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在中外合作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04 13:31纪君燕尹星星
电影新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生

纪君燕 尹星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应坚定文化自信。主旋律电影作为文化自信重要的载体之一,在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各个层次的人群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对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阶段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探究主旋律电影对其影响的意义则尤为重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重要尝试的中外合作高校,其运营模式、管理方式和评价与评估范式更加新颖而特殊,校园文化也呈现更加多样丰富的态势。如何在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选择和搭建学生党建工作的方式与载体对中外合作高校而言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新媒体时代,主旋律电影作为电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容易跨越文化与语言,可以在中外合作高校党建思政育人和国际化方面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更加容易彰显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主旋律电影的内涵和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主旋律电影大多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讴歌英雄人物、赞美伟大祖国。例如,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地道战》《红色娘子军》《铁道飞虎队》等,就是早期最经典的主旋律电影代表。

(一)主旋律电影的内涵

主旋律电影产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内涵至今尚未形成非常统一的意见。每个时代背景不同,主旋律电影所展示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展现出的核心精神却是一致的,即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历史人物的刻画、接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描述来讴歌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二)主旋律电影的特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兼具政治性

爱国主义是动员中国人民奋斗的一面旗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抒写了爱国主义的华丽篇章,引导着无数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时代在发展,中国在成长,但爱国主义是恒久的命题,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前有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今有父辈中流砥柱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而砥砺前行,后有我辈国之栋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主旋律电影作为蕴含正确历史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完美诠释。

2.以歌颂英雄人物、还原历史事件等为表现手法,带有写实性

主旋律电影不同于爱情片、恐怖片、喜剧片、科幻片,它有清晰的主题、人物事件、特定背景、少夸张的表现手法,具有高度写实性。但又不同于纪录片的平实性,主旋律电影表达的是用影像和声音向人们再现了革命者与建设者在坚定理想信念下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时代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正因为有了这种写实性,才能让观众引起共鸣,并产生深远影响。

3.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宣传性

图1.电影《战狼2》剧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主旋律电影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题材,承担着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使命,本身自带宣传属性,可以将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传给大众。

二、中外合作高校学生党建的现状及特点

2004年,随着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成立,中外合作大学开启高等教育创新之路。“宁波诺丁汉大学是浙江万里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第一家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高等院校。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创建和成立,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截至2020年年底,像宁波诺丁汉大学这样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高校在国内已经有九所,分别是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虽然中外合作高校是一种新颖的办学方式,但仍旧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这些学校从成立之初就设有党组织,亦非常重视学生党建工作。无论是党建形式、内容、载体还是渠道,都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进行,在守正和中外合作高校化中寻找契合点,努力与传统高校同频共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教育命题方面,中外合作高校的党建工作者需时刻认清自身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使命,坚持用严谨、务实、精细、创新、客观的态度践行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努力走出一条契合中外合作高校实际的特色学生党建工作路子。根据对目前九所中外合作高校的调研,该类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整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

当前全球政治环境错综复杂,中外合作大学除了要耕好自己手上的“一亩三分地”,更要学会灵活应对国内外的复杂局势,同时要警惕境外“文化渗透”和少部分极端的学术老师触犯中国意识形态原则和底线。这就对中外合作高校的党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高难度的挑战。正所谓“打铁还是自身硬”,面对复杂环境,时刻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健的步伐。

第二,覆盖对象的多样性

不同于体制内高校,中外合作高校来自境外的师生的占比非常高。在这种类型的学校里开展学生党建工作中,势必会听到不理解、困惑的声音。国籍不同、文化不同、成长氛围不同、三观不同、信仰不同等,这些多样性构成了有声有色的校园文化,也为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和挑战。另外,大多数教职员工有海外学习背景,大部分学生在就读期间有或长或短的海外学习体验,更是体现了党建工作覆盖对象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第三,所处文化的多元性

中外合作高校作为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平台,体现着博弈原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教们在课程和学术领域,不可避免地带有所属文化的烙印。如果不能准确、客观地传授给学生,势必会引起文化的侵蚀。这就需要学生具有高度理性的批判性思维,能学会鉴别吸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四,工作支撑的薄弱性

根据2020年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研究会委托宁波诺丁大学党委做的调研结果,九所中外合作高校的党建工作基础都相对扎实,具体体现在:组织架构健全、入党发展有序、学习培训定期、活动较为丰富多彩等。但不同院校之间接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别,最直接原因是工作支撑不足的问题。目前九所中外合作高校管理模式均不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是采用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校长负责制。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校党委的话语权和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撑就相对薄弱,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开展所面临的挑战也会更大。

