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费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总面积1660.11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街道),共有行政村399个,独立核算的村集体经济组织895个;全县总人口91万人,耕地面积110万亩。近年来,费县围绕农村财务管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培育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人员,履行好农村经营管理各项职责任务,多渠道强化农经体系建设。
(一)健全农村经管体制机制。2014年,费县成立了临沂市首家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2019年,因机构改革更名为费县农村经济经营服务中心,隶属于县农业农村局,核定行政编制1人、事业编制13人,实际在岗职工21人,其中在编16人。乡镇(街道)设立镇级财经中心,下设经管站,具体履行农村经济经营职能。为充实乡镇经管站人员力量,按照每10个独立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少于1.5名、最低不少于5人的标准配备经管人员,累计考聘122名委托代理会计。
(二)理顺农村财务管审流程。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依托乡镇经管站建立农村委托代理会计服务中心,实行统一审核、集中办公记账,严格落实账目与资金的分离管理,村级现金严格执行审批制度。依托乡镇(街道)经管站,建立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每10个村配备1个代理会计,取消村级出纳员,村级只设报账员,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审分离,避免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窘境。2019年,累计监管审计村级资金11.41亿元,发现16起线索,大大减少了村民过去因村级财务不清等因素引发的群众上访现象,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表1 全县农经人员学历情况
表2 全县农经人员年龄结构
(一)严格执行报账员调整备案制度。农村报账员的聘用及解聘均需到县农业农村局备案,乡镇经管站人员无故不得随意调动,特别是农村委托代理会计严格做到专职专用,任何单位不得随意借用。建立健全定期考聘机制。
(二)严格实行报账员统一招考。每年定期组织空缺村报账员公开考选,县农业农村局协调人社局每年组织一次委托代理会计的招考,及时补充因人员流动及解聘造成的岗位空缺,维持农经队伍稳定。改革前,全县农经系统平均年龄44.5岁,改革后平均年龄34.9岁;改革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44人,改革后增至78人,农经队伍年轻化,人员素质和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三)建立健全培训学习制度。县财政每年拨付30万元专项资金,根据岗位职责不同开展专题培训和综合培训,确保业务能力与职责相匹配。自2015年以来,累计组织培训7100余人次,外出学习220余人次。
(一)实行报账员年度考核制度。乡镇政府结合实际制订考核细则,每半年考核一次,各村每年年底进行一次民主评议,结果记入会计档案。县农业农村局每年进行年检,聘期内两年未通过年检的责令乡镇党委政府解除聘用合同。
(二)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研究制定《乡镇经管站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每年2次对乡镇经管站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连续两年考核成绩列全县倒数第一位的,免除乡镇经管站长职务。由县农业农村局制定考核办法,对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代理程序、会计核算、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考核,结果纳入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考核。
(一)将报账员纳入村干部管理系列。2015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建立农村会计职业化管理体制,强化农村“三资”监管的实施意见》,农村会计人员实行“县考乡聘村用”和“公开考选、动态考核、末位淘汰”职业化管理制度,严把农村会计出、入口管理。全面落实农村报账员工资待遇,县财政每年统筹1100万元,按“不低于村主要负责人80%”的比例,由乡镇根据工作量及考核情况核定上报后统一发放。2018年9月,将农村报账员基本工资报酬纳入山东省财政惠民一本通系统,建立“农村会计人员工资报酬”模块。同年,修订《费县农村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将农村报账员纳入村干部管理系列,参照村干部缴纳居民养老保险,进一步强化保障,激发工作热情。县财政每年统筹400万元,全面落实农村代理人员工资待遇,有效解决乡镇经管力量不足和农村会计素质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实行财会人员平台管理。完善县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功能模块,加强全县财会人员的职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依托“三资”管理平台建立了农村财会人员档案管理系统,将农村报账员和农村代理会计基本信息、工资报酬、年检结果、培训考核及在职解聘等情况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实现人员信息化和动态化监管,建立了职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管理队伍,筑牢了村会计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制度保障,为评价村会计的工作表现和工作实绩、落实有关生活待遇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