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艺蠡测

2021-03-03 05:02清江
中华瑰宝 2021年3期
关键词:川江竹枝词竹枝

清江

巴蜀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杂技、体育等,种类繁多,蔚为大观。本文略述一二,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巴蜀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杂技、体育等,种类繁多,蔚为大观,不能一一列举。本文只能叙其万一,先概述巴蜀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再就具体艺术样式介绍诗乐舞合一的竹枝词,以及巴蜀地区特有的川江号子,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百花争妍

巴蜀地区的民间音乐除最为知名的川江号子,还有巴山背二歌、川北薅草锣鼓、薅秧歌、滚板山歌、羌族多声部民歌、康定溜溜调、南坪小调、峨眉山佛教音乐、成都道教音乐等,其中的康定溜溜调与闻名遐迩的歌曲《康定情歌》有着密切的关联,《康定情歌》的曲调就是根据传统的溜溜调民歌整理加工而成的。薅秧歌与薅草锣鼓同川江号子一样,都是与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

如这首采集自南充营山县的《薅秧歌》:“女:太阳出来亮堂堂,身披朝霞去薅秧。唱个歌儿将哥唤,怕他贪睡未起床。男:耳听小妹唱歌声,假学鸫鸡叫几声。心想探头将妹望,秧苗遮眼看不清。女:眼见禾苗绿茵茵,颗颗露珠亮晶晶。青早哪来鸫鸡唱,原是哥哥学鸟音。男:大田秧苗排对排,叫声小妹快快来。扯尽杂草除尽稗,秋来丰收喜开怀。女:稻田杂草深又深,哥哥除草很细心。三分种来七分管,秋来谷子像黄金。男:半笼稗子半笼秧,小妹干活比人强。最不好扯夹禾稗,除稗切莫错伤秧。”这首歌将劳动的过程细致地展示出来,呈现出一幅欢快的景象。

巴蜀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舞蹈,如今的重庆地区有铜梁龙舞、北泉板凳龙、摆手舞、大傩舞、巫舞、狮舞等,四川地区则有高台狮子、巴象鼓舞、翻山铰子、泸县百和莲花枪、罗城麒麟灯、云童舞、白马跳曹盖、甲措、锅庄、热巴舞、甘孜踢踏、金冠舞等。

翻山铰子是四川省平昌县一带流传着的一种独特的汉民族男性舞蹈。铰子是一种铜质小镲,供跳舞时击打和挥舞之用,原是当地居民在有灾病时,巫师击打铰子娱神以避害。后来翻山铰子逐渐被应用于寿诞和婚嫁等场合,遂发展成为现在的舞蹈样式。另外,这里还有不少藏族舞蹈,如巴塘弦子舞,女子舞彩袖,男子拉弦子,其基本律动特点为“三步一撩、一步一靠”。巴塘弦子舞保存有数千首曲目,被称为藏族音乐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川剧作为巴蜀地区最为知名的戏剧样式,已为世人熟知。然除此之外,尚有不少戏剧样式值得关注,如川北灯戏、德格格萨尔藏戏、四川皮影戏、川北大木偶戏、中型杖头木偶戏、射箭提阳戏、接龙傩戏、石壕杨戏、踩堂戏、石柱土戏等数十种戏剧。灯戏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有小戏多、喜戏多、闹戏多的特点,在川北地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川北大木偶在木偶戏中独树一帜,为世界稀有的木偶剧种。这种木偶身形高大,酷似真人,四肢灵活,五官灵动,能基本完成人所能完成的一切动作,还能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一些其他动作。

竹枝歌舞

竹枝词最初可能是源于歌唱时手持竹枝以舞,故名。词是辞的同音简体字,与后来文体上的诗词之词不同。竹枝词在盛唐以前已经流行,一般为七言四句,中唐刘禹锡倡为民歌体。自唐以来千余年间,竹枝词代有作者,蔚为大观。在今日重庆奉节地区依然流传着夔州竹枝歌舞。

