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海
陈情表(节选)
李 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孙大勇/图
历史上有两个同名同姓的著名人物叫李密,一为晋朝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的李密,以《陈情表》名垂后世;一为隋末唐初的李密,因参与和领导农民起义反隋而扬名天下。《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呈上的表文。当时,晋武帝要李密赴朝任官,做太子洗马,即太子的侍从官,掌管整理图籍、讲经、祭奠先圣先师等事务,李密因祖母生病需要照料不能赴任,因而上表陈情。李密拳拳孝心,感天动地,以致古人曰:“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
《文心雕龙·章表》指出,汉代公文有章、奏、表、议等名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李密以表上奏,是为了便于陈述真情,说明不能赴任的缘由。文学史上,臣属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之言而感人的,只有《出师表》与《陈情表》,这说明《陈情表》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陈情表》全文四百余字,字字如金,无一字多余,无一言赘述,共有四个段落,实际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祖孙情深。李密自小丧父失母,家境悲惨而孤独,祖母是唯一照顾他的人,并抚育他成人。现在祖母病重卧床,李密侍奉左右,不能须臾分离。第二部分写两难之境。朝廷多次封官于李密,而他都以祖母卧病在床推辞,而今是皇帝任命,诏书已下。一面是圣命不可违抗,一面是祖母需要照顾;一面是尽忠,一面是尽孝,李密进退维谷,处境尴尬。第三部分写先孝后忠。因李密曾任职于刘备的蜀汉王朝,所以他表明对晋朝的忠心,自己有奉诏之愿,同时说明在祖母不得不赡养与皇命不得不遵守的两难选择中,自己报效朝廷的时间长,侍奉祖母的时间短,愿意先尽孝祖母,后尽忠朝廷。《陈情表》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写诚恳深沉,叙事具体感人,确属千古名篇。据史书记载,晋武帝看了《陈情表》,称赞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没有向李密问罪,反而还赐予他奴婢二人和赡养祖母的费用。
品读《陈情表》,最大的收获是忠和孝。忠和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心报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忠孝观念的历史积淀和深入人心,确保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确保了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忠和孝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它们的联系在于忠和孝都是人性向善和社会正义的显著标志;区别在于忠是对国家而言,孝是对家庭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个角度比较忠与孝的关系,孝具有更本原的价值和更基础的意义。一个人对家庭的孝不一定能发展为对国家的忠,但对国家的忠必然蕴含着对家庭的孝,因而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陈情表》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就是因为它真情诠释和完美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
品读《陈情表》,我们深深地为李密的至孝所感动。感动在于,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李密长期侍奉久病的祖母,不仅毫无怨言,还甘之如饴,一以贯之,慎终如初,确实做到了至诚至孝。感动在于,在忠孝两难选择中,李密首先选择了孝。实际上,李密也是有可能选择忠孝两全的,即一方面奉诏进京任职,另一方面请人侍奉祖母,这在当时大概也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但李密把孝视为至高无上,他孝敬祖母既要心到,也要人到;他必须亲自侍奉祖母于左右,赡养祖母以天年。感动在于,做官、入仕一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生的首要选择,但为了孝敬祖母,李密可以放弃官职,舍弃名利。这样做是需要勇气和意志的,因为这可能会引起朝廷的误解,也可能带来社会的压力,而李密却是多次辞官,这就更不容易了。感动在于,从来圣命难违,但为了孝敬祖母,李密甘愿冒着极大的风险,甚至是生命的危险,敢于婉拒圣命。
品读《陈情表》,我们深深地为李密的真诚所感动。至孝虽然是《陈情表》感动人的核心因素,但真诚却是《陈情表》感动人的基础。一定意义上说,晋武帝同意李密辞官尽孝,也是由于《陈情表》的真诚,向晋武帝讲明了真实情况。一是讲明了真实的家境。李密出生不久就丧父,四岁时又失母,悲剧还不止这些,李密年幼时常患疾病,直到九岁还走不稳路。除了家庭的不幸,李密十分孤单,既无叔伯,又无兄弟,外面没有或远或近的亲戚,家中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真是身世悲苦,家境凄凉。二是讲明真实的祖孙之情。在李密失怙失恃的情况下,“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现在李密四十四岁了,祖母也九十六岁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里叙述的祖孙之情,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三是说明真实的祖母病情。祖母长期卧病在床,目前更是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四是陈述真实的心境。面对忠孝的选择,李密的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李密十分感谢朝廷的任命;另一方面,由于祖母病重,确实不能赴任就职。李密坦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所言质朴真诚,正是李密的真诚,不仅提升了孝的境界,夯实了孝的基础,而且打动了晋武帝,打动了所有《陈情表》的读者。
品读《陈情表》,我们深深地为李密的忠心所感动。李密年轻时在蜀汉王朝做官,在郎署供职,而晋朝不但不予计较,而且多次推荐委任。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这不能不让李密感动。所以李密说,如今臣是亡国的俘虏,却蒙受过分的提拔,哪里敢徘徊不前,还有什么非分之想呢!况且,晋武帝看了《陈情表》后,居然能容忍李密抗旨,同意了李密的请求,这更让李密感激涕零,从而换来了李密的真心回报。由此可见,李密在《陈情表》中所表示的忠心是生活逻辑的必然。“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强调自己虽然是先孝后忠,但从年龄而言,毕竟是报效朝廷的时间更长。在《陈情表》的最后部分,李密表示:“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意思是,但愿陛下能怜悯臣愚昧和诚意,听取并同意臣实现志愿。这样的话,祖母刘氏能够平安,终享晚年,则臣活着应当为陛下奉献生命,死后也要报恩。
清代学者评论《陈情表》“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情至性之文”。《陈情表》最大的社会历史价值在于从人的心灵深处升华了孝的价值,固化了孝的理念,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尽孝、至孝。孝敬父母,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不能孝敬生他养他的父母,不能孝敬这个世界上他最亲近的人,那他怎么可能担负起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所以,孝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孝者才能至善。孝是忠和善的基础,只有能够尽孝于父母之人,才能尽忠于国家,才能行善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