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卫,梁徐静,陈 曦
(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00)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州体育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体育学术期刊,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出版周期为双月刊。《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于1981年创刊至今已有40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办刊准则。因中国知网(CNKI)拥有国内文献收录最为齐全的数据库,本文选择以CNKI的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主要数据源,对《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6期共172篇(检索日期2021-01-01,除去1篇《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稿约简则和1篇撤稿论文)学术论文从载文量、合著关系、基金论文比、作者地区和高产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直观地统计分析。通过结果分析,力求较为客观公正地反映其客观规律, 客观地展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的办刊现状,为进一步提升该刊的办刊水平和质量提供参考数据。
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中,以高级检索为检索条件,限定文献来源为“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并且选取时间范围为2020年01月01日—2021年01月01日进行精确匹配。通过以上检索策略,共检索到174篇学术论文。去掉《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稿约简则1篇和撤稿论文1篇,共得到172篇学术论文作为统计对象。数据采集时间为2021年01月01日。
本文采用手工查阅并结合Excel表格工具和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整理好的2020年《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共6期172篇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通过对2020年《广州体育学院学报》载文量、合著关系、基金论文比、作者地区和高产机构分布这几方面的指标进行样本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生成相应图表。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期刊载文量是指《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在指定时间范围内所刊载文献的总数,可以作为反映《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研究进展及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统计《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一定时期内科学文献的总量对评价该刊在这一时间段的发展现状也极其重要。
表1为《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度载文量分析,从总期数、每期载文量、每期总页数、篇均页数(页/篇)、篇密度(篇/页)、总载文量及总页数等多个方面统计了本文限定时期内《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期刊的载文量情况,并借助 Excel 绘制2020年《广州体育学院学报》载文量统计表(详见表1)。从统计的整体数据来看,《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全年共6期,共768页,载文量为172篇。其中,平均每期发文28.67篇,各期发文量在26篇至32篇之间,差距不大,可见该刊每期所刊载论文的数量较为稳定;并且统计发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6期期刊中每期期刊出版的总页数均相同,均为128页。这就说明《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是发展较为成熟的期刊,该刊在选取可发表的优秀论文时,对于每篇论文所需传达的信息量有着明确的要求。1981年至今40年的发展历程使得该刊逐渐确立了一套严格的出版规范准则。为尽可能提高刊载论文的学术内涵和质量,该刊统一规定了每一期期刊出版总页数,采取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遵循期刊载文质量好坏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的判断标准,适量地控制每期总载文量。
在篇幅上,通过公式计算,《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20年度篇均页数(Pagesperpaper)的平均值为4.482页/篇,篇密度(Density)平均为0.224篇/页。说明,《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在2020年期间,发表的172篇论文平均每篇论文占据了近4.5页的位置,平均每页刊载论文1/5篇。这也反映了该刊所载论文的平均篇幅适中,具有足够的空间来搭建逻辑严密的论证框架和过程、传达较为丰富的学术信息、较深入地阐释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或内容,有益于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产出,并以此来支撑期刊所载论文质量与其整体学术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表1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载文量
1963年,“大科学”的概念由科学计量学奠基人Price在其专著《Littlescience,bigscience》中首次提出,指出科研合作已经逐渐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1]。由多名作者合作完成的合著论文就是科研合作成果的一种显性体现,对论文合著情况的研究是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科研合作特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通过对2020年《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期刊的合著率(某一期刊某一计算时间段内期刊登载的合著论文与论文总数的比率)和合著度(某一计算时间段内单篇论文的平均作者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该刊的论文合著情况及特征,进而为评价该刊的论文研究质量提供参考。
表2 论文合著情况
统计结果(表2)显示,2020年《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172篇论文中由2位及以上作者合著的论文达到了108篇,占载文量的62.8%,达到半数以上;剩下的64篇论文为独著,占比37.2%。有2位及以上作者合著的论文数所占比例很大,远超由独立作者完成的论文数量。经过进一步计算得出,在研究期限内该刊的合著率是62.8%,合著度是2.04人/篇(详见表3),172篇论文涉及的全部作者数(剔除重复作者后)达到了351人(次),其中发表过多篇论文的作者有9人(次)。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所载论文呈现出较高的论文合著率和合著度,说明了在该刊发表论文的作者们科研合作意识较强,顺应了当今学术界团队合作的研究趋势,注重不同单位或跨学科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了协作攻关的优势。同时也侧面体现出该刊载文在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层面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耗时更多,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协同完成,学术价值水平较高。合著论文发挥了作者们的集体智慧,发扬了团队合作在资源整合、降低成本等方面优势,有利于减少科研工作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学术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就是说,科研工作的细化和科研效率的提升不仅推动了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更重要的有助于在不断的学术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已逐渐成为世界学术研究的主流[2]。
