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细红,熊浩,黄满华,张爱明△
1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北荆州 434000);2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荆州 434000)
枕-寰-枢椎(C0-C1-C2)及韧带复合体被认为是上颈椎,承担了颈椎绝大部分的屈曲和旋转功能[1]。类风湿性关节炎[2-5],颅底肿瘤术后[6]、齿状突切除术后[7]、寰枢脱位和寰椎骨折[8-9]等原因均可以引起颅底凹陷或齿状突上移压迫延髓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尽管临床上对于颅底凹陷的影像学诊断有很多方法[2,10-16],但是均不能测量出C0-C2的高度[10]。随着寰椎骨折稳定性因素的研究,横韧带损伤只是寰椎骨折不稳定因素的一种,寰椎骨折后C0-C2高度丢失导致C0-C1-C2复合体中纵向韧带张力下降和C0-C1、C1-C2关节等结构的损伤均被认为是寰椎骨折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需要恢复C0-C2的高度[8-9,17-18]。然而目前对于C0-C2高度值正常范围并没有研究报道,没有一种方便准确的方法来测量。因此本研究探讨应用颈椎CT进行C0-C2高度测量的可行性和C0-C2高度值得正常参考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课题合作单位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应用64排CT扫描的正常颈椎CT原始DICOM数据。
纳入标准:成人正常颈椎,接受64排CT扫描。
排除标准:寰枢椎脱位、寰枢椎骨折、颅底凹陷、扁平颅底、寰枕融合等颅颈交界区畸形病例、颈椎肿瘤结核累及上颈椎、上颈椎术后病例、枢椎椎体前下缘骨质增生严重和枕骨大孔前后缘发育异常等病例。
共纳入212例颈椎正常CT的数据,212例患者中,男113例,女99例,年龄20~80岁,平均(54.00±11.01)岁。男(52.65±10.95)岁,女(55.55±10.94)岁,男、女性间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测量方法 应用RadiAnt DICOM(Viewer 5.0.2 version Medixant,Poland)软件系统对CT原始DICOM数据进行分析测量,先调整颈椎至正中矢状位[10](图1),应用软件系统的测量工具测量以下参数:(1)测量斜坡与枢椎后缘的夹角为斜坡枢椎角[19](图2);(2)在枕骨大孔前后缘最低点作连线,测量枢椎前缘最低点到该连线的最短距离为C0-C2高度(图3),分析2个测量参数的参考范围,比较性别之间有无区别。分析C0-C2高度与斜坡枢椎角的相关性。
注:A:矢状位;B:轴位;C:冠状位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男女之间差异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可信区间应用单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0-C2高度和斜坡枢椎角的测量结果 212例颈椎CT,C0-C2高度为3.48~5.49 cm,平均(4.18±0.32)cm,95%可信区间为4.14~4.22 cm,斜坡枢椎角为126.10~174.30°,平均(152.45±8.51)°,95%可信区间为151.30~153.61°,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
2.2 男性C0-C2高度和斜坡枢椎角的测量结果 113例男性,C0-C2高度为3.51~5.49 cm,平均(4.34±0.31)cm,95%可信区间为4.28~4.39 cm,斜坡枢椎角为126.10~174.30°,平均(152.84±8.70)°,95%可信区间为151.22~154.46°,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
注:斜坡枢椎角为沿着斜坡画一条直线与沿着枢椎后缘画一条直线的夹角(白色箭头)
注:枕骨大孔前后缘最低点作一连线,枢椎最低点到这条连线的最短距离(白色线段)
2.3 女性C0-C2高度和斜坡枢椎角的测量结果 99例女性,C0-C2高度为3.48~4.58 cm,平均(4.00±0.22)cm,95%可信区间为3.96~4.05 cm,斜坡枢椎角为131.50~171.50°,平均(152.02±8.30)°,95%可信区间为150.36~153.67°,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
2.4 C0-C2高度和斜坡枢椎角男女之间比较 男女之间比较,C0-C2高度,男性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斜坡枢椎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男女之间斜坡枢椎角及C0-C2高度比较
2.5 C0-C2高度与斜坡枢椎角的相关性 研究对象的C0-C2高度与斜坡枢椎角呈低度相关,在不同性别中,C0-C2高度与斜坡枢椎角均呈低度相关。见表2。
