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身的责任也越来越明确。我国很多地区的相关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博物馆的重要性,并且加大对博物馆建设的投资力度,以有效提升其服务能力。究于此,各地博物馆在运行的过程中,理应创造性、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满足新时代观众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博物馆全方位地与观众结合,服务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本文首先阐述了博物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然后详细分析其作用,与同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和地位;文博工作;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199-03
【本文著录格式】杨晓俏.试论博物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1):199-20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整个公共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所以,各地在进行文化建设时,须要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积极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对于提升人民文化素质、传承民族文化、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其中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一部分,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创新工作方法,让自身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
一、地位
首先,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包括文化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文化娱乐、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播角度来看,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博物馆为其提供相应场所,让人们能够在此自主获取知识资源,这样也就说明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自身的所有工作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文化服务,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帮助。[1]而且在当前社会中,越来越多人的意识到博物馆的重要性,开始到博物馆中获取知识,感受历史文化气息。于是,日渐凸显出博物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其次,博物馆是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關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博物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为文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政策支撑。我国进入了博物馆建设的快车道,当前,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5354家。博物馆打破传统,推陈出新,使博物馆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传播方面,更从娱乐、传承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由对“物”的收藏、展示机构,转向对“人”的教育、休闲等方面进行服务,更加显现出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从各类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讲座、宣讲、竞赛等各项社教活动都能够看出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资源,努力发挥自身价值,以无偿的方式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把博物馆变成一个和谐的精神家园,让人们从中获取精神愉悦。
二、作用
(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就是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源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年。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其工作目的,博物馆则是能够发挥这个作用的最佳平台。新时代的博物馆要以国家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部署为指引,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强化研究和传承,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要增强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更好地滋养人的心灵,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重大责任,也是博物馆在新时代的特殊使命。
(二)树立良好形象,打造文化品牌
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树立品牌形象也是博物馆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方法。博物馆只有不断优化自身建设,才能够让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和发展各项功能,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第一,博物馆最为重要、最基础的就是博物馆建筑。很多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艺术,那么在建设时就应该体现当地文化,其风格、风貌能够和周围环境完美结合,其视觉之美自然成为所在城市的地标,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受到吸引,成为游客的打卡地。同时,很多博物馆将该建筑外观设计成为logo,从而易于记识,深入人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第二,博物馆应该充分考虑到大众的特点并严格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及博物馆服务规范,在基础设施必备的前提下,对停车、厕所、母婴、医疗、标志以及餐饮区、观众休息区、青少年互动区、文创产品展示区、书吧等区域及公共文化空间进行合理规划,配置更加完善的设施,拉近与公众的距离,为观众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提升参观品质。第三,博物馆还要不断了解公众需求,不仅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吸引观众,通过关爱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士体现人文关怀,还要通过主流媒体、新媒体、自媒体融合等方式多方位宣传,以多种途径增强博物馆品牌建设,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发挥教育功能,成为共享的文化空间
博物馆自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较多,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而且能够为成人提供终身教育。[3]因此,当人们提及博物馆时,首先会想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新时代下,更多的博物馆正在以拓展博物馆的公共性和服务性为抓手,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并将专题教育和特色教育视为核心功能,可以说,这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方向。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形式丰富的展览活动、有趣的教育普及活动,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到博物馆“打卡”俨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博物馆在这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不仅应该将人们“请进来”,更应该让博物馆自身“走出去”,一是打破传统陈列展览的教育方式,积极开展“送展览”“送讲座”“送节目”“共建基地”等活动,与各部门互动,让人们能够面对面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二是主动与各界社会力量合作,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从馆舍之外向机场、地铁车站、商场、广场、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以及街道、住宅区、敬老院、幼儿园等生活空间延伸,打造“围墙之外的博物馆”,将博物馆文化直接带到人们的身边,让公众均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让博物馆成为终身教育理念下不同年龄段群体接受教育的共享空间。
(三)注重公众参与,提升公众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博物馆体验、互动化提供了支撑,观众越来越喜欢观看互动体验式展览。于是很多博物馆通过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从传统的说教式展陈向多样化、复合型、互动式的展陈方式转型,让陈列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能说话”,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展陈质量和水平,而且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激起大家浓厚的参观兴趣。有的博物馆还专门设置青少年互动体验空间、数字影院等设施对公众开放,并将很多数字化多媒体手段贯穿融合到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中,衍生出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甚至用开放式的文物修复展示使本馆日常业务工作得以呈现在公众眼前,从而增强展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提升公众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
(四)“打造文化与旅游热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当前,在教育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精神文化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4]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并且将参观博物馆当成是一种旅游活动,闲暇时间去逛博物馆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2018年4月8日,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开启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幕,对博物馆则提出更高要求,理应打造出“文化和旅游热点”。文旅融合下的博物館应该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承,用文化促进旅游提质升级,使旅游更具文化内涵,成为串连全域之旅、研学之旅、红色之旅、乡村之旅、休闲之旅、康养之旅等旅游的基石,成为有故事、有温度、有内涵的城市会客厅。不仅可以根据不同主题、不同类别、不同地域特色结成联盟,携手开发一批主题鲜明、丰富多元、一程多站的博物馆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内连全省、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博物馆旅游品牌,形成当地旅游目的地 “第一方阵”。让精品展览、教育活动、创意产品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之选,而且应该在收藏、展示、研究、教育基础上能够叠加服务,形成“博物馆+旅游”“旅游+服务”现象,如开启夜游博物馆模式并常态化,提供一些体验感和趣味性项目,研发出高质量有特色的的文创产品等,满足公众在旅游文化上的需求,增加博物馆吸引力,让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不仅能够感受艺术之美、文化之美,还能将博物馆“带回家”。从而放松身心,更加愉快地享受到其中的乐趣,提高舒适指数,这样博物馆无形中就成为了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的前沿阵地与有效载体,为博物馆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征程中,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对博物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策部署,要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展示当地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蔺梦华,甘子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县域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合作发展模式探析——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9):72-75.
[2]刘骄,佟秋月.共建共享共有的博物馆让文化遗产更具“颜值”[J].新湘评论,2020(3):24-25.
胡静.关于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思考——以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8):213-215.
[3]候盼盼.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教育中的探索——以烟台市博物馆为例[J].收藏界,2019(4):56-59.
[4]贺德孝.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路径研究——以珠海市博物馆为例[J].客家文博,2019(2):30-35.
作者简介:杨晓俏(1974-),女,大学学历,安徽安庆博物馆馆员,主要从事社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