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礼
建炎四年(1130年)7月26日,远离尘嚣的安文(古属东阳,现为磐安县城)一下子热闹起来。这一年,南宋军队与金军在黄天荡发生激战。北宋旧都开封陷落。
会稽公陆宰、参知政事龚茂良和尚书晏敦复各自携带自己的家眷千余人,从山阴避乱磐安。避难队伍随身行囊繁重,妇女老幼居多。跟在陆宰身后的小男孩是陆游,是年6岁。
此次避难,陆宰让家眷带着一万三千多卷藏书,把“七世相传一束书”的书香之家也搬到磐安来了。陆宰带着“书屋”来到“以平安昌文之义”的安文,也算是来对了地方。
靖康元年,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北宋灭亡。儿时的陆游,随父母兄弟,一路南下,逃避兵难,居无定所,车马劳顿。在故乡山阴安顿没过几年,父亲陆宰带着家眷再次避难,投奔磐安义军领袖陈宗誉。在山阴,陆宰对陈宗誉早有耳闻,民间称陈宗誉“其义可依,其勇可恃”“真可托生死者”。
安文是一座山城,这里四面环山,奇峰重叠,进城就是文溪,河流湍急,横亘于山口,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适宜防守。更有溪流淙淙,山环水绕,四季繁花,景色迷人,陆游一家在这里避难,真可谓:身心两安,自在磐安。
陈宗誉对来磐安避难的一千多人,热情接待,安顿有序,甚至把自家房舍腾空,并备置家用器具。陈宗誉把陆宰一家安顿在半月山下的安福寺。
在陈宗誉的操持下,陆游进了磐安学堂,开始少年的求学之旅。
乡校老师毛德昭,名文,衢州江山人,极有个性,治学刻苦,喜欢“大骂剧谈”,议论时政,无所顾忌,这给少年陆游极大影响。陆游中年入蜀,途经江山,想念先生风范,不胜感慨。陆游76岁高龄时,作《斋中杂兴十首》回忆儿时读书的情景:“琅琅诵诗书,尚记两髦髧。”还有一首诗,描述了当年蒙学的情景:“我昔生兵间,淮洛靡安室。髦髧入小学,童丱聚十百。先生依灵时,教以兔园册。”
当然,陆游幼年启蒙教学,为他日后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陆游自小喜爱读书,天赋异禀。后来他在诗中多次吟诵:“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儿时爱书百事废,饭冷胾干呼不来”“先亲爱我读书声,追慕慈颜涕每倾。”
安福寺(今磐安二中校区)专门辟出一室,让陆游作为读书之处。寺内有一泉,陆游常取水煮茗,洗涤笔砚,如今此泉被叫作“放翁泉”。
在安福寺,父亲陆宰当着客人的面,有意考考7岁的陆游,指着对面飞过的乌鸦,让他出个对子,陆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穷达得非皆有命,吉凶谁谓汝先知”,博得众人一片喝彩,真可谓“黄卷青灯自幼童”,诗人早慧令人叹服。
在磐安,陆游写出了处女作——《别安福寺僧》 “避乱到安福,与僧常往还,东溪分别去,黄莺正鸣忙”。
绍兴三年(1133年),金军撤退,战火消停,时局渐稳,山阴来安文避难的一千多人即将离开安文,陆宰带着一家老小要从磐安回乡。
为了张罗送行之事,陈宗誉亲自出境饯别送行,专门雇人把陆宰随带的图书一万三千卷,包括《春秋后传补遗》等宝贵史书和官吏文书,安全无损地运回山阴老家。
磐安让陆宰、陆游流连忘返,他们已经和磐安结了不解之缘,尤其是信义之士陈宗誉当然是情同手足,亲如一家。陆游更是磐安充满了敬意,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这位大诗人。他后来写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就是对磐安山势和村落的描摹。大山深处,连绵不断,古老村落,散布其间,自古民风淳朴,民俗古老而奇特,成为磐安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这让陆游记忆犹深。
据《陆游年鉴》载,陆游第二次来安文是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正月,陆游奉命从福建卸任至临安任职,一路游山玩水,饮酒赋诗,到磐安时,又逢酴醾花压架盛开之时,赋《东阳观酴醾》诗:“福州正月把离杯,已见酴醾压架开。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
陆游途经安文小住,拜谒曾经寓居的安福寺,到陈氏宗祠专门看望陈宗誉老人,和其小酌叙旧,感叹世事如烟。其时,陈宗誉已经是69岁,但精神尚好。陈宗誉因为之前功绩,“以功补承信郎,遇登极,恩迁承节郎,盱眙军守秦为沿淮巡检,不赴。”这位老人于乱世之际保全乡里,有所为而不慕功名,富貴之时保家族之安,立功业而不志在公侯,让陆游肃然起敬,倍感亲切。
乾道二年(1166年),陈宗誉去世,应其第五子陈伯之请求,陆游悲痛之余为其撰写《陈君墓志铭》,文中深情地回忆往事:“彦声越百里来迎,旗帜精明,士伍不哗。既至,屋庐器用,无一不备者,家人如归焉。居三年乃归。彦声复出境饯别,泣下沾襟。”文中盛赞其义行,表达了对陈宗誉的感激之情。
陆游第三次避居磐安,在安文海螺和小竹岗居住,再一次和安文的老街坊毗邻而居——在小竹岗留下了《鹧鸪天》等诗篇。
磐安山水让陆游魂牵梦萦,在他多次贬官、闲居在家时常故地重游,应邀到东阳石洞书院讲学,结交了许多东阳和磐安的朋友。直到80岁那年,他还写诗回忆磐安避难情形,“家本徏寿春,遭乱建炎初。南来避狂寇,乃复遇强胡,于是冗两髨,几不保头颅。乱定不敢归,三载东阳居。”
从乱到安,陆游总共来过磐安三次,可以说,磐安,影响了陆游的一生。因为陆游在“身心两安,自在磐安”的地方度过启蒙的三年,在磐安真的身心两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