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理田
又是一年深秋。去年的今日,老领导薛荣哲同志走了,生命定格在77岁。我作为一个得益过他许多教诲和帮助的老部下十分难过。薛荣哲同志在晋城工作的10年时光,一幕一幕浮现在心头。回忆这些亲历的往事,十分心暖,记载下来,也是对薛荣哲同志的一种缅怀和纪念。
薛荣哲同志是幸运的:生于忻州五台,经历多个岗位的锤炼,办公室干事、企业负责人、宣传部长。1985年,太行山裂变,长治晋城分域而治。年仅41岁的薛荣哲同志被组织调任到新组建的省辖地级市晋城市任第一任市长。1992年4月,转任晋城市委书记。他有幸见证和经历了初创的晋城在起步十年间的艰辛探索。这十年,既是祖国30年改革开放宏伟征程的一个缩影,也是他人生的一份重要履历图。当市长时,薛荣哲同志更多的是关心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了市委书记后,他的精力和注意力不仅于此,更多地关注了党务工作和干部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一直是薛荣哲同志的从政信条。他和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一道,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做出一个又一个的正确抉择,破解一道又一道的发展难题,引领晋城披荆斩棘快速前进。
1994年7月,薛荣哲同志荣调省城,历任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副省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等职,2005年,薛荣哲同志当选新晋商联合会会长,以退休之身融入山西的发展和晋商文化的传播,一如既往关心着晋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薛荣哲同志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一辈子献身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真正做到了“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在每一个岗位都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为人低调、谦虚,行事严谨规范,思想解放,举轻若重。这种性格和作风,是薛荣哲同志对党的事业极端忠诚、对工作极端负责的高尚品德,也正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求真务实的美德。
薛荣哲同志担任晋城市市长时面对的首道难题,就是市管县体制改革。中国历史上没有过,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从人口只有几万人的小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晋城在几近一片荒芜上起步,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作为市长,薛荣哲同志面临着巨大压力。一个新生的城市,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如何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去加速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这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也是作为市长的他必须回答的课题。
当时的晋城,一切都在草創阶段,中心城市市区容量狭小,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实力单薄,根本没有财力发展国有经济,不具备城市带动农村的实力。但所辖的六县区,却有一批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乡镇和农村。
市情不允许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必须审时度势当机立断。薛荣哲同志的改革意识特别浓厚。改革开放初期,他在大同齿轮厂任党委书记时,就力排众议率先推行计件工资制,激发出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这种改革探索精神,也是他一辈子能干成事的法宝。到晋城工作后,面对客观现实,薛荣哲同志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众星捧月、群马拉车、接力辐射的改革之路,就是首先壮大乡镇的规模和实力,通过乡镇拉动县城,实现“农村包围城市”。
在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方面,市委市政府把重点放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技术输出、传递信息、商品集散、金融流通能力上,逐步建立起科技、教育、信息、流通、交通、金融、文化等七大服务中心,再以七条射线覆盖六个县区。在发展目标上,提出“搞开放式商品经济、创辐射型经济网络、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建新型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在发展方针上,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社会主义大农业为基础,以流通、融通为突破口,突出抓好科技、教育,实行综合规划,整体开发。在一些具体战术上,提出弱化市和县之间的行政从属关系,强化经济伙伴关系,尊重县级财政的独立性,做到财政税收不截留、少上缴、多指导。在产业引导上,积极鼓励农民领办、创办乡镇企业,在滚动发展中积累资金,做大做强。在城乡关系上,大胆拆除二元经济壁垒,鼓励农民进城创办第三产业,号召机关企业的干部到农村领办乡镇企业。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放水养鱼,藏富于民。这些符合实际需要的战略决策,一下子打开了各级干部的思路,激活了市民和广大群众创业的热情,经济社会迅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晋城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多项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实践证明,市管县体制改革,为晋城后来的发展注入了起飞的基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的晋城,居民以农民为主体,产业以农业为主导,观念以小农意识为主流,是典型的农民城。从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金融中心、科教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把主要的大型工业项目都布局到周围的县区和乡镇。这种考量,为后来的城市优化、美化、绿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薛荣哲同志明确提出,城市规划眼光要远、起点要高,要有超前性,具体建设上可以分步实施,量力而行。根据“二十年不落后”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力排众议,规划设计凤台街和泽州路两条新城主干道的红线宽度为70米,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曾被人们戏称为“飞机跑道”。这两条主干道,也成为晋城中心城市的骨干框架,带动着晋城向新型城市的目标迈进。在城市大框架的布局上,薛荣哲同志力主建设“三环十射”对内对外道路交通网络发展远景目标,面向千里中原,在改造太济路和阳济路、打通陵辉路和陵修路的基础上,积极引资上马晋焦高速公路;在改造晋长二级公路的同时,着手上马晋长高速公路。在当时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晋城在全省率先修通第一条商品收费路——周犁公路,这一创造性做法和经验也使全市公路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如今,建市之初规划的几大重点工程项目,如晋焦高速、晋长高速、晋阳高速、晋济高速、阳侯高速、高新高速公路(陵川段)全部成为现实,一个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交通网络体系如期形成,晋城成为全省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地市,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得到全方位的发挥。