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廿三的“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精华,承载了人们对合家团圆、健康向上、富足美满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集中展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特征。
浙江既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也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大省。体现在春节习俗方面,既有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一些习俗,同时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杭州 / 回味古老的年味
从钱王定都临安算起,杭州人过年少说也有千把年的历史了。至于杭州人的过年习俗,说来话长,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浓郁的古都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了喜庆、欢乐、团圆、祥和的节日氛围中。农历腊月初八,也称腊八日,杭州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莲子、枣子、芡实、桂圆和荔枝做成腊八粥,并馈赠亲友,这是杭州人过年的前奏。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庙,原本为僧家斋供用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桂圆和荔枝做成腊八粥,并馈赠亲友,这是杭州人过年的前奏。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庙,原本为僧家斋供用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
宁波/ 老底子的宁波年味
一到腊月就开始准备腌腊肉,腌制过程,全部自己亲力亲为。宁波人对鳗鱼鲞情有独钟,晒鳗鱼鲞,也自然成为宁波人备年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温州 / 感受不一样的分岁酒
年夜饭在温州人这里有独特的叫法:分岁酒。新年旧岁交替时,岂能少了分岁酒?温州人重视分岁酒,早早进行年货晒制、捣年糕、祭灶……一切民俗活动都围绕着过年一一展开。
嘉兴 / 祈蚕茧丰收
民国时,初一凌晨,嘉兴居民争去南门外小曹王庙烧头香,得第一者大吉。海宁硖石则为“烧十庙香”。至天明“开门炮仗”此起彼落。清早拜天地祖宗,向尊长拜年,尊长给未成年晚辈拜年钱。食米粉圆子,大人小孩穿新衣。早餐盛行吃“烧卖”,海宁一带,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敲锣打鼓称“年锣鼓”。蚕农在此日扫地称“扫蚕花”,见面互视“蚕花甘四分”,祈蚕茧丰收。
湖州 / 十二月里干鱼荡
“干荡”是内荡捕捞的一种主要形式,将塘中的水全部车干来捕鱼,十分彻底。“干荡”时常常十分热闹,池塘边上全都站满了人,有的是“荡主”请来帮忙的,有的是准备参与“清荡”的。鱼塘抽干水后,先由“荡主”带人下塘捕鱼,等他们将家鱼和主要野鱼全部抓完后,便允许早已候在一边准备“清荡”的人下去捕鱼了。“清荡”者以孩子居多,一时间,他们个个腰间挂个竹篓,浩浩荡荡地冲下池塘,眼明手快地去抓那些“漏网之鱼”,场面十分热闹。
绍兴/ 男女老少齐祝福
绍兴人的岁时习俗,不仅历史久远,且颇有地方特色。虽时移世易,不少习俗已与时俱进,但正宗的绍兴人依然代代相传地保留着这些风俗。腌制腊肉、腊肠、鱼干、掸尘、裹粽子、祝福、廿三夜送灶、社戏等一系列年俗,独特而具有魅力……
金华/ 多彩戏剧唱起来
金华有不少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以戏曲最为著名:婺剧折子戏、浦江乱弹、木偶戏、永康醒感戏、东阳傀儡戏等精彩纷呈。浦江的滚地龙男女老少都喜爱;武义的浪街,清幽乐曲、昆曲小调,是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
衢州/ 女儿回乡拜祖先
每年腊月十八,嫁到外面去很久没回来的阿姨、姐姐们都会回来。这是丽水农村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都要回来陪陪爸妈。村民扎起纸龙,后面跟着吹吹打打的腰鼓队,祭祖队伍到祠堂,祭品早已抬上了祭桌,有整只的猪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馒头,还有橘子、苹果等果品。时光流转,就成了村里人的女儿节。
舟山 / 过年风俗活动多多
舟山老百姓通过“打年货”“赶集市”“五鼠巡游”“谢年礼”“传统趣味打卡”“我们的村晚”等活动,让游客到美丽乡村干施岙“回味”传统过年风俗。除此之外,舟山人记忆中还有糖画、老底子捏面人、舟山剪纸技艺 、捆打中国结、渔绳结,最传统的木偶戏、花艺美学、定海文创、普陀文创、传统汉方……
台州/ 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廿三送灶神,廿四撣除尘, 廿五赶长工, 廿六克 ( 去 ) 赶市,廿七捣麻糍, 廿八捱 ( 裹 ) 粽, 廿九窝冻, 三十日早届 ( 上午 ) 还要斫担柴, 三十夜晚头米筒候五曲( 吃 ) , 正月初一 nang 腊 ( 起来 ) 拜老爷。
丽水/ 无庙会,不春节
喜庆的红灯笼挂起来,热闹的畲族舞蹈跳起来,新屋村的农家团圆饭正飘香……丽水各地每逢过年就会早早地搭起戏台,把热闹的新春大戏带给村民们。和大戏一起开锣的,还有乡土气息十足的春节庙会和舞龙表演。老百姓也通过打麻糍、做年糕来感受畲族歌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