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门宝,李石柱,周晓农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合作中心,国家级热带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上海 200025;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淋巴丝虫病和疟疾分别于2007年和2021年实现了消除,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利什曼病和土源性线虫病也得到显著控制[1-3]。然而,多种食源性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并殖吸虫病、片形吸虫病等仍然在我国流行[2]。在部分地区,有些食源性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甚至出现了流行范围的扩大和流行水平的上升[4-5]。这些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受到自然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种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的存在、部分地区的传统养殖方式以及居民根深蒂固的特殊饮食习惯与其流行密切相关。因此,各种食源性寄生虫病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本文简要介绍我国几种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和控制状况,并探讨进一步的控制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1.1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俗称“肝吸虫病”,主要因生食含有华支睾吸虫幼虫(囊蚴)的淡水鱼所致[6-7]。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致多种肝胆系统疾病,是明确的肝胆管癌致癌因素[8-9]。华支睾吸虫病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其分布范围广、所致病症重、疾病负担高。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估计有500万感染者,而21世纪初上升到1 300万[10-11]。感染人数的增加主要是因为淡水养殖业的发展以及生食淡水鱼人群的增多,同时也与更科学的抽样方法和更敏感的检测方法提高了检出率有关。根据“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18个省份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估计全国有598万感染者,大部分分布在华南和东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黑龙江和吉林4个省份的感染人数分别达292万、184万、56万和26万[12-13]。此外,江西和湖南等局部地区也有较重的流行[14-15]。
1.2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 三种带绦虫病即猪带绦虫病、亚洲带绦虫病和牛带绦虫病在我国均有流行,分别因食入生的含有带绦虫幼虫(囊尾蚴,或称囊虫)的猪肉、猪肝和牛肉所致[16]。这三种带绦虫病所致临床症状类似,主要引起腹部不适。人食入被猪带绦虫病患者排出的虫卵污染的食物和水可导致猪带绦虫囊尾蚴病(简称囊尾蚴病),该病危害较大,可导致癫痫等严重病症[17]。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我国估计分别有130万和55万带绦虫感染者[16,18-19]。“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估计全国带绦虫感染人数降至37万,主要分布在西南的西藏、四川等省份[12-13]。由于传统的粪便检测方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敏感性较低,感染人数可能被低估。但鉴于西藏等地居民喜爱生食牛肉,因此感染者中估计以牛带绦虫感染居多。基于一些开展了虫种鉴定的调查报告,猪带绦虫病目前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中云南和四川等地流行较重[20-21]。
囊尾蚴病的确诊依赖影像学技术(如CT和MRI),因此缺乏准确的流行数据,但其分布范围一般与猪带绦虫病一致。2001—2004年,在31个省份开展的囊尾蚴病血清学调查显示,人群粗阳性率为0.58%(553/96 008),其中山西和福建较高[18-19]。但是根据病例回顾分析,全国大部分省份曾有病例报告,其中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等省份病例较多[22]。随着在东北和华中地区大范围的“驱绦灭囊”工作的开展[16],目前囊尾蚴病较多地报告于西南地区的云南和四川等省份[20,23]。
1.3并殖吸虫病 并殖吸虫病俗称“肺吸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并殖吸虫囊蚴的蟹类所致。并殖吸虫主要入侵肺部,引起肺部损伤;此外,其虫体移行至脑部可致脑型并殖吸虫病,症状较重,可继发癫痫和头疼等神经系统症状[24]。2001—2004年在全国8个省份(上海、重庆、湖北、黑龙江、吉林、福建、广西和辽宁)开展的血清学调查显示人群粗阳性率为1.71%(1 163/68 209),其中重庆最高,达4.00%(363/9 072)[18-19]。对血清学阳性者进一步开展病原学检查,痰检发现虫卵12例,粪检发现虫卵14例,痰检和粪检均发现虫卵4例[18]。根据“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在484 210名受调查者中,8人粪便检出并殖吸虫虫卵[13]。基于零散的调查报道,全国多地蟹类检出并殖吸虫囊蚴[25-27],而人体病例目前以华南和西南地区报告较多,其中三峡库区是较重的疫源地[28-29]。