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眼光和战略思维规划着这座小城,注重城市空间的拓展,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下大力气解决城市用水、产业布局、生态绿化等难题。一方面关闭了城区范围内的深水井,修建了郭壁供水工程,远期规划了引沁入丹的張峰水库工程,为彻底解决晋城供水做了前期工作。另一方面又调整产业布局,把大型电厂、煤矿等工业项目集中到沁河流域,使丹河流域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为城市发展预留了用水空间。在绿化方面,要求每条城市主干道都要留下足够的绿化空间,给人一种城在林中、林在路中、路在花中的生态享受。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39.2%,市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45.3%、43.2%和15.5平方米,相继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一座现代化的宜居城市雏形基本形成,可以说,建市之初的城市规划布局定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理顺区域经济发展思路,资源型城市产业如何突围?薛荣哲同志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确立了“煤头化身轻纺尾”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总体战略。以煤、电一次能源、二次能源为龙头,以化工为主体,以轻纺、食品为龙尾,把资源导向与市场导向结合起来,突出加工转化,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向高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与晋城优势资源相衔接的、具有较强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群。这一战略既注重了能源的供应和资源优势的发挥,又着眼于产业效益的逐步提高,同时也兼顾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比重的平衡。在之后的几年里,按照这一思路,市委、市政府咬定经济发展不放松,坚持结构调整不动摇,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产业和产品结构日趋合理。
在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上,优先发展电力、交通基础产业,适当放慢煤炭、冶金工业发展,加快发展化工、丝绸、食品等产业,开始了由煤炭输出大市向输电、输肥大市的跨越,努力将晋城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原料煤和煤化工基地。1993年启动了阳城国际电厂项目的争取工作,规划了高平、阳城、巴公三个化肥厂改产尿素项目,确立了煤合成油、型煤、型焦和煤层气开发利用十大骨干调产工程。1994年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进一步提出,在晋城建设全国重要的氮肥生产基地,这一战略决策更加坚定了全市建设全国重要的原料煤生产基地、化肥基地、蚕桑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信心和决心,一批围绕基地建设的项目得到扎实推进。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三加一新”调产新方略,后又打造“四梁八柱”产业为发展新框架。煤炭产业持续提高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成功组建了晋城煤业集团、兰花煤业集团、沁和煤业集团,原煤总产量达到 8000万吨,兰花科创还跻身于中国上市公司价值百强第32名。化工产业更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290万吨大颗粒尿素和38万吨甲醇生产能力。电力产业在阳电一期、二期大项目的带动下,5个国家级小水电项目进展顺利,形成了 300万千瓦的发电装机能力。冶铸产业瞄准高档铸件生产提高附加值,在生铁产量稳定在300万吨的基础上,高档铸件突破了100万吨。丝绸和大麻等轻纺工业涌现出吉利尔、红萍服饰、森鹅、绿洲大麻等一批市场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建立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其作为全市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多次邀请郭台铭先生回乡投资,填补了晋城没有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的空白。
到第一个五年规划完成的1990年,晋城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6.95亿元,相当于建市初的26倍;财政总收入2.01亿元,提前两年实现第一个翻番。到第二个五年规划完成的1995年,也就是薛荣哲同志调离晋城市委书记岗位的当年,晋城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3.05亿元,财政总收入5.82亿元,提前7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第二个翻番。“煤头化身轻纺尾”经济发展战略,成为薛荣哲同志在晋城工作期间最得意的手笔。它不仅在过去的岁月里,就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对晋城的发展都具有现实的价值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20世纪70年代,晋城曾是闻名全国的“五小工业”发祥地(虽然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是举全市之力先建设城市、壮大国有经济,还是因势利导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逐步积聚财力再求整体突破?薛荣哲同志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选择了后者,因地制宜提出“依托明星乡镇、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康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市委市政府开始规划10个明星乡镇,后又扩展到20个、30个,坚持把发展明星乡镇同发展乡镇企业、农业、市场体系、科教兴农战略、小城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到1994年,乡镇企业已占据晋城市经济发展份额“十分天下有其九”的地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市委市政府提出“牵住小康村建设这个牛鼻子,带动全市农村工作全面发展”的战略决策,选择100个村搞示范,形成了“中心城市—明星乡镇—小康村—广大农村”的独具晋城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1993年至1994年短短两年间,晋城市的小康建设热火朝天,迎来了全省小康建设座谈会的召开。199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同志在晋城视察时,对晋城的小康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199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晋城召开了全国农村小康建设“九五”方略研讨会,晋城经验走向全国。到1997年,晋城市在全省率先整体达小康,涌现出了一批如东四义村、山耳东村等全国典型。2020年底,晋城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名列全省第一方阵。这一定程度上是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牵住小康村建设这个牛鼻子,带动全市农村工作全面发展 ” 战略的延续和发展。
人,总应有某种信念或信仰作为精神支柱,“危难识英雄”“终点见高低”。薛荣哲同志的一生,是对信念或信仰最好的诠释。
薛荣哲同志到晋城工作后,我与薛荣哲同志有着长达三十多年的接触。他是我最敬重的老首长和良师,我时常为他那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品德与风范所感动和激励!
一年过去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回忆薛荣哲同志主政晋城时期的战略思维、重要经历和干事激情,既可寄托无尽的哀思,更可弘扬他崇高的人格风范,启人思考,给人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