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圆圆 梁健平 邓敦莹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同时也是多种心脑血管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以全身小动脉硬化、血管重塑及血管腔增厚狭窄为主要病理改变,血管活性物质失去平衡在高血压发病进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人中高血压患者较为普遍,每年新增加病例可达1 000万,而心力衰竭则是高血压发展的终末阶段,一旦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1]。苯磺酸氨氯地平属于临床常用的长效二氢吡啶型钙通道阻滞药物,能够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小动脉,贝那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物,能够降低血管阻力,减少醛固酮分泌,提升患者心排血量[2]。本研究分析了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和依据,现汇报如下。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阳江市阳东区人民医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0例,纳入标准:(1)原发性高血压诊断符合文献[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标准,均为首次接受药物治疗;(2)年龄35~65岁。排除标准:有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根据患者就诊号末尾单双号分为观察组(n=330)和对照组(n=27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次研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苯磺酸氨氯地平(北京红林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746)5 mg/次,1次/d,贝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292)5 mg/次,1次/d,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
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方法同观察组。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NN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每5分钟NN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空腹血糖、尿素氮(BUN)、血钾及不良反应(咳嗽、恶心、头痛、水肿)情况。
两组治疗前SBP和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BP和DBP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BP和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mmHg,(±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mmHg,(±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30) 162.28±14.21 132.20±13.15* 99.82±12.20 92.29±9.81*对照组(n=270) 160.04±15.15 140.45±14.40* 100.40±13.31 95.15±8.90*t值 1.864 7.324 0.556 3.703 P值 0.063 0.000 0.578 0.000组别 SBP DBP
两组治疗前心率、SDNN、SDANN和RMS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较治疗前降低,SDNN、SDANN和RMSSD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SDNN、SDANN和 RMSSD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SDNN、SDANN和RMSSD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SDNN、SDANN和RMSSD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30) 85.50±5.21 69.82±6.02* 118.29±15.10 134.40±17.11*103.02±6.81 125.50±7.10*22.01±7.11 35.50±6.03*对照组(n=270) 85.44±6.03 75.51±5.82* 116.69±16.06 128.82±16.80*102.11±7.10 119.81±6.80*21.11±8.03 29.81±5.82*t值 0.131 11.691 1.255 4.007 1.597 9.953 1.455 11.680 P值 0.896 0.000 0.210 0.000 0.111 0.000 0.146 0.000组别 心率(次/min)SDNN(ms)SDANN(ms)RMSSD(ms)
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BUN和血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BUN和血钾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BUN和血钾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BUN和血钾比较(±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30) 5.65±1.12 6.03±1.10 14.40±2.11 15.29±2.04 4.03±0.91 4.22±0.82对照组(n=270) 5.72±1.04 5.77±1.00 14.53±2.05 14.92±2.14 4.05±0.92 4.06±0.90 t值 0.786 3.000 0.760 2.162 0.267 2.275 P值 0.432 0.003 0.447 0.031 0.790 0.023组别 空腹血糖(mmol/L)BUN(mg/dl) 血钾(mmol/L)
两组咳嗽、恶心、头痛、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原发性高血压病属于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我国一直是高血压病高发国家,有报道指出国人18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在23%,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近2.4亿人,随着病程延长由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并发症频发,对患者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危害[3]。目前临床对于高血压治疗主要以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为主要原则,而血压的变化会受到压力反射的调节,尤其是自主神经调控,有动物学试验显示大脑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对血压变异进程调控,而患者出现血压变异异常则使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出现波动,血压生理性昼夜节律消失,主要是基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导致,而且人体的神经调节机制紊乱还会造成血管的外周阻力增大,夜间血压降低减少,导致血压昼夜节律出现异常变化[4-5]。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随着血压变异性的增加会导致血管壁破坏并加速内皮细胞损伤,促进了粥样硬化形成,最终造成脏器的缺氧和缺血损伤[6]。此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引起高血压损害的重要原因,长期的血压异常加上其他危险因素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伴随病程延长患者极易发生机体心脏负荷持续增加,引起收缩末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强,引起心肌形态发生变化,增加心肌重构、左室肥厚发生率。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主要以维持血压稳定并降低血压为主,主张采取药物治疗,同时需要防止靶器官功能损伤[7-8]。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疾病的药物较多,最为常用的β受体阻滞药物、利尿药物、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物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物,在一定剂量下降压效果显著,通过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可以对患者靶器官发挥保护作用[9-10]。
本研究采取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贝那普利进行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前者属于长效钙离子拮抗剂,能够阻滞钙离子跨膜转运过程中进入到心肌细胞与平滑肌细胞中,因此具有松弛血管平滑肌效果,能够扩张外周小动脉与冠状动脉,降低血管外周阻力效果好,同时还可以发挥缓解冠状动脉痉挛作用,因此对于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效果更佳[11-13]。研究发现氨氯地平能够拮抗5-羟色胺缩血管效果,通过减少血栓素释放增加脑部动脉的供血作用,因此可以改善患者内皮功能,恢复血管舒张功能,对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对脂蛋白摄取过程具有调节作用[14-16]。贝那普利则属于ACEI类药物,一方面能够阻断AngⅡ的合成,减少了体循环中缓激肽浓度,可以抑制人体外周交感神经的活性,减少醛固酮等物质分泌,降低血压,同时该药物可以抑制人体缓激肽降解过程,局部缓激肽增多可以扩张血管,促进了体内内源性血管物质形成增加了肾脏血流量,对肾小管重吸收作用产生抑制效果起到了利尿降压作用[17];另一方面贝那普利能够减少体内胰岛素浓度,对于改善人体组织能量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人体内葡萄糖利用率增加,体内的脂蛋白浓度下降[18]。此外贝那普利还可以延缓心室重构,通过病理试验证实应用贝那普利后可以让心肌细胞排列整齐,体积发生缩小,血管的形态出现改变,中膜的平滑肌排列整齐后中膜变薄,对于改善血管壁重构具有重要作用[19-20]。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SBP和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 SDNN、SDANN和 RMSSD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贝那普利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效果优于单药氨氯地平,同时在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方面优于单药氨氯地平。虽然两组咳嗽、恶心、头痛、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BUN和血钾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ACEI类药物应用可能会对患者血糖、肾脏功能及血钾产生影响,临床应引起重视,密切关注患者血糖、肾脏功能、血钾变化情况。本研究优势在于分析了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证实了联合用药可以提升效果,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了基础,但是本研究纳入患者数量有限,因此还需要开闸多中心、大样本量、长期随访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贝那普利钠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