1.4片形吸虫病 片形吸虫病是因生食含有片形吸虫囊蚴的淡水植物所致,包括肝片吸虫病和巨片吸虫病[30]。根据“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在484 210名受调查者中,5人粪便检出了片形吸虫虫卵[13]。2011年云南省宾川县暴发片形吸虫病疫情,18个家庭报告了29例病例,经鉴定为巨片吸虫感染所致[31]。2011年11月—2018年11月,云南省6地收集了片形吸虫病65例,其中大理白族自治州占72.3%(47/65)[32]。我国多地牛和羊等动物宿主片形吸虫感染率较高,如:基于病原学检查发现云南省宾川县牛和山羊的片形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8.6%(134/468)和26.0%(27/104)[31];在广西8个地级市对1 571份牛粪的病原学检测发现片形吸虫平均感染率达69.3%(1 089/1 571)[33]。
1.5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幼虫的中间宿主(淡水螺)和转续宿主的肉而致,可引起嗜酸性脑膜炎[34]。1997年以来我国发生多起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疫情,主要分布在云南、福建、浙江、广东等南方省份[35-38]。由于交通运输便利,非流行区也出现了因生食或半生食淡水螺而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的情况,如2006年北京暴发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情(报告160例患者)[34]。调查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中间宿主福寿螺在我国分布有扩散趋势,已经从南方地区逐渐向中部地区蔓延,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和江西等沿江省份均发现有福寿螺分布[34,39]。
1.6弓形虫病 弓形虫感染包括获得性感染和先天性感染[40]。获得性感染常因食入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弓形虫包囊的肉类或被卵囊污染的水或蔬菜等而感染;先天性感染指胎儿通过胎盘感染[40]。2001—2004年在全国15个省份(贵州、广西、山东、山西、北京、甘肃、内蒙古、江西、江苏、湖南、新疆、上海、湖北、河南和黑龙江)开展的血清学调查显示,人群IgG抗体粗阳性率为7.88%(3 737/47 444),其中贵州(16.81%)、广西(15.30%)、山东(14.25%)和山西(12.36%)较高[18-19]。2010—2012年对全国农村地区1 541 329名育龄妇女的血清学检查显示总抗体阳性率(IgG或IgM)为2.60%,其中IgM抗体阳性率为0.40%,总体上,东部地区总抗体阳性率较高(3.49%),中部次之(2.66%),西部最低(1.91%)[41]。2014—2015年在我国烟台、上海、昆明、厦门、深圳、沈阳、北京和成都等8个城市对孕妇开展的检查发现,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71%(478/27 921)和0.30%(125/41 546)[42]。动物是弓形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Meta分析显示我国山羊弓形虫血清学阳性率为9.9%,其中西南地区最高(13.3%)[43];而绵羊为8.5%,亦为西南地区最高,达19.2%[44]。
1.7其他食源性寄生虫病 旋毛虫病、异尖线虫病等也是我国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病因食入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旋毛虫幼虫的猪肉、狗肉等感染所致[45]。对我国2004—2009年间的调查进行汇总发现,10个省份的人群血清学粗阳性率为3.19%(3 198/100 282),其中云南最高,为8.43%;有记载的暴发疫情共15起,其中云南9起、四川2起、西藏4起,共累及患者1 387例,死亡4例[46]。对猪的调查数据表明,广西、贵州、河南、湖北和青海等地猪旋毛虫血清学阳性率为0.01%~25.95%,其中西部地区感染率较高;而对广西、河南、湖北、黑龙江和青海等地猪的病原学检查发现,猪旋毛虫感染率为0~5.75%,其中青海和河南2个省的局部地区感染率较高[47]。异尖线虫病由于食入生的或不熟的海鱼而致。我国沿海地区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较高,部分职业人群具有生食或半生食海鱼的习惯,但由于异尖线虫病诊断较困难,因此缺乏准确的流行数据[48-50]。
我国曾经开展了三次全国性的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分别为1988—1992年开展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2001—2014年开展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和2014—2016年开展的“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每次调查均纳入了多种食源性寄生虫病[12-13,18-19,51-52],为及时掌握我国各种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情况以及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促进我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控工作,2006—2009年全国设置了8个土源性线虫病和2个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53]。