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探索

2021-03-01 05:37江祚庆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江祚庆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进入社会发展新时代。新的时代有新的任务,坚持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合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文化传承的需要。针对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容构建与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构建

(一)家园情怀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中强调:“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进入社会发展新时代,新的时代有新的任务,坚持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家园情怀教育。初中生由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家园观念还没有形成具象的认知,但正是因为他们思想还较为稚嫩,恰恰是家园情怀教育的良好契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应该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承担家庭事务,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国家的一份子,应该担负起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自己的国家有自豪感、使命感。

(二)社会关爱教育

所谓社会关爱教育,是指让初中生在中学阶段就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社会关爱教育的核心是让中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所享受到的权利,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班级中,学生要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团结一心、乐于奉献的品行;在家庭和社会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生要学会理解他人、尊重老人、爱护幼儿、关心社会。社会关爱教育不仅使得中学生了解到什么是社会,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认知,增加认知经验,也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中学生感受到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爱”,进而在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中修炼个人品行。

(三)人格修养教育

人格修养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教育中,在诗词典故及儒道经典文化学习中,学生能够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等传统文化学习到好学、为善、谦逊等良好的品行,在良好道德品行文化的陶冶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塑造艰苦奋斗、团结向上的个人修养。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不足

在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明显不足。因为学校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存在部分教学管理者及教师群体中,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仍然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可见,教师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不足,是导致传统文化难以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内容较为浅薄

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组织较为片面、浅薄,没有系统全面地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及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三个层次,其中蕴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节日习俗、诗词文字、艺术形式等方面,也包括个人修养这一重要议题。从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来看,《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个人的修养、礼仪、精神等方面涉及较少,涉及到的内容较为浅显,需要通过更进一步的教学设计达到目标教学效果。

(三)传统文化的实际传承效果较差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学校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讲解、讨论和交流环节,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初步认知;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如,诗词诵读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传统文化氛围,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然而,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效果不佳,现阶段的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存在形式化,没有一套科學化、完整化的评价体系,使得后续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效果不够明显。

三、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策略

(一)提升教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

新时期的教育中,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基本要求,而弘扬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做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是做好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优秀思想政治素养存在着必然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来的,代表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诚实勇敢等良好品德。优秀的政治素养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求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从本质上,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内涵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进一步成培养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德育课堂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本质方向上也是一致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基础,而一定高度的政治素养又可以反过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这个关系,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起到全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德育课堂中,应通过网络教学工具,利用视频、动画等素材调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

(二)利用课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实行一般是通过集体活动来进行的,集体教育活动是增强学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一种方式。在集体活动中,学生才有机会与其他同学进行面对面地接触。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大大提高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另一方面,集体活动也提高了活动本身的趣味性,让学生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集体中感到前进的动力,潜移默化地在集体力量中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在群体性课外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也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

(三)引进来走出去学习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到今天,过程中经过了不断地创新,并吸收和汲取了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精神,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文化内涵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开阔文化视野,感悟文化魅力,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一方面,中学可以利用自身的本地资源优势,聘请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教师。邀请当地在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上做出突出建树的老艺术家们,前往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以形成开放的、平等的、积极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艺术家们在现场进行示范和解答,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活生生的传统文化,感受到更加真挚的传统文化内涵。此外,中学应该鼓励和组织学生深入到民间去进行传统文化活动采风,在民间的生活中真实地体验传统文化的来源和特色,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悟到传统文化魅力。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中强调“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来的,要求人们培养出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本质上,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强调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内涵方向是一致的。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要围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以及人格修养教育开展。一方面,提升教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另一方面,利用课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引进来走出去学习传统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达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忠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向探索[J].教育家,2020(41):71.

[2]张娟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6):217-219+195.

[3]唐月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敬畏生命》一课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6):220-223+170.

[4]張鸿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11):40-43.

猜你喜欢
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