表3 论文合著率与合著度
基金资助项目是由申请项目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和众多同行评审开展审查而产生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项目或课题,基金资助论文是基金资助项目的重要成果和量化评价形式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科研项目的价值[3]。一般而言,基金资助论文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对团队能力等方面也有比较高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决策机关、研究机构等部门对此领域的关注程度。曾有学者提议,在评价期刊时,适当增加“基金论文比”这一指标的权重,将更能代表期刊的学术质量[4]。因此,本文通过统计计算2020年《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的基金论文比,即某一期刊中基金资助的论文占所载论文量的比例来分析其学术质量水平,评估其所载论文的学术价值。
经统计,《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172篇文献中有104篇论文获得了基金资助,占比60.47%。其中,同时获得2项及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共32篇,占比30%,其余72篇论文获得1项基金的资助,占比70%。从2020年《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的论文基金资助情况(表4)可以看出:该刊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引了一批优质的作者群体,有近2/3的作者或机构成功申请基金资助,当中还有不少学术成果同时获得多项基金支持,获得基金资助最多的论文同时吸收了4类基金的资助。
根据论文基金资助的类别来看(见图1),2020年该刊刊载的论文获得基金资助种类繁多,多属于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且主要集中于人文社科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资助基金无疑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论文有26篇(占比25%),在该刊的资助面也最广;其次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篇(占比13%);第三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篇(占比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篇(占比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篇(占比2%);其他50篇(占比47%)。可以看出,《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于2020年刊载的论文在广东省甚至国家层面上获得了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体育领域的科研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也说明该刊多年中积淀下来的作者群在学术能力上是能够经得起考验的,彰显了该刊在体育领域内长期坚守前瞻性和先进性的责任和担当。
表4 论文基金资助情况
图1 基金类别分布
本文统计了《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所载论文涉及的第一作者及所在机构的分布情况,通过了解作者群的地区分布情况,进一步反映出《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在全国的辐射范围和受关注程度,也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寻找合作机构提供必要的信息。由表5可知,在该刊2020年发表的172篇论文中,发文量超过2篇的第一机构一共有27个,共发文127篇,论文占比73.81%。其中第一机构为广州体育学院的论文比重最多,共38篇,占比22.10%。经过进一步分析,从第一机构的类别看,各大高校体育部的发文最多,录取率也最高,不仅有本土的院校,聚集了全国各地多所体育类名校及各类别名校的体育部门,如北京体育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体育部等,只有少数论文来自研究所和企业等机构。说明该刊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作者队伍,得到了体育领域研究者和从业者的高度关注。
表5 论文第一机构统计(发文量超过2篇)
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刊载的172篇论文中第一机构相关作者主要来自23个省级行政区、直辖市,这充分展现出该刊在全国的影响范围。2020年该刊第一作者所在机构主要地区分布状况如表6所示,机构的地区分布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地缘性。该刊出版单位所在地是广东广州,因此位于广东省内的作者发文最多,共94篇论文,占据该刊2020年总载文量的54.65%。余下近一半的论文作者分布于国内各个省份、直辖市等,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来自北京、河南、江苏等地的作者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的作者,发表论文较多,这些省市的作者全年发表论文人均可达到8篇以上。可以看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本刊在办刊地区广东省内的影响力最大,本土作者也更倾向于本地期刊。但是,这种地缘性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导致论文的同质化比较明显,难有学术上的创新。
表6 第一机构作者地区分布
通过以上对《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度载文情况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信息容量较大,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刊物,已形成一套严格的出版规范准则;该刊作者群科研能力较强,作者之间科研合作意识较强;该刊论文基金资助种类繁多,主要集中于人文社科领域基金论文比为60.47%,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发文作者和机构多集中在广东省内甚至是校内,期刊影响力有待提升,今后可尝试更加开放包容的办刊路径。
作为高校主办的刊物,《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办刊的整体水平相对稳定,秉承一贯严谨的办刊理念及准则,得到了广东省内核心作者群的大力支持,也不断在全国范围内赢得广大读者群的认可,在体育领域内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但该刊近年来在中文类核心期刊中一直排名靠后,竞争力较弱,要开拓更好的发展局面,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增强忧患意识,化解现有的危机尤为重要。
对《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度载文情况的直观分析,就是该刊40年来不断发展中的一段缩影。结合上述研究,本文分析后为该刊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对进一步提升该刊的办刊水平和质量有所助益。
近年来,新媒介技术的发展,给包括期刊在内的传统出版业带来机遇与挑战,传统期刊与新媒介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发展是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作为学术性期刊,是学术传播的重要渠道,跟紧科技发展的浪潮,实现数字化期刊的改革,拓展传播方式,打通传受双方的沟通渠道,在提升该刊在全国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发挥好高校办刊的优势,加强与各大高校相关专业作者、科研机构及涉体企业等的联系力度,利用好高校资源,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来吸收更多优质作者群,重视合作交流,扩大校外作者和广东省外作者的覆盖面,增强其发文的积极性,集众人之所长。
期刊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编辑部团队的专业化尤为重要。不管是争取已取得学术成就的高职称专家作者,还是把握住学术态度认真、尚在成长阶段的潜力作者,都要求编辑要有一双“慧眼”,时刻保持理智清醒,能够与广大的作者、读者群保持专业、畅通的合作,确保期刊具有长期而稳定的优质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