内容:生涯认知力、生涯理解力和生涯规划力。
生涯认知力板块旨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为辨别、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乃至职业奠定基础;具体划分为认识自我、认识能力、人际管理和学习管理四个板块,分别着眼于学生与自我(包括稳定性的个体特征和可增长性的内在能力)、与他人、与学习的关系。
生涯理解力板块旨在帮助学生扩大生涯体验面,提高对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内化生涯使命感,未来成为“有担当”的社会公民,具体又分为自我担当和社会担当两个板块。前者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友善、诚信、敬业的积极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关键技能;后者通过社会服务、公益劳动、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帮助学生从更高格局和角度理解及认识个体生涯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
生涯规划力是生涯认知力课程、生涯理解力课程的综合和应用,即将在生涯认知力和生涯理解力板块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具体应用到自己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如制订学习计划、假期生活计划,策划团队活动等活动当中。
课程实施纲要是在对一门课程进行系统、整体规划基础上形成的课程文本,是课程顶层设计成果的客观体现。在第一阶段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项目组编制了《生涯适应力课程实施纲要(试用版)》。在这份课程实施纲要中,学校明确了课程实施的背景,兼具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理念,编写了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由四个板块构成的课程内容,以及德育融合、学科渗透、综合实践活动和项目学习四条实施路径。
学校德育与生涯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既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生涯适应力发展的深层基础。另一方面,将生涯教育内容引入学校德育可以增强学校德育的切身性,使学校德育与学生自身生活、学习和未来发展紧密结合。例如,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在目标上与生涯适应力课程高度一致的基础德育活动,纳入已有的生涯适应力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形成几个“一课两用”的典型课程模块。
例如,在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学校文科综合组教师以《永不消失的电波》电影为单元线索,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在这个课程模块中,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职业生涯的初步认知,又可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精神的教育,在引导学生分析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促进他们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经过长期的实际探索,将生涯教育内容引入学校德育从而增强了学校德育的切身性,使学校德育与学生自身生活、学习和未来发展紧密结合,为学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生涯适应力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时又需要和其他学科渗透结合。这既是生涯适应力课程的整合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学科育人本身的要求。学科融入生涯适应力课程,需要学科教师做好如下准备:① 教师转变观念。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认识到生涯适应力课程不仅仅是心理教师或德育教师、班主任的事,而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正确理解自身在生涯适应力课程实施中的角色,主动承担生涯教育职责。②主动挖掘课程资源。每位教师都需要深入了解生涯适应力课程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积极挖掘本学科的生涯适应力课程资源。③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图4 课前演讲与生涯启蒙教育
好的生涯适应力教育需要与学科内容、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同时又能有效达成生涯适应力课程的目标。[3]目前,我校道德与法治、综合理科等都已经就学科融入生涯适应力课程进行初步尝试。其中,谈老师结合自己在语文课上实行的课前演讲,对学生进行生涯启蒙教育,起到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见图4)。通过学科融合落实生涯适应力内容,既帮助教师增强了生涯教育重要性的意识,增加了生涯教育的相关知识,也对于教师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的初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导下,学校教师面向学生时,无形中多了一份生涯育人的责任感,又让教师有机会跳出“以成绩为主导”的学生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规定的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因此在内容范畴上与生涯适应力课程具有很多重合之处。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倡导的活动方式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这些活动方式与生涯适应力发展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们实施生涯适应力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我们采用社会服务的方式,结合我校长期开展传统戏曲文化教育的经验,设计并实施了志愿者系列活动“传统戏曲文化宣传”。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调查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情况;第二阶段,实地和网上“走访”,搜集制作宣传资料;第三阶段,举办戏曲文化活动周,多种形式宣传传统戏曲文化。参与这一活动不但扩大了传统戏曲文化的接受度和影响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策划、组织、实施服务活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初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不断发生转变,能够从学生已有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寻找到学生的生涯兴趣与未来可能的发展,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做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有据可循的、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评价。
在生涯适应力课程建设中,基于项目的学习通常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运用多种资源,通过广泛的协作活动解决一系列真实问题或完成一系列真实任务。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形成一定的作品、成果并进行展示交流,其他同学可以从中学习关于某一主题的初步知识和技能。生涯适应力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发展中面临的生涯问题,发展学生的生涯问题鉴别、分析和解决能力。
例如,心理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考试、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有时因不能妥善应对,容易产生灰心、失望等负面情绪的问题,和学生一起开展了以“抗挫力”为主题的项目学习活动,其实施过程如图5 所示。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抗挫力得到发展,而且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也有一定提升。未来社会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他人保持合作的能力,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基于项目学习实施生涯适应力课程,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相对理性地感受与识别同伴影响,认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这些点滴变化也是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未来的社会生活做积累。
图5 项目学习实施过程
关于学校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虽然还没有外部的评价要做参考,但是学校自身希望通过课程评价,实现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不断地诊断和完善学校课程;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与《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提倡的“尊重差异,促进成长”的评价原则相一致,因此我校制订了《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让每名学生都能经历从自我认识到自我管理,进而自我发展的过程,让评价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生涯适应力课程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生涯适应力课程评价与《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以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保持一致,学校与专业力量合作,采用文献查阅、经验访谈、量表测量等方式,综合数理统计结果和青少年发展情况制定出“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青少年生涯适应力测量问卷”。问卷共37 题,包括生涯关注(5 题)、生涯控制(8 题)、生涯好奇(10 题)、生涯自信(8 题)、生涯阻碍(6题)五大方面,共同考查青少年生涯适应力发展的状况。
对学生入校初和三年后的同类数据进行比对,同时结合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测试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为每位学生形成一份“生涯适应力”雷达图。以此作为评价依据,客观反映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间接地反映学校生涯适应力课程的实施效果。
我们十分注重结合对《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学习解读,收集基于“生涯理解”与“生涯规划”的学生学习经历,注重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表现和收获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不同的主题,我们积极开发不同的评价工具:学习任务单的互评与自评;指向过程性评价的小课堂、小展览、小舞台展示分享活动;采用《学习手册》形式,收集学生主题叙事、成长体悟,实践报告、教师观察记录、教学后记等资料。基于此观察、记录和捕捉学生在“感受校园”“感受社会”“感受职业”的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未来生涯发展的想法与态度、行为的细节变化。
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对于当前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而言,在未来的15—20 年里,他们不仅承载着未来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也承载着千万家庭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使命。[4]与此同时,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可能的未来,如何帮助他们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当下准备,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发展归属,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进而在适合自身的生涯通道上实现“有戏”的人生,也成为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