三、主旋律电影融入中外合作高校学生党建的路径探索

(一)单向展示,扩大主旋律电影的影响效果

受个人经历局限和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于主旋律电影还停留在“太红太正、枯燥说教”的刻板印象上,主动观看主旋律电影的能动性不足、参与感不强、频率不够高。在中外合作高校也是如此,学生面对琳琅满目、可选择性更多、趣味性更强的第二课堂活动,主动投身主旋律电影的挑战更大。因此,将院线热映、市场口碑好、展示主题佳、思政实效强的电影作品搬进校园、引入课堂、带入社区、送入寝室能弥补目前主旋律电影在中外合作高校的空白、增加受众群体覆盖面、扩大其影响效果。从目前九所中外合作高校的实践探索看,多方面、多渠道、多维度地展示主旋律电影已经屡有尝试,并且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思政课堂上、党史党论课上提高口碑好的主旋律电影出现频率;在重要时间节点进行不同主题的主旋律电影展映,制作相关周边产品,吸引学生关注的同时弘扬时代精神;条件允许的中外合作高校还开展新上线电影的点映、首映等活动,零距离向学生普及和宣传影视文化知识。

(二)双向映射,提高学生对主旋律电影的自主意识

在单向展示的基础上,通过量的叠加促进质的转变,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关注和参与主旋律电影项目,提升自主意识。通过前期主旋律电影的展播、相关电影主题的展映等的前期铺垫,引导大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朋辈力量,同学习、同领会、同提升。电影展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观众通过吸收电影文化精华、结合当下问题思考升华,从而实现促进主旋律电影更好地传播。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网络渠道触手可得般便捷,指尖上的思想碰撞随处可见。微信、微博、公众号、QQ、抖音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媒体平台,更是电影口碑口口相传的主要阵地。对于中外合作高校的大学生来说,更有机会登录国外的社交软件或身处境外从而以便利的使用国外主流社交平台,通过他们的主动发声可以扩大主旋律电影的对外积极宣传。另外,可通过主旋律电影观后感的征文比赛促进学生思想碰撞;通过主旋律电影主题的微党课聚焦人物刻画、情节回放、细节放大、主题升华,促进大学生更好地习得影视文化精神,厚植家国情怀;通过主旋律微电影的自编自导自演,向社会及公众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多方融合,搭建主旋律电影校园网络平台

借助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各地各高校广泛使用的思政模式,也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中外合作高校党建国际化更不能失去网络阵地,更应积极探索和尝试搭建主旋律电影校园网络平台。中外合作高校可以依托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加快高校数字化建设,构建主旋律电影平台的基础板块,如优秀电影片库、校园BBS专栏板块、知识竞答挑战系统、寻找志同道合好友等。同时确保学校党委政策引导、信息部门技术支持、财务部门经费保障、思政工作者运行维护、学生教工热烈参与,多方联动,共同盘活主旋律电影校园网络平台,从而真正促进主旋律电影的影响力、扩大其覆盖面,使得影视文化在党建工作中历久弥新、绽放光芒。

四、发挥主旋律电影在中外合作高校学生党建中的作用

(一)为学生党建活动提供了更丰富、直观、便捷的载体

“三会一课”、名人讲堂、实践调研、参观考察、红歌大赛、征文比赛等作为目前中外合作高校学生党建活动的主要形式,承担着学生党建活动的重任。但从经济成本角度和辐射影响效应来看,主旋律电影无疑是不二选择。清晰的情节脉络、震撼的视听效果、强大的演员阵容、持续的理念植入,主旋律电影集娱乐性、教育性、政治性于一体,发人深省、扣人心弦。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来说,是提升思想品德的有效载体。相对于外出参观考察来说,主旋律电影跨越时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特别是网络时代,学生能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历史、感受民生;相对于书本理论知识来说,主旋律电影画面丰富,以强大的视觉效果可以促进对文化理念的吸收和升华。

(二)通过有声画面植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不同于中小学时代德育课的灌输,具有很强批评性思维的中外合作高校大学生们已经不再适用被动接受文化输出,“左耳进,右耳冒”成了部分大学生在两课上的常态。因为不感兴趣,因为对纯文字的迟钝,因为对单向灌输的排斥,主旋律电影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着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的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小人物大英雄搬入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以消除距离感、增强代入感。在面对课堂上主旋律电影的植入时,习惯于西方教学方式的中外合作高校大学生会打开一道屏障,大大增强了党史课和思政课的接受性、理解性和实效性。

