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波
【摘要】为了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和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合作,创新地建构了依托导师制理科工作室的教师成长模式。本模式充分发挥了专业导师的“专业性、纠偏性、引领性”, 促进教师朝着“善教学、能研究、有理论 ”的专业型教师方向发展。
【关键词】导师制;理科工作室;教师成长模式
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理科名师培养工作室于2019年9月份成立,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摸索并形成依托导师制工作室的教师成长的模式。导师制工作室的成员分别由两位导师,一位主持人,以及分别来自于数学、物理、生物、体育和信息的不同学科的11位教师构成。下面将以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理科名师培养工作室为例,去谈导师制工作室的教师成长模式(如图1)在中青年教师成长方面的成效。
图1
一、导师制工作室的建构
(一)学校明定位,搭平台
首先,松苑中学理科名师培养工作室在学校的长远规划下,被定位为“研学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其次,松苑中学依靠其与中山市进修学院多年来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进行合作进行沟通, 获得他们大力的支持。
(二)教师写需求,盼成长
中山市松苑中学是一所连续获得了13年的中山市教学质量一等奖的镇区学校。在这荣誉的背后,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对教育无限热爱的中青年教师感受到被教育生涯发展的瓶颈所束缚。于是,他们主动借助“SWOT”分析,客观地找出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来规划提升自身教学和教研。
(三)机制更灵活,有保障
基于“自主管理”的管理理念,理科工作室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工作室制度建设。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建立“责任立己,制度立室,动态邀请”的运行机制,并提出“共学,共写,共研,共成长”的宗旨。
一是“责任立己”。“责任立己”是从教师的角度去看待,教书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充满高尚情操的教书育人的事业。教师对教育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教育的责任心。
二是“制度立室”。“制度立室”是从理科工作室管理者的角度确立的管理规范。1.每周一次的例会制度;2.严格的考勤制度;3.按时学习和按需学习和提交任务制度;4.综合评价考核制度;5.档案管理制度;6.经费使用制度;7.奖惩制度;8.分田到户制度,同时理科工作室把全体成员分成七大功能组(如表1):
三是“动态邀请制”。“动态邀请制”是理科名师培养工作室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的策略。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吸引了学校一些感兴趣的教师的关注和参与,如在2020年6月份,年轻的李老师就成为我们工作室的预备成员。
二、导师制工作室教师成长中导师的作用
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教师的培训密不可分。而采用导师制的培训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新”“纠偏性”“引领性”的作用,促进教师朝着“善教学、能研究、有理论、有特长”的专业型教师方向发展。下面以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依托导师制工作室”的教师成长模式为例来谈一谈导师的作用。
一是“专业性”。导师的专业性是导师能够有效的激活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教研的基本能力,包括心灵的敏感性、爱的品质、课堂教学、以及教研科研能力。导师在工作室经常对教师强调,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时刻保持对学生心灵的“敏感性”。
二是“纠偏性”。导师的纠偏性是指在培养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及时将教师教学教研方面出现的问题工作进行提醒和矫正。例如,在理科工作室进行的论文撰写和修改的教研活动中,陈少芳和赵欲升导师结合成员提交的论文,从题目、摘要、关键词和正文等四方面对成员进行教研写作纠偏。
三是“引领性”。引领性是导师带动教师成员朝着同一个方向一起发展前进的重要力量。导师对中青年教师的引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引领成员紧跟前沿教育的步伐; 2.引导成员关注教育热点问题;3.提升成员教研科研能力。
三、导师制工作室教师成长模式中的成效
在导师制下工作室的教师成长模式下,成员通过积极地组织、策划、参与、实施各项活动,成功的进行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成员见识视野更加开阔。理科工作室制定了每周一次的分享会,理科工作室成员通过分享会,可以及时动态的了解热门的最前沿化的教育,极大的开拓见识视野。
二是提升成员的专业素养能力。理科工作室在导师的引领下,各个功能小组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各司其职,紧扣总体规划的目标,举办了阅读分享、学习分享、教学教研、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等一系列的活动,极大的提升了成员的专业素养能力。
三是个人成长更加清晰。通过一年的理科工作室教學教研后,工作室的成员对自己接下来的成长方向更加清晰。正如黄教师在分享我的《苦与乐》中提到,自从加入了工作室后,在导师的引领,益友相伴,成长的路上收获了更多的动力。
四是成长的内驱被激活。通过一年的理科工作室教学教研后,许多成员渴望成长的内驱完全被的激活。正如成员周教师指出,工作站开拓了我的视野,引导我坚定地追求前沿教育的步伐。
通过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依托导师制理科工作室的教师成长模式的建构和实践,不难发现,这种模式有促于中青年骨干教师朝着“善教学、能研究、有理论 ”的专业型教师方向发展,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周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国华,夏义勇,宋杰.“城市重点中学现代学校人文制度研究”课题成果之一:城市重点中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市巴蜀中学校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12):5-6.
[3]朱郴韦,邢鹏.创新教育下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特征与工作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36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