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惠怡 罗耀华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村旅游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形式,许多蕴涵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传统民居被修复与改造,被赋予了新功能。然而,部分开发者未能正确认识传统民居的价值,缺乏对建筑遗产保护理念的正确认识,导致传统民居没有得到及时而妥当的修缮,造成传统民居价值逐渐流失,本土文化失去载体。以广东开平仓东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探索当地以传承与发展为目标的传统民居的修缮理念、原则及技术要点,通过实践验证,提出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下岭南民居的修缮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保护;岭南民居;建筑修缮;仓东遗产保育
关于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研究,陆元鼎在《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介绍了我国各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结构、材料和空间布局,阐述了民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1];常青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剖析了西方历史民居的修缮方法,针对我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提出了相对应的修缮技术与方法[2];阮仪三的《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对多个历史建筑修复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了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3];宋学友《谈乡村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与石涛《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初探》阐述了传统民居建筑各构件的修缮技术和改造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4-5]。
关于岭南民居建筑保护的研究,邓其生在《岭南古代建筑文化特色》中结合岭南地理与历史环境,阐述了岭南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6];陆琦在《广东民居》中研究了广府地区民居建筑的特点和民居建筑与村落的规律性[7]。
关于建筑修缮的研究,有陈伟军《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赖晓青《岭南近代碉楼式建筑修缮技术研究》等,这些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近代建筑,较少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研究乡土民居建筑的修复[8-9]。
广东开平仓东村作为遗产教育基地、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本文选取仓东村明清时期的“三间两廊”建筑为例,分析国际建筑保护理念下仓东传统民居的修缮方法,探讨如何在真实、完整地修缮民居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建筑遗产。
一、仓东村民居建筑的特点与价值
仓东村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是拥有700余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村庄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向阳的村落格局体现了岭南传统村落典型的梳式布局特征和选址要求。村内保留了明朝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具有岭南民居特征的建筑,它们均在材料、结构、布局上显示出岭南民居建筑的独特性。
结合《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指南》对建筑遗产价值的定义与分类,仓东村“三间两廊”传统民居建筑的价值可以分为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来说,仓东村的民居建筑见证了家族和侨乡社会的变迁,是研究侨乡社会文化与岭南村落建筑的重要实物;在科学价值上,“三间两廊”民居通过中部为厅堂、两侧为居室、厅堂前是天井的布局(图1),体现了当时村民的智慧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在文化价值上,民居建筑门楣上的壁画以象征长寿的寿眉鸟、代表富贵和幸福的花和寓意为多子多福的石榴为题材,表达了民间朴素的祝福。
二、仓东村民居建筑的修缮理念与方法
(一)修缮理念
广东开平仓东遗产教育基地①通过以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为宗旨的村落可持续发展模式,注重村落肌理和地方精神保护,将村落建筑修复、社区营造、文化传承发展融为一体,从而实现遗产保育与可持续发展。在该理念的指导下,仓东村传统民居的修缮始终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颁布的《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中强调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可识别性与可逆性、最低限度干预等为原则,并且根据《德里宣言》中所强调的遗产与民主的关系,注重居民参与和文化传承。
(二)修缮方法
本文选取的“三间两廊”民居建筑建于明朝,是土木结构,后期西侧的居室与厅堂被改为了砖木结构。由于时间久远,加上自然等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屋顶部分瓦片松动、开裂,导致漏雨、渗水现象出现,使得木梁被腐蚀、损毁,失去了承载能力,最终造成屋顶坍塌,建筑结构不稳定,受损严重。仓东遗产教育基地的团队按照《联合国建筑遗产保护宪章》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要求,结合地方建筑特色,对照同一时期相同结构的建筑样式,邀请居民并聘请本地工匠采用传统的建造材料,按照传统的建造技术开展修缮工作(图2、图3)。
1.墙体
民居的夯土墙面由于受到风蚀和雨蚀,表面变得粗糙,同时墙面鼓包引起表层抹灰疏松、脱落,导致墙体受潮、剥落等[10]。针对该类损害情况,团队在借助力学仪器判断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良好后,遵循“真实性”原则,保留建筑在各历史时期的痕迹,采取低限度干预的措施进行修缮。首先,铲除墙面脱落物,全面洒水湿润墙体。其次,为了增加新材料在旧墙体上的附着力,在传统沙、石灰、黄泥3∶3∶4比例的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的黄泥量,并在充分搅拌土料后使用抹泥刀修补墙体脱落和开裂的部分。