(三)打造主旋律电影系列品牌活动,扩大党建影响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外合作高校学生融入社团生活、促进人际沟通交往、凝练核心竞争力的主阵地。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第二课堂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因而可以促成一系列高品质、有影响力、趣味性强品牌活动的形成。党建活动由于受条条框框限制,相比较而言会处于低迷状态。主旋律电影系列活动可以为党建活动注入新的血液,从活动形式、覆盖面、参与对象、影响效果、活动意义等多个维度实现“让外国人认识真实的中国,让中国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效果。《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电影一度抢占国外影视市场,影片中血气方刚的英雄人物形象让中国文化影响顺利“出海”。从某种程度上说,该类题材的主旋律电影扩大了党建的影响力。

(四)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践行“知行合一”

主旋律电影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党的革命优良传统、革命历史重大事件、先进英模人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以及贴近普通民众生活的现实题材,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发展史百科全书的缩影。学生党员在观看、思考、感受和提炼主旋律电影的过程中,党性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意识决定行为,长期的主旋律电影熏陶,必能使学生党员在践行党员先进性上做到“知行合一”。

五、充分发挥主旋律电影融入中外合作高校学生党建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党员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必须知道自己是谁, 是从哪里来的, 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 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党的十九大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学生党员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中小学时代思政课上的灌输、耳濡目染的亲身经历、主流媒体的宣传,都是奠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主旋律电影在这中间扮演着映射人心的作用,将文化自信输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2018年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就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外合作高校学生党员能从影片中看到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振奋人心的浩大工程。从了解到熟悉到记住,文化自信由此入心,激励着青年一代刻苦钻研,为祖国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有利于优化中外合作高校的学生党建氛围

中外合作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创新代表,开展党建工作没有传统国内大学所具有的先天优势,但也不能放松思想上的弦。如何通过环境优化、手段艺术化、渠道显性化来提升党建氛围成为摆在中外合作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既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太过单向灌输而显得程序化,也不能让外籍人士感到笔墨浓重而产生“洗脑式”的误解,这是首要的考量点。主旋律电影以其艺术的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对人物形象清晰的勾勒,可以让中外合作高校的党建工作软着陆,使其变成全校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组织全校师生观看2020年热播的三部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八佰》《夺冠》,不仅受到师生党员的广泛好评,更吸引了很多外籍师生的热情参与。在2020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在后疫情时代,让所有参与者感受到了中国力量。

(三)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一部好电影就是一个好故事,一部高质量的主旋律电影就是一段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奋斗史的缩影。早在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中西文化交汇重要平台的中外合作高校,无疑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阵地。让国际友人了解中国,让中国公民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成了中外合作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中国电影在周边国家的传播现状与文化形象构建——2016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显示, “国外受众对我国军事、经济、科技发展的整体印象较高, 这些认知大部分是通过观影来实现的。”主旋律电影作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带着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开创性的历史成就,中国人民因此走上了富起来、强起来的康庄大道。在中外合作高校推进主旋律电影的展播,能有效践行习近平主席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号召,而中外合作高校的学生党建平台则恰好是不出国门的重要窗口。

(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对于书面教条的文字展示和教育者单一的言语灌输,电影以其真实的形象刻画、震撼的视听效果、华丽的明星阵容、强大的宣传攻势等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学生探知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探知的欲望,便有了思考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激发的爱国主义情感能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厚。如《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为大学生呈现了我党、我军、我国建立的过程史。导演精心挑选符合主角形象的明星人物,用渲染气氛的事件节点和生动形象的背景画面,串成了这样一部彰显中国民族光辉时刻的“姐妹篇章”。不少中外合作高校学生在观影后表示对于历史教科书中的建党、建军、建国史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和更真切的情感。观影前殷切期待、观影中目不转睛、观影后念念不忘,这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主旋律电影的超高评价。由此激发的爱国主义情感必然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

(五)有利于丰富中外合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考验。网络这把双刃剑为学生提供琳琅满目信息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中外合作高校大学生因为参加海外交换学习、假期国际义工、短期交流等项目有较多出境机会,学生比较容易浏览到西方媒体恶意丑化中国形象、诋毁中国人民声誉的不实信息。若没有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基础,没有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极容易被西方别有用心媒体带偏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甚至做出发表过激言论、做出不符合中国公民身份的行为。主旋律电影通过生动的镜头画面、直观的影像语言、厚实的人物形象、真实的历史事件还原,可以让中外合作高校的大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内涵,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可以更加丰富中外合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也大大提升了实效性。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张忠、丁果.发挥女子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红旗文稿,2017(14):31-33.

3李安峰.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旋律电影的演变与价值导向[J].电影文学,2020(02):3-6.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6-176.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黄会林、李雅琪、马琛等.中国电影在周边国家的传播现状与文化形象构建——2016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J].现代传播, 2017(1):19-29.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小猴学生车
赶不走的学生
像什么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
长城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