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龙杰 ,马增妍
(1.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2.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体育健身越来越重视,体育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引导。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46 号文件,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倡全民健身,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并将这些列为国家战略。[1]2016 年 10 月 25 日,《“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2]明确指出了我国体育产业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其一,2020 年起人人享有体育健身服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发展为4.35 亿人;其二, 2030 年 5.3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3]《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4]提出,要以改革驱动发展,要以市场主导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要达到 1%,总产值达到3 万亿。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5],明确提出加强体育市场监督、促进体育消费、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等方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6]
总上,体育产业在中国有需求、有动力、有支持,得到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就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中国院校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俗套,且尾大难掉,新型专业逐步上马,但无经验可借鉴,都在盲目借鉴或摸着石头过河,本文从体育产业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来分析, 以人才“量”和“质”的培养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供需矛盾所在,从需求侧角度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途径提出建议,使体育人才逐渐适应体育产业发展要求,更好为社会服务。
习总书记指出: “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7]体育产业供给侧机构重要组成之一就是体育人才,面对体育产业需求侧的井喷式发展,体育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体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构成如下表1,现实的诸多原因导致需求侧要素高速发展,供给侧要素不能很好匹配,造成人才培养出现供给侧结构性问题。[8]
表1 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要素对应表
2015 年国家体育总局将体育产业分为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中介活动、体育用品生产、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场馆建筑活动、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和其他体育活动等十一大类。[9]体育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表现形式种类繁多,随着人民需求的提高,更多的种类又将被提出,比如体育旅游、电子竞技等,现有高校体育专业设置远远跟不上体育产业发展速度,就算为了提高供给侧的输出量,上马新专业,也要师资和实践条件与之配合,尤其是师资,新专业之所以新,是因为以前没出现过,国内这方面的师资人才也不足,所以导致,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过剩,供大于求,新兴体育产业人才供给数量不足,导致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也就是学科专业和产业发展不平衡。
现在的体育类专业的申报国家已经放权,传统专业申报困难,新兴体育专业申报,只要学校满足条件,本、专科都可以很快审批下来,体育专业在综合性和专业性院校中遍地开花,好多不具有实力的院校“东挪西借”一些教师和硬件,也申请下来专业,招来首届学生,问题来了,没有师资,就因人设课,实在没有办法,就现学现卖,在课程设置上,在中国没有标准就去借鉴发达国家的,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就搬一下传统专业的,这样的课程设置不新不旧、不中不洋,这种课程定位老师都讲不清楚,更不要说学生了。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速度上来了,质量就没有保证了,课程设置资源和岗位能力需求不匹配,导致高素质人才缺乏。
传统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工作岗位能力范围相对狭窄,职业能力要求和标准差别较大,课程资源供给与学员岗位能力需求常常不匹配。[10]能适应体育产业的学员岗位能力师资又不匹配,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由于学历、职称、待遇等原因不能或者不愿来上课,师资教学供给与人才知识渴求不相匹配,长此以往造成理论课跟不上体育产业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缺乏,不能胜任相关工作。有些学校虽然采取模块教学,但实践模块往往放在最后一年,学生要实践、要写论文、要找工作,且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尤其是自主实习的学生,天高皇帝远,报喜不报忧,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到社会上找工作,自己掏腰包先到相关培训机构系统学习才能上岗就业,实践条件和学生应用技能需求不匹配。
综上,高校体育专业理论与实践不同步,体育人才与系统性培训供给不足。
首先,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依据,需求侧因素决定供给侧因素,走全面化的人才培养之路,在“量”上做出突破,这就需要各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定位,并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制定出相应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提高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性。[11]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聘请体育产业高管为客座专家、教授, 定期为学生做市场需求方面的报告,参与或者审核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让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社会需要。
其次,设立有共同规格与差异化并存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使学生毕业时最终达到各类体育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并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在人才“量”之外发展“质”方面的高端人才,最终设立有共同规格与各自特色并存的人才培养目标。[12]
总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同存异,体育产业需求侧引导供给侧,使培养的体育人才更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向社会,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率也是考察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新生入学初就应开始就业方面的教育,让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需求和就业形式等等,帮学生解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必要时可以请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邀请社会上相关高管来校作报告会,谈体育产业形式与需求,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建全适应市场需求就业观念。
根据体育产业供给侧服务于需求侧,课程的设置要大胆突破,在“全”和“专”上咨询需求侧,在课程设置上,一些不痛不痒的、可有可无的课程直接拿掉,把学分让给新兴符合体育产业发展的课程,更不能因某教授只能讲授传统课程而保留,教师更应与时俱进补充新知识,传授新思想,否则就是庸师误人。必要时可以参考社会体育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直奔主题,短期内就可以了解形式,上手工作。合理而有效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应该能提升学生的理论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需建立在对社会需求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体育的特点来设置课程,让课程简单时效,从而培养的体育人才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13]建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探讨、制定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纲领性文件,研究课程设置体系组成部分,建议高校实施“A+X”形式的课程体系,“A”指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细化为A1 类学科基础,A2类专业必修课程,A3类专业选修课程。 “X”指各高校根据地区差异开设的其他必修和选修课程。[14]如此这般每个体育专业都形成条文,体育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才能有法可依,重点研究地区差异所设定的“X”课程,这样才能为该专业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证。相关课程教材应该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核心类课程要求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必须使用推荐教材,现行市面上教材泛滥,教师们为了职称需求努力出版教材,东挪西借的没有质量可言,更有甚者为利益要求学生使用自己的教材,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院校领导严把质量关,出文规定非推荐教材不用非精品教材不用,为课程体系建设护航。
体育专业是实践课程相对较重的专业,建议体育专业的实践环节要调整实践内容,敢于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实操创新能力。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监督和考核体系,建立更多、更全面高标准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15]另外,要利用学科优势,不能把实践机会放在最后一年的实习期,让学生在学校内的体育协会、体育赛事参组、实践课的翻转课堂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鼓励专业优秀的学生参加校队训练,去校外更大的舞台展现自己,去做裁判做运动员,学生锤炼了技能开阔了眼界,也能为学校争取荣誉,学校应建立竞技体育方面的激励制度。
最后,推进“校企合作”,优化供给侧内部结构,提升教育产品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聘请体育产业的员工加入实践教学团队,实施线上“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去企业参加实践,使理论更好指导实践。还有,要建立健全体育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门类尽可能涵盖体育产业各个方向,让学生在实习中尽展所长,更好为社会服务。
建立健全“教”和“学”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在“教”方面,健全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进修学习制度、科研质量评价方案、社会贡献考察和绩效考核制度等等,这些都和职称评定挂钩,让老师们学的有劲、教的认真;在学生方面,建立健全学分制度、学习能力考核方法、社会贡献评定方法、社会职业资质认定方法等等,增添参加社会实践学分,增加专业内外证书的学分,奖励竞技获奖学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从而增加就业的信心,为体育产业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人才。
从体育产业需求侧来看,供给侧中的重要环节体育人才的供给远远不满足、不达标,主要是体育人才培育中供给侧和需求侧存在学科专业和产业发展、课程资源和岗位能力、师资教学和人才知识、实践条件和应用技能等不平衡,近几年,各高校上马了一些新专业,在课程体系、人才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但成效并不乐观,国家政策支持有了,体育产业发展态势起来了,应用型体育人才该如何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