民居墙体使用的青砖含有可溶性硅酸盐成分,在地下水从地基渗透的作用下,墙体出现受潮、酥碱与开裂现象,但结构稳定。在修缮过程中,先清除墙体表面的青苔等杂物,内外墙做局部清洗,再用环氧聚合物砂浆修补裂缝。在砖块严重缺失处,当地工匠剔除已断裂、残损的砖块,用原款青砖替换,保持颜色及风格與原墙面一致。针对墙体的酥碱病害,使用透明的石灰水喷射墙体可以中和旧砖的酸性,延长建筑寿命。墙体修缮的前后效果如图4、图5所示。
2.屋顶
明清时期的岭南民居建筑一般以土为基,以木为骨,且多以杉木为梁,作为房屋的整体支架,因为杉木具有干形通直、不易走形、价格实惠、抗蚁蛀、耐腐蚀等特性。由于木结构受潮和遭受虫害,屋架结构腐烂,部分屋顶坍塌,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团队在修缮过程中,采取更换所有木结构与整体揭瓦的方案。首先,根据“真实性”原则,按照原有材料的样式、规格,使用经过防虫、防腐处理的杉木更换旧梁、檩条等木结构。整体揭瓦时,尽可能地保留原瓦片,并保证增补的瓦片与原瓦片的色泽、规格相一致。其次,在重新铺设前,使用石灰水浸泡旧瓦面,以达到中和酸碱、延长建筑寿命的效果。最后,由当地工匠按原方式重新搭设木结构与铺瓦,恢复建筑原状,力求真实、完整地保留其历史风貌及特色。
3.地面
民居厅堂的地面是由黃泥与石灰混合而成的夯土地面,受损严重,影响使用。团队遵循“真实性”原则,按照传统的建造方法,使用黄泥、石灰与砂等原始材料进行修缮。东侧走廊的地面为广东黏土阶砖地面,地面凹陷现象严重。为了保护建筑,延长其寿命,在修缮过程中对原地面做了修整。首先,在最底层铺防潮沙子,在沙子上铺设15cm厚的水泥层,主要起隔水作用。其次,在其上层再次铺设沙子,用于吸水。最后,在面层铺设原款阶砖。该方法既真实地保留了具有岭南特色的阶砖地面,又可以阻隔地下水的湿气往室内渗透。
4.壁画
民居门楣上的壁画是一般民居建筑的基本装饰,且蕴含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团队在建筑的修缮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展示遗产价值,通过咨询村民的想法,参考同时期建筑壁画的样式,由当地民间传统壁画工匠使用传统纸筋灰和矿物颜料,运用湿画法的手法在门楣原位置修复壁画[11]。具体的操作流程为:首先,准备原料,先把纸和稻草打烂,浸泡在处理过的石灰油里,待纸屑与草根完全发酵、融化;其次,用水淋湿门楣的作画部分,增加黏合力;再次,用纸筋灰找平,用灰膏条或其他材料进行轮廓起稿;最后,上色。
在传统民居修缮中,团队始终尊重与保留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最大限度地保留民居的原有风貌,但这并不是拒绝发展,而是根据村民的需求或建筑后期的实际用途,严格遵循“可逆性”原则而进行的修缮。此外,在修缮过程中,为民居增加了洗手间、浴室等基础设施,使得建筑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同时又保护了遗产,充分发挥出传统民居的使用价值。
三、仓东村民居建筑的
传承与发展
在传统民居建筑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指出,遗产项目应促进公众接触文化遗产本体和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地的尊重与理解。因此,团队拍摄记录了修复的全过程。无论是重建后的实体建筑,还是记录修复过程的成果,都是建筑遗产价值诠释与展示的材料。此外,团队在修复后的民居建筑里陈列了旧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品、家族旧照等,力图还原村民的生活场景。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通过引入遗产教育,在传统民居里开展遗产教育活动(图6),真实地向公众展示传统民居的建造样式、材料,诠释传统建造技艺及当地风俗文化,展现建筑与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提高公众对传统岭南民居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在整个修缮过程中,团队积极收集居民与传统民居之间的历史故事,深入挖掘建筑遗产的价值,尊重、鼓励村民参与修缮工程,传承传统建造技术(图7)。在修缮时,当建筑遗产保护原则与村民需求发生冲突时,遵循《德里宣言》里的“遗产和民主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要素,遗产属于全民”的理念,尊重人和社区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选择折中的方法并以村民利益为第一考虑。因此,通过修缮过程,团队帮助村民挖掘并认识当地建筑遗产的价值,唤醒村民内心的共同记忆,激发他们对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责任心,进而促使其积极参与村落的治理,继而提高村民自豪感,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民居不仅仅是体现建筑文化及建造技术水平的物体,更体现着当地的风土人情,承载着当地居民不可磨灭的记忆。作为建筑遗产的一部分,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民居建筑修缮不仅需要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组织颁布的引导全球建筑遗产保护的相关宪章为指南,保护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最大限度保留民居建造的传统元素与面貌,更重要的是需要重视遗产与民众的关系,尊重当地居民与地方文化,鼓励居民共同参与建筑遗产修缮,激发其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责任心,提高居民文化自信,进而推动建筑遗产传承与发展。
注释:
①仓东遗产教育基地是以“仓东计划”为发展理念,由第三方公益组织“开平市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进行统筹管理和经营。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常青.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3]阮仪三.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宋学友.谈乡村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J].居舍,2017(24):3.
[5]石涛.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初探[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
[6]邓其生.岭南古代建筑文化特色[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五辑.北京:
[7]陆琦.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陈伟军.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9]赖晓青.岭南近代碉楼式建筑修缮技术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7.
[10]陈婷.传统村落民居夯土墙体的营建技术及其优化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
[11]谭金花.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筑装饰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