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辉
白内障是临床眼科比较频发的器质性疾病,其主要发病群体是老年人,患者伴有明显的视力障碍[1]。其致病因素为创伤、中毒、营养障碍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在多因素干扰下,患者的眼部晶状体代谢会严重异常,进而使晶状体混浊,视网膜无法有效投射光线,导致白内障症状。该病治疗延误会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会造成失明后果[2-3]。在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影响下,该病发病率日益提升,已成为威胁老年群体的重大威胁。手术是该病的首选疗法,合理化术式能够改善手术疗效,优化生活质量。临床多采取非超乳小切口手术(以下简称“小切口术”)治疗该病,其创伤性小,但是精准性欠佳,远期疗效有限[4]。随之,超声乳化术逐渐成为较为理想化术式,其切口接近于小切口术,且术后愈合快,散光小,利于视力恢复。本研究选取2018年5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07例白内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小切口术与超声乳化术用于该病治疗的效果。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07例白内障手术患者,(1)纳入标准:①符合手术指征;②单眼发病;③凝血功能正常。(2)排除标准:①伴有青光眼和角膜疾病;②伴有颅脑等影响视力类疾病;③伴眼底病变;④治疗前高度近视;⑤伴沟通或意识障碍。以随机法分为A组(54例)和B组(53例)。A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40~79岁,平均(49.85±0.84)岁;病程0.7~10年,平均(5.23±0.81)年。B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41~77岁,平均(50.05±0.73)岁;病程为0.5~12年,平均(5.27±0.3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以后准许开展,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
仪器选择超声乳化仪(慧眼医疗科技公司;国械注进20163232957;Pulsar),后房型人工晶状体(5.5 mm 光学直径)。
A组予以超声乳化术治疗:术前散瞳使用林格平衡液(湖南康源制药,国药准字H20100138),做好相关准备后予以表面麻醉处理。使用开睑器适度开睑,在近角膜边缘经平面角膜刀制备切口,宽度是3.5 mm,而后进入前房。切口位置是透明角膜的10~11点方向,在13~14点方向做一辅助切口,宽度约为1 mm。于前房内注入粘弹剂,评估其充盈度,而后将撕囊镊轻柔置入前房,环形撕囊(直径5 mm)后使用二分裂浊法将晶状体核破碎组织进行蚀刻处理,并乳化吸出剩余碎核。二次注射粘弹剂后将折叠式的晶状体放置在囊袋中,将粘弹剂清除,并在辅助切口内少量注射平衡液,检查切口情况。
B组予以小切口术治疗:散瞳和术前准备同上。切口位置在巩膜上方的横巩膜隧道部位,长度为5.5 mm,切口中央与角膜缘之间的距离为1.5 mm,对板层巩膜行分离处理。对前房行穿刺处理后将房水放出,适量注射粘弹剂,予以连续式的环形撕囊处理。分离水分层后上抬晶状体核偏上位置并进入前房,将切口适度扩大,于晶状体核以下注射少量粘弹剂后取出核体。注吸晶状体皮质,并在囊袋和前房中注入粘弹剂,置入晶状体并调位置。使用注吸器将剩余粘弹剂抽吸出,术毕。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效果采用以下评价标准,显著疗效:症状彻底消失,眼压与视力恢复90%以上,无房角粘连等并发症;初见疗效:症状基本消失,眼压与视力恢复50%~90%,无房角粘连等并发症;未见疗效:症状未改善,眼压与视力恢复50%以下,出现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显著疗效率+初见疗效率。
对患者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取得患者泪液分泌与基础泪液情况。利用泪膜破裂时间测评泪膜稳定性,将剂量为5~10 μl的荧光素钠溶液滴至结膜囊内部,叮嘱患者瞬目约4次,然后平视前方。裂隙灯调节成宽裂隙光带,记录末次瞬目睁眼至角膜部位出现首个黑斑的实际间隔时间,即为泪膜破裂时间,连续测3次后记录平均值,取平均值为最终统计数值。基础泪液量的计算方法采用吸附采泪法:将已称重的滤纸片放入受检者的下结膜囊内吸收泪液,待纸片被泪液饱和后取出称重。按泪液密度1.005计以纸片吸附的泪液量。泪液分泌量采用Schirmer试验,方法是用一条5 mm×35 mm的滤纸,将一端折弯5 mm,置于下睑内侧1/3结膜囊内,其余部分悬垂于皮肤表面,轻闭双眼,5 min后测量滤纸被泪水渗湿的长度评估泪液分泌量情况。
并发症包括后囊破裂、前房皮质残留及虹膜损伤等。
A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例(%)]
A组泪液分泌量、基础泪液量与泪液破裂时间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泪液分泌量、基础泪液量与泪膜破裂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泪液分泌量、基础泪液量与泪膜破裂时间比较(±s)
泪膜破裂时间(s)组别 泪液分泌量(mm/5 min)基础泪液量(ml)A 组(n=54) 6.37±0.38 4.82±0.54 6.59±0.54 B 组(n=53) 4.32±0.47 3.27±0.22 5.55±0.42 t值 24.833 19.377 11.106 P值 0.001 0.001 0.001
A组的并发症率为3.70%,B组为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白内障的高发年龄在45岁以上,其病理表现为晶状体混浊,进而导致视物模糊等症状,最终诱发白内障[5-6]。其可单眼抑或是双眼发病,初期症状为自觉感受到眼前黑点和复视症状[7]。该病是致盲性疾病的最常见病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小切口手术是较常用的术式,其可快速植入人工晶状体,无须缝线,角膜不易散光。且术后视力恢复较快,治疗成本较低。但其可能会影响泪液分泌和泪膜功能,具有治疗局限性[8-9]。超声乳化术治疗所选择的器械较为精巧,便于操作,借助超声乳化仪能够准确且快速地将人工晶状体植入至前房。其切口小,可以根据患者的白内障病情合理调整手术方案,具有极强的灵活性[10]。且术后不易造成后囊破裂等并发症,治疗极为安全。此外,该术式可以缩短手术等待时间,患者可于未成熟期进行手术,更利于术后生活质量的提升[11]。但该术式的仪器费用高,学习难度较大,技术较为复杂,对操作者的专业性要求极高。为此,近年来,临床眼科高度重视超声乳化术专科人才的培养,使手术技术得到显著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该术式不适用于晶状体核过硬患者,可能会导致严重不良事件[12-14]。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治疗后,A组泪液分泌量、基础泪液量与泪液破裂时间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超声乳化术治疗可以保护泪膜,适度延长泪膜破裂时间,且能尽量不干扰泪液分泌情况,对周边组织不造成明显损伤,实用性更强。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与张云等[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超声乳化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两种术式均会导致应激反应,因此需要操作者规范操作,明确手术指征,保护虹膜及角膜,最大化减少手术风险。
总之,超声乳化术对于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小切口术,其有助于病情康复,减少并发症,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