词学大家夏承焘认为:“蜀中是竹枝词的发源地,唐人刘禹锡、白居易以及《花间集》里各家的《竹枝曲》,都用四川民歌声调。”(《论杜甫入蜀以后的绝句》)如白居易《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听竹枝赠李侍御》:“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这些都点明了竹枝词所传唱的地区。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说明了其在夔州期间创作《竹枝词》的缘由:长庆二年(822年)正月,刘禹锡来到夔州,听到里巷中的儿童联唱《竹枝》,以多为胜。演唱时吹短笛与击鼓作为节拍,歌唱者还扬起衣袖尽情起舞,歌乐舞三者融为一体。具体的方音土语刘禹锡虽然听不懂,但能感受到其情思含蓄婉转,有与《诗经·卫风·淇澳》类似的风格。以前屈原谪居沅湘之间,百姓迎神时所唱的歌词大多鄙陋粗俗,于是屈原为之作《九歌》,使之歌唱;到刘禹锡之时,荆楚一带还唱着《九歌》击鼓跳舞,所以刘禹锡也创作了《竹枝词》九篇,让善歌者来传播。刘禹锡所作有的是描写夔州地方的山川风物和风土人情,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其中有一首为我们展示了人们自由欢唱的场景:“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可见巴蜀地区有着浓厚而悠久的民歌传统。

当初竹枝词的具体演唱方式,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但歌词中所记录的社会百态、民情风俗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源。藉由这些文本,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前人的歌哭笑骂,看见远去岁月的写真剪影。歌词举凡人文地理、岁时民俗、商业、饮食、服饰、交通、移民、方言掌故等,包罗万象。

即以成都竹枝词为例,有关于移民的,如杨燮作于清代嘉庆八年(1803年)的一首竹枝词:“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这首词反映了移民社会的新特征。明末张献忠入川,川人所剩无几。清朝初年,各省移民相继入川,故而找不出十代以上之老成都。有关于商业的,如何韫若《锦城旧事竹枝词》云:“描龙绘凤巧飞针,绣得梅鹤有精神。艺苑名葩称四美,西蜀也占一枝春。”苏绣、杭绣、湘绣、蜀绣并称“四美”。还有关于书籍刊售情况的:“学道街前书肆多,全无苏版费搜罗。儿童买得四书读,小注删除字又讹。”这首词反映出所售书籍版本不佳。仅此数则,即可见竹枝词之特色,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了解巴蜀风俗最生动而直接的素材。

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发源于四川东部和重庆,是船工们为了统一节奏和动作,由号公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而形成的一种歌唱形式。这应是巴蜀地区最为知名的民间音乐,也可以说是全国最著名的劳动号子。古人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自古航道艰险,礁石林立,险滩遍布,水流湍急,川江号子就产生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之中。唐代李肇《国史补》曰:“蜀之三峡,最号峻急,四月五月尤险,故行者歌之。”可见船工号子由来已久。

川江号子的节奏变化很大,行船在平静的江面时,唱的号子曲调舒缓悠扬,长于抒情,音乐性很强;而在行船至险滩时,则曲调紧促高昂,节奏急促;行船至最急流处,则唱“交架号子”,有学者称之为“拼命号子”,其曲调雄壮緊张到了极致。川江号子的曲牌都是独立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因为劳动操作的连续性,各种号子能连接起来唱,形成一套联曲。演唱时一人唱,众人和。领唱者称为号子头或号子哥,在行船过程中,随着水情的不同变化,所有劳动工序的衔接、劳动强度的张弛,都是由号子头唱腔的变化来指挥的。

1958年,蔡其矫创作了现代诗《川江号子》:“你碎裂人心的呼号/来自万丈断崖下/来自飞箭般的船上/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向我流来,流来/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一支桨四个人/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过去的纤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声音自然无人关注,而这一声声号子,不止是为了方便统一节奏,更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这号子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不满,充满鼓舞他们前进的力量,为平凡而艰辛的日子加油。

《一年四季滩上爬》这首船工号子真实反映了旧日船工们的艰辛:“脚登石头手扒沙,八股索索肩上拉。打霜落雪把雨下,一年四季滩上爬。周身骨头累散架,爬岩跳坎眼睛花。谁要稍稍松口气,头脑打骂真凶煞。船工终年如牛马,不够糊口难养家。”行船有上水下水之分,船工们的号子也分为上水号子和下水号子。根据行船的过程,上水号子包括撑篙、板桡、竖桅、起帆、拉纤等号子,下水号子包括施杠、开船、平水、见滩、闯滩、下滩等号子,其曲目数以千计。除上述对自身生产生活遭遇的叙述之外,船工号子还常以沿江的人文景观、地名、历史、物产为题进行编创,内涵十分丰富。

上述艺术样式大多源自民间,在民间发展壮大,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为他们平凡的生活带来一抹亮色。在社会急剧转型的现代社会,这些艺术样式的昔日风采正在逐渐褪去,如何保护好、传承好民间艺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川江竹枝词竹枝
清代宋庆常《石阡竹枝词》勘误补正
书法《竹枝词》
苦竹
高节临风(竹)
运动会开幕啦
《川江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