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斌
摘 要:在当前社会中,全球范围内大小不一的城市群不断发展着,同时呈现出千篇一律的倾向。许多高容积率的住宅项目,其公共空间大都缺乏应有的热度和活力。且很多大型高层住宅社区为了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容积率、建筑间距等方面都需要有相应的牺牲,规划出的公共活动空间就显得十分单调。就TND这一典型的城市建设理论,对新城市主义理论中TND模式是否能达到佛罗里达州海滨城的相关标准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TND;公共空间;复合社区
从新城市主义者的学术话语中可以感受到,有两个术语在西方城市有关新城市主义规划构思的论述中经常被提及:Main Street和Highway66。美国城市中心区域当中绝大多数的主要干道都被称作是Main Street,这同样也表示新城市主义规划具备非常浓厚的历史意义人文风情。作为美国主要干道的Highway66,也成为美国现代主义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城市主义发端于美国,以安德雷斯·杜安伊(AndrésDuany)、伊丽莎白·普拉特-兹贝克(Elizabeth Plater-Zyberk)夫妇、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等设计师最为著名。按照现在的实际需求来对旧城市中心进行适当的改造,是新城市主义的重要部分,改造过后的城市的新功能和内容必须能够使当代人的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并且还能保存大部分原有的面貌。比較出名的有纽约时报广场和英国道克尔等。
新城市主义的建筑空间是富有传统特色的,同时还有密度高、尺寸小的特点,因此亲切感是行人最直观的感受。公共交通对整个发展单元都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所以发展的中心就是交通站点,以交通站点为半径可以划出最为恰当的步行距离。需要注意的是,文物保护与新城市主义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异,对比而言,新城市主义的动机更加广泛且明确。
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模式,即“传统邻里开发”模式,由建筑师杜安伊夫妇在佛罗里达州的海滨周边第一次将“传统邻里开发”的想法付诸实践。此模式的重点在于城市设计层面,其中也特别规定了社区的规模半径、街道间距和邻里间多种类型的住宅。因此,造成的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居民在土地使用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公共设施的布置具有集散的效果,使得邻里间获得了更多能够汇聚的社交场所。
在新城市主义策略的大方向下,在相应的区域内建设中高密度型的住宅,使得社区整体的居住密度得到有效提高。TND模式非常看重古典建筑和地方建筑,对于包括服务空间、公共空间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功能空间也非常重视,从而使得复合功能空间被建造出来,土地使用模式与公共交通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得到适当的协调与积极的整合。
多样性的土地使用模式,为人群的广泛性创造了契机。为了适应不同使用性质的土地,建筑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需要与之相协调的是整个社区内的交通系统和路网规划,要使有着各式各样生活习性的人们相对容易且舒适地适应社区内的生活模式,从而达到吸引广泛人群居住的目的。
佛罗里达州海滨城是新城市主义项目的首批试行点,通过将等级不同的交通系统设置在社区内部,保证社区当中各个机构之间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关系,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创建良好的居住环境。其中第一级交通系统由三条斜角街道构成,二级步行系统部分为红砖组成,由沙丘小径网络构成的三级交通系统在整个社区中随处可见,成为人们最为欢迎的步行路径(图1)。
佛罗里达州海滨城内几乎所有的房子都设计了前廊,这就提供了一个私人和公共空间之间的过渡和交互空间。但在后来,许多居民种植灌木来遮挡门廊以获得更多的私密空间,还有一些居民要求有后门廊,以此让外人看到他们的后院,而不是直接让房子前面过于开放(图2)。
在这些居民对于个人的隐私、安全性以及更多类似的需求下,部分海滨城的居民还在街道上张贴标志来劝阻车辆在合适的道路上行驶。这也表明,居民在希望道路具有高通达性的情况下,还希望能够保证相互的私人生活空间,具备相应的社交距离,但是又需要能够与邻居有一定的互动。
通过TND模式(图3),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人与周边环境、邻里的紧密关系。新城市主义设计的核心特点有珍视环境、复合功能、适宜步行、紧凑型。各个功能用地及分区相连接,同时各方面的功能属性相协调,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个城市的利用率。
与蔓延增长模式相比不难得出,运用TND模式,社区周边波及面积进一步增大,土地的利用率更高,且社区邻居连接性较强,辐射面更广(图4)。在20世纪90年代新兴城市的不断建设以及诞生出的新城市主义运动的背景下,TND模式所迸发出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新城市主义TND模式并不是对传统社区生活空间的简单效仿,而是对城市发展的有效控制,保持紧凑且多样的发展。多类型的住宅形式让社区不再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为邻里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对新城市主义TND模式下的新城市形态进行探讨,对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忠国,季洁.新城市主义理念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2011(10):40-44.
[3]PLAS J M,LEWIS S E.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Planned Town[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6(1):109-143.
[4]张衔春,胡国华.美国新城市主义运动:发展、批判与反思[J].国际城市规划,2016(3):40-48.
作者单位:
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