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显秀墓壁画是近年来在山西发现的一处保存完整的大型北朝墓葬壁画,展示出北齐时期壁画画面精美、画风独特的风貌,代表了北朝晚期较高的艺术成就,更是了解北齐贵族生活的重要图像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2002年,距今1400多年的北齐徐显秀墓发掘完毕。这座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的一大片梨园内,被当地人称作“王墓坡”,其所在地是北朝晋阳城官宦家族的主要墓葬区之一。
徐显秀墓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墓道土墙和砖砌的墓室墙壁上所绘的壁画。该壁画总面积达326平方米,主要描绘仪仗、仪卫、墓主夫妇宴饮和出行的场景,场面宏伟。徐显秀墓壁画以纯熟的绘画技法烘托并展现了北齐达官显贵阶层富奢的生活场景,被认为是当时最高绘画水平的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鲜卑化”之时代风貌
徐显秀墓壁画所包含的人物、服饰及车马仪仗,组成一幅生动展现北齐达官显贵们豪华生活实录的画卷,为了解墓主身份及其生前生活面貌,以及认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参照。
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徐颖,字显秀,恒州忠义郡(今河北北部)人。徐显秀自幼长于北地,少年豪侠,其祖父徐安、其父徐珍均曾任北魏边镇官员。北魏末年,政治动荡,徐显秀先投尔朱荣,后追随高欢,地位逐步升迁。北魏分裂后,徐显秀在东魏成为高欢亲信将领,任帐内正都督,后又入北齐,除骠骑大将军,封金门郡开国公。北齐武成帝太宁初,徐显秀出任宜州刺史,又因作战勇猛、屡建功勋,被封武安王。后主高纬时,徐显秀历任徐州刺史、大行台尚书右仆射,拜司空公,再迁太尉。北齐武平二年(571年)正月,徐显秀死于晋阳家中,享年70岁。
徐显秀墓壁画准确、细致地描绘出北齐太尉、武安王徐显秀的日常生活狀态,同时形象地反映出北齐的社会风貌。在服饰上,墓主人衣着豪华,表现出北齐社会的奢侈铺张之风,其他人物多穿着具有鲜卑特征的服装,显示了高度鲜卑化的北齐政权在这一时期的服饰风尚。如男子头戴黑帽,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间束革带,脚上着靴。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曾有言:“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壁画在人物塑造上体现出民族间的融合,不仅以发际较高、眉眼细长、鼻梁挺直等特征描绘了鲜卑人的形象,还以高鼻深目、五官轮廓分明刻画了鲜卑人的面貌,可谓隋代展子虔《齐后主幸晋阳宫图》诗中“胡夷杂服异前王”的印证。
在装饰图案上,壁画还反映了外来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以墓室西壁出行备马图为例,枣红色马鞍服边缘和侍女裙边处均装饰有连珠纹。这种连珠纹织物在北齐时很流行。《北齐书·祖珽传》记载,祖珽好声色之游,招城市年少歌舞为娱,珽出“山东大文绫并连珠孔雀罗等百余匹”,这连珠纹很可能是西域输入的织物,同类纹样还出现在东壁备车图中着白色长裙侍女的裙边上。又如正面北壁的墓主夫妇宴饮图中,由四名男乐伎和四名女乐伎组成的八人乐队,每人手持不同乐器进行演奏,包括铙钹、五弦、竖箜篌、曲项琵琶和笙等,这些乐器有很多来自西域,说明北齐与西域文化的广泛交流。
“单栏式”之构图题材
徐显秀墓壁画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墓道、过洞、天井内所绘的仪仗队列;甬道口与两壁所绘执鞭、佩剑的仪卫;墓室作为整个墓葬壁画的重点和中心,则描绘了墓主人宴饮及出行图。这三部分壁画内容有机联系,结构紧凑,被认为采取了“单栏式”的构图方式,即所有画面从墓室至甬道沿着同一水平线横向延伸开来,按照人物活动表现情节形成自然过渡的构图特色。
以墓室西壁和东壁为例,两壁所绘均为出行图,形成了并立对称的两组画面。这两个壁面所绘内容与其他两壁的宴饮图内容衔接,一直延伸至甬道所绘的侍卫门吏处,进而蔓延至斜坡甬道所绘的仪仗出行队伍,从而构成一幅完整的家居和出行仪仗图,在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恰到好处,给人以清晰而生动的视觉感受。
徐显秀墓壁画内容丰富,既有人物及各色仪仗,又有马匹、牛羊、神兽,还有兵器、乐器、生活什物等。在诸多装饰图案的映衬中,壁画体现了内容纷繁而又布局和谐、脉络清晰的画面特色,同时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及异域风格。