在黑龙江肇源县和广东阳山县2个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示范区,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和药物驱虫等综合措施,2个县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从67.5%和14.0%降至7.1%和6.9%[53]。为进一步掌握全国重点寄生虫病流行情况,自2016年我国对土源性和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体系进行了全面构建[54]。食源性寄生虫病重点纳入了华支睾吸虫病,其中广西、广东、黑龙江、吉林、湖南、江西和贵州等7个省份设置了固定监测点,这些监测点不仅开展人群的监测,同时还对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开展监测,这为进一步掌握各地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状况和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55]。此外,在部分地区也开展了并殖吸虫病、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弓形虫病、旋毛虫病和异尖线虫病等监测工作,逐步积累了相关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监测技术。为进一步推动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2019年起,我国在吉林、黑龙江、湖南、广东、广西和贵州等6个省份建立了10个华支睾吸虫病干预试点,在西藏建立了1个带绦虫病干预试点,以期探索新形势下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控制策略。
当前,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一,地理分布和疾病负担不清晰[56]。全国性抽样调查有利于把握总体流行情况进而指导防治策略的制定,但精度有限。2016年以来建立的土源性和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体系,有助于精准掌握全国流行情况,但该监测体系中食源性寄生虫病重点覆盖华支睾吸虫病,其他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点较少。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与人群的生食、半生食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地理分布非常不均衡,而且多种食源性寄生虫病不仅流行于农村地区,也流行于城市地区,这都增加了准确掌握流行情况、实施精准防治的难度。其二,相关研究和技术滞后。一方面,食源性寄生虫病种类多,但是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可及性不够;另一方面,与其他寄生虫病相比,从事食源性寄生虫病研究的机构和人员较少。传统的病原学检查技术(改良加藤厚涂片法)适宜于华支睾吸虫病,但是对带绦虫病、并殖吸虫病、片形吸虫病等敏感性较低;囊尾蚴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原检查较困难,需要借助影像学,并结合临床进行诊断。血清学方法在上述食源性寄生虫病诊断中应用较多,但是一般只作为辅助诊断;而且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之间常存在交叉反应,易致误诊[57]。另外,多种食源性寄生虫的中间宿主的诊断技术研发也较滞后,不能满足检测需求。在食源性寄生虫病治疗方面同样尚待提高[58]。其三,食源性寄生虫病病原体生活史复杂,流行因素多,且多为人兽共患病,动物宿主的存在加大了控制难度。家畜的养殖方式与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密切相关,传统分散的小农养殖往往导致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水平较高[44,47]。食品的检测和监督关乎食品的安全,因此做好市场监管也是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重要环节。总之,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控制离不开卫生、农业、市场监督等部门的合作。
针对上述的挑战,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要继续加强监测工作。目前,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网络已初步构建。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其中的华支睾吸虫病监测工作,另一方面,需要逐步加大对其他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监测力度。根据各病种的特点,尤其要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监测力度。其二,要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现场/临床应用。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环节多,影响因素多,需要在诸如流行区快速评估,人群、中间宿主和动物宿主的快速检测等方面加强技术研发,提供适宜现场和临床应用的快速敏感检测技术。其三,要开展一批食源性寄生虫病综合防治试点,以“全健康”理念实施“人-动物-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跨部门的协作推动食源性寄生虫病控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