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霞,吴宾雁
作者单位:350001 福州市晋安区医院妇产科
剖宫产术是切开子宫娩出胎儿的生产方式,该种术式主要被用于发生胎儿窘迫、骨盆狭小、妊娠期高血压、胎盘前置等原因造成胎儿不能正常娩出的产妇[1]。部分重度子痫产妇同样可采取剖宫产及时终止妊娠,剖宫产是临床应对异常妊娠,挽救母婴生命的有效手段[2]。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医源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的适应证不断增加,接受剖宫产的人数呈现升高的趋势[3]。一项大样本调查显示,我国约50%的产妇将剖宫产作为分娩的方式,部分地区甚至高达70%[4]。剖宫产是Ⅱ类创伤性手术,术后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虽临床采取各种预防措施用于剖宫产术后感染的防治,然而术后切口部位感染、子宫内膜炎、尿路感染等仍时有发生,数据显示3%~20%产妇可继发术后感染,严重者可发展为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5]。已有多项证据证实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部分指南推荐剖宫产术前可应用抗菌药物,然而目前临床关于抗菌药物的应用合理性上存在争议[6]。本研究比较不同时间应用头孢唑林钠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福州市晋安区医院收治的接受剖宫产的产妇440 例,按照入组单双号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0 例。观察组年龄22~38(27.26 ±2.10) 岁;平均孕周(38.71 ±3.75) 周;其中经产妇87 例,初产妇133 例。对照组年龄21~38(27.05 ±2.04) 岁;平均孕周(38.52 ±3.71) 周;其中经产妇82 例,初产妇138 例。2 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开展,患者及家属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 在本院建立档案,并规律产检者;(2) 孕周>37 周;(3) 术前未合并感染症状;(4) 入组前1 周内未应用抗菌药物者;(5) 存在剖宫产指征。排除标准:(1) 合并胎盘前置、胎膜早破等;(2) 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者;(3) 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者;(4) 存在出血倾向者;(5) 患有泌尿系统、呼吸道疾病;(6) 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性疾病;(7) 认知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在术后予注射用头孢唑林钠(苏州第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1621) 预防感染,剂量2 g 混合生理盐水250 ml 静脉滴注,每天1 次,连续治疗3 d。观察组则在术前30 min 予注射用头孢唑林钠预防感染,剂量2 g 混合生理盐水250 ml 静脉滴注,并于术后继续静脉滴注3 d。
1.4 观察指标 (1) 比较2 组产妇术后感染(包括尿路、宫腔、产褥、切口等) 发生率。(2) 产妇围手术期指标(剖宫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时间) 及住院时间差异。(3) 炎性指标检测:采集产妇术前及术后1 d 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采用Roche Cobas 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降钙素原(PCT) ;以酶联免疫法检测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水平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术后感染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0.45%,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32) 。见表1。
表1 2 组产妇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 [例(%) ]
2.2 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 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体温恢复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2。
表2 2 组产妇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
表2 2 组产妇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
2.3 炎性指标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PCT、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 d,2 组PCT、CRP、IL-6、TNF-α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各项指标升高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见表3。
表3 2 组产妇手术前后炎性指标比较 ()
表3 2 组产妇手术前后炎性指标比较 ()
术后感染是剖宫产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原因主要为下述三点原因:(1) 手术切开子宫的同时,同时将宫颈及阴道与外部相连;(2) 剖宫产手术可对血管内皮、淋巴管等造成损伤,为感染的发生创造条件;(3) 孕期、产褥期,产妇生殖道中定植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增加感染的风险[7-8]。有证据指出,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发生与炎性因子水平密切相关,炎性因子含量增加提示存在感染的风险[9]。IL-6 是机体分泌的促炎因子,可介导炎性因子的活化及释放,并具有趋化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加重机体的炎性反应[10]。CRP 是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时相反应蛋白,已被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随感染病情的加重,CRP 水平呈升高的趋势。PCT 与全身炎性反应的活跃程度紧密相关。国内学者指出,术前30 min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剖宫产产妇术后炎性因子水平较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且术前2 h 预防性给予抗菌药物,同样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感染的效果[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术后感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 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体温恢复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1 d,2 组PCT、CRP、IL-6、TNF-α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各项指标升高幅度均小于对照组。提示术前30 min 应用头孢唑林钠的预防效果较好。究其原因可能为剖宫产手术的手术期间及术后早期为病原菌入侵的重要时机,术前用药,抗菌药物在剖宫产围手术期血药浓度可能已大幅降低;而在术后给予抗菌药物,产妇由于手术创伤的刺激导致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抗菌药物可能难以发挥最大的预防效果。朱振萍等[12]的大样本研究,以高龄产妇为对象,探究抗菌药物的应用时机对术后感染的影响,结果发现术前预防性用药组感染率、住院时间及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术后用药组。笔者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术前30 min 应用头孢唑林钠对抑制剖宫产手术期间的感染源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可有效发挥头孢唑林钠的抗菌作用,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从而利于产妇术后恢复正常体温,缩短住院时间;并且术前30 min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保证产妇在麻醉、打开宫腔期间,抗菌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较高,发挥较强的抑菌、杀菌作用。
综上所述,术前30 min 应用头孢唑林钠预防术后感染效果显著,可抑制产妇术后炎性因子水平,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