墓道壁画所绘内容是一支由神兽引导的仪仗队。对称的东西两壁绘有86名青壮年,所着服装样式统一但色彩不同,人物聚散成组,神态各异,有执三旒旗、举鼓吹长号的乐手,亦有佩剑带弓、执缰牵马的兵士。北齐官宦人家出行时的壮观场面极其生动地跃然于壁画上。甬道口东西两侧所绘门吏皆呈站立之姿,且身着右衽窄领长衫,手持短鞭,神情庄严肃穆,手中短鞭为同时期墓葬中少见。
最为精彩的壁画是在墓室中,包括墓顶和四壁。徐显秀墓顶为穹窿形,在点点繁星中点缀莲花,用于表现天象部分,与墓顶衔接的四壁则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
四壁画面中,正面北壁为墓主夫妇宴饮图:主人衣着雍容华贵,端坐于帷帐下的榻上,面前摆满各式菜肴。墓主夫妇两侧为两侍女,梳双髻,外披窄袖衫,手捧漆杯,恭立于帐前。帷帐外两侧前排为一支八人乐队,手持各类乐器。西壁所绘为墓主人出行前准备的画面:一匹红色骏马整装待发,马前是旗手、佩剑武士和马夫,后面是执事、捧官印者和随从人员。东壁是墓主人即将出行的场面:一辆豪华富丽的卷棚顶牛车前,御手正在极力控制骚动的公牛,旁边是一仆从,前后照看,车后为一群贴身侍女,手捧包袱、梳妆盒和披风等日常用物,且表现出频频回首张望的模样,似在等待主人上车。南壁正中为墓门,上方绘两只做俯冲姿势的神兽,两侧亦绘神兽,神兽着红色短裤,腰系白带,皆双眼圆瞪,两齿外露,毛发高耸。
“简易标美”之艺术风格
徐显秀墓壁画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北齐与南梁时期所共有的一种人物画新风格:形象丰满、用笔简洁、设色浓丽。轻松自如、简洁生动是其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用笔线条和色彩运用上。
就用笔技法而言,首先以表现物象的整体轮廓和结构动势来强调人物形体特征,呈现出简洁概括的造型风格,突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进一步讲,該技法以简练用笔的线条描绘与实物同样大小的形象,准确捕捉人物及牛马的结构轮廓和整体动态。速写的手法如行云流水,画面充满动感,正如唐人论当时画作所云“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其次对于人物刻画,无论是正面或侧面,画师均熟练地运用富于变化的线条,准确表现人物的面部形态,虽然程式化,但在细节处又有所差异,突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这是北齐时流行的画法。关于这种画法,不得不提到北齐“天下号为画圣”的画家杨子华。对于其画风,唐代画家阎立本评价为“自像人已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徐显秀墓壁画物象之间疏密有致,节奏抑扬起伏,明显采用了北朝后期新出现的“疏体”画法,是古代“疏体”绘画的代表作。
在色彩上,徐显秀墓壁画运用色彩透视和对比关系,营造了统一协调且明快别致的暖灰色调,并巧妙地从灰色中求得变化。具体来讲,画面除人物和牛马使用红色、黄色等原色外,其余设色均避开大红、大绿,采用精致而有品味的调和色,如淡黄色的天空和土黄色的地面,为壁面设定了黄灰色的基调。壁画中的人物、牛马、车驾等多为红、黄等暖色以及褐赭一类中性偏暖的颜色,少数人物服装则采用蓝、绿等冷色,皆与黄灰色基调相呼应。
就色彩技法来看,壁画使用了“就低避高”的晕染技法,即只重结构起伏,由此刻画的人物形象,其立体感是建立在对肌肉结构的理解上,并略带一些程序化的表现。晕染技法约从4世纪开始流行于西域,用来制作石窟壁画,有着特定的步骤,即先用铁线勾勒出人物的面部轮廓,再在五官和身体低陷部位用橘黄色皴染,最后在高起凸出的部位略微施染或干脆留白,以此造成立体效果。以徐显秀墓壁画中的人物面部画法来说,显然是在眼窝、嘴角、颈项等低凹处进行晕染,以或淡或重的橘黄色做褪晕色,随着眼部、嘴角等部位结构的转折而运笔,从而使人物形象变得真实而生动。
徐显秀墓壁画作为展现北齐画风原貌的大型墓葬壁画,显然代表了这一时期绘画作品的最高水平,其自然过渡的构图方式、简易标美的形象塑造与明快别致的色彩运用,反映了画中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对丧葬礼仪氛围的准确表现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总之,徐显秀墓壁画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反映出北齐社会追求铺张与鲜卑化、尚武之风,以及广泛的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社会风貌,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
刘芳,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