表2 C0-C2高度与斜坡枢椎角的相关性
颅底凹陷或枢椎齿状突上移可能压迫延髓引起严重的症状,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引起颅底凹陷或枢椎齿状突上移的常见原因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颅底肿瘤术后、齿突切除术后、寰椎骨折、寰枢椎脱位等[2-9]。对于颅底凹陷的诊断主要是依靠X线检查,包括有Wackenheim line[16],McRae line[12]、Chamberlain line[13]、McGregor line[14]、Redlund-Johnell method[2]、Ranawat method[15]、Clark method[11]和Modified Ranawat method[10],但是这些方法均不能测出C0-C2的高度[10]。由于X线检查存在重叠和有些解剖标志显示不清楚等缺点[2-3,11-16],而CT检查对骨性解剖标志显示非常清楚,还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分析测量(图1),CT检查已经成为颅颈交界区常规检查方法[10,19],所以本研究应用CT进行参数的测量。
寰椎骨折后C0-C2高度丢失导致C0-C1-C2复合体中纵向韧带张力下降和C0-C1,C1-C2关节等结构的损伤均被认为是寰椎骨折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需要恢复C0-C2的高度[8-9,17-18],以达到到恢复C0-C1-C2复合体纵向韧带的张力。Goel等[20-21]报道了在颅底凹陷和寰枢脱位手术中,在寰枢椎椎间关节内放置融合器,增加寰枢椎关节间高度,补偿寰椎侧块与枕髁融合后丢失的寰椎侧块的高度。国内赵兴华等[22]也研制了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应用于颅底凹陷和寰枢脱位手术。因此C0-C2高度的丢失已经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8-9,17-18,20-21],学者们还在应用以前的方法测量相关参数[2,11-16],但目前没有关于正常C0-C2高度参考值的报道。
我们将枢椎椎体前缘最低点可以作为是C0-C2的最高点,而枕骨大孔前后缘最低点连线作为是C0-C2的底线,由于CT上这些解剖标志非常清楚,因此本研究将枢椎前缘最低点到枕骨大孔前后缘最低点连线的最短距离定义为C0-C2的高度,结果表明212例C0-C2高度的均值为(4.18±0.32)cm,95%可信区间为4.14~4.22 cm,范围为3.48~5.49 cm。113例男性C0-C2高度的均值为(4.34±0.31)cm,95%可信区间为4.28~4.39 cm,范围为3.51~5.49 cm;而99例女性C0-C2高度的均值为(4.00±0.22)cm,95%可信区间为3.96~4.05 cm,范围为3.48~4.58 cm。研究还发现男性C0-C2高度比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edlund-Johnell等[2]的方法测量的男女高度有差异的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男女身高差异有关。
为了研究斜坡枢椎角是否影响C0-C2高度测量及相关性,因此本研究应用CT测量了寰椎枢椎角度(图2)[19],结果表明212例斜坡枢椎角为(152.45±8.51)°,95%可信区间为151.30~153.61°,113例男性斜坡枢椎角为(152.84±8.70)°,95%可信区间为151.22~154.46°,99例女性斜坡枢椎角为(152.02±8.30)°,95%可信区间为150.36~153.67°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田伟等[19]报道应用CT测量225例患者的斜坡枢椎角范围为133.52~172.16°,平均(156.93±6.53)°,95%置信区间为144.14~169.72°,男性斜坡枢椎角为(157.65±6.40)°,女性为(155.57±6.58)°,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研究结果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212例C0-C2高度与斜坡枢椎角的相关系数r=0.337,男性r=0.414,女性r=0.295,均表现为低度相关,作者认为将枢椎前缘最低点到枕骨大孔前后缘最低点连线的最短距离作为C0-C2的高度与斜坡枢椎角关系小,即斜坡枢椎角对C0-C2高度测量无明显影响。
本研究C0-C2高度值只是在矢状位的高度值,不能反映冠状位的高度,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应用的骨性解剖标志为枕骨大孔前后缘最低点和枢椎,在发生寰枕融合或枢椎发生病变情况将影响应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定义了C0-C2高度值和提供了方便准确的CT测量方法,得出了C0-C2高度值及参考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