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刚 王志峰 颜洪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在临床上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病通常是由肺内原因及肺外原因所导致,一般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由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较为复杂,加之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临床多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窘迫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吕立文等[2]研究表明,采用侧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13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以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将2017年7月-2019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文献[3]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MV时间≥72 h,血流动力学稳定。排除标准:存在活动性急性出血、颅内高压、严重气胸、脊柱损伤、妊娠期。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6例。对照组男40例,女26例;年龄50~77岁,平均(63.74±5.34)岁。观察组男45例,女21例;年龄47~75岁,平均(61.30±6.9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加。
对照组采用侧卧位通气治疗,具体如下:患者在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后,应使用多功能监护仪(西门子;型号:SM-500)对其心率、血氧饱和度及血压进行检测,随后构建人工气道,并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呼吸机应使用压力控制通气,潮气量应≤6 ml/kg,吸气时间应维持在0.8~1.2 s,吸气流速应控制在40 L/min,然后对吸入氧气浓度及呼气末正压进行调整,同时确保气道平台压≤30 cm H2O。等到循环稳定后,应静脉泵入咪达唑仑1~4 mg/h镇静及芬太尼15~85 μg/h镇痛,并维持躁动-镇静评分在-3~-2分,以降低人机反应。医护人员应首先协助患者处于仰卧位进行通气,通气2 h后改为侧卧位通气。在侧卧位方向通气时,应按照X线胸片的检查结果调整通气,如果双肺病变程度不一致,应将病变严重侧处于上方,并与对侧位在上方间断交替进行;如果一致,应随机决定患者体位的方向。体位摆放方式:首先让患者头部左偏,随后用枕头顶住右侧肩背及臀部,使其与床面呈80°,并让其左侧腿伸直,右侧腿屈曲,然后在两腿间放置软垫,以避免压伤。在侧卧位通气2 h后,应再次改变为仰卧位通气2 h,在翻身的过程中应有专门的人员保护输液管、气管导管及其他引流管,以确保通气畅通,并及时关注其心率、血压等参数的变化。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机械振动排痰治疗,具体如下:采用排痰机(上海麦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G5 THERASSIST)在患者背部进行振动排痰治疗,2次/d,20 min/次。振动频率应按照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选择,通常情况下为10~15 Hz,采用变化叩击角度的形式叩击背部,在叩击时应由外向内、从上至下的顺序进行振动排痰。治疗3 d后观察治疗效果。
(1)记录两组呼吸指标,如氧合指数(PaO2/FiO2)、呼气末正压(PEEP)、吸入氧浓度(FiO2)、气道阻力(Raw)等。(2)统计两组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等。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炎症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炎症指标对比 (±s)
表1 两组炎症指标对比 (±s)
降钙素原(μg/L)组别 C反应蛋白(mg/L)白细胞计数(×109/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66) 85.5±5.6 79.4±5.3 36.4±3.4 29.5±2.8 18.5±2.9 16.2±1.5观察组(n=66) 85.3±5.4 32.8±4.1 36.1±3.2 13.7±1.5 18.3±2.7 9.3±1.2 t值 0.209 56.498 0.522 40.409 0.410 29.182 P值 0.417 0.000 0.301 0.000 0.341 0.000
治疗前,两组呼吸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氧合指数明显低于观察组,且呼气末正压、吸入氧浓度、气道阻力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呼吸指标对比 (±s)
表2 两组呼吸指标对比 (±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66) 179±15 196±17 14±3 9±2 0.74±0.21 0.58±0.18 26.9±3.1 21.8±2.4观察组(n=66) 181±16 253±19 12±2 4±1 0.72±0.19 0.41±0.13 26.3±2.9 13.2±1.7 t值 0.741 18.163 0.845 18.166 0.574 6.220 1.148 23.755 P值 0.230 0.000 0.200 0.000 0.284 0.000 0.126 0.000组别 氧合指数(mm Hg) 呼气末正压(cm H2O) 吸入氧浓度 气道阻力(cm H2O)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通常是由于多种肺内、外疾病所导致,一般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为病理生理性特征,临床多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进行性呼吸窘迫等症状,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4]。以往,在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治疗时,常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虽然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然而治疗效果不佳,从而给患者的预后造成了严重影响[5-6]。
近些年,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侧卧位通气与机械振动排痰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能够起到显著的临床效果[7]。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临床上最为突出的症状为肺泡氧合功能损伤,并伴有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及呼吸肌功能增加等。所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体位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安辉等[8]研究表明,由于侧卧位通气具有较好的舒适性,且操作简单、便于护理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少等优点,不仅促进了痰液的引流,改善了氧合,同时还能将恢复后的氧合维持在正常的水平范围内。振动排痰通常是按照物理定向叩击原理,协助支气管黏膜表面的黏液及代谢物发生松弛及液化,同时促进了支气管内液化的黏液顺利排出体外,及时清除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确保了气道的通畅,降低了气道阻力,改善了通气及换气功能,提高了氧合指数(PaO2/FiO2),从而促进了呼吸功能的恢复[9-11]。该病患者有较多的基础病,加之长时间卧床等,从而极易发生感染情况,及时对患者进行痰液引流显得尤为重要[12]。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白细胞计数是临床上常用于诊断患者感染的炎症指标,通过诊断能准确地预测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吴袁琴等[13]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采用侧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振动排痰能够起到显著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氧合指数明显低于观察组,且呼气末正压、吸入氧浓度、气道阻力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说明侧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改善患者呼吸指标及炎症指标。
综上所述,采用侧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呼吸指标、炎症指标,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