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晓杰
随着新时代高校教育质量意识的提升,学籍管理质量将直接影响高校教学教育水平,而基于学生本位主体理念的学籍管理工作将更好地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目标,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籍管理诊改体系,对于提升高校学籍管理质量意义深远。
1.人本主义内涵。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是一种思想和理念的结合,它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内涵的不断发展既促进心理资源时代的发展,也推动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它强调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架构、构建协调的校园关系、提高学生的主体思维以及为学生服务作为最终目标产生深刻影响。
2.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观。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观是根据学生意愿作为分析对象,将学生作为管理主体,教育过程融入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管理思想。我国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的诸多弊端与不足日益凸显,譬如学校学生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人员配置不够科学合理、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充分等,难以满足新时代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相较而言,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培育人为核心教育目标,最终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它重视个体成长的潜在需求与实际定律,重视个体的天性与自主性,重视个体的完整性与真切性,进而达到个体长远发展的全面需求,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发展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观,即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表达其意见,实现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提升学生的教育水平,最终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3.学生本位主体理念。学生本位主体理念则是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观与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有效融合,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更强调实践的可行性与充分性。学生本位主体理念从管理思想、个体与管理及学生服务与管理三个辩证关系维度说明它是人本思想与管理思想的辩证统一,是个体全面发展与全体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学生服务与服务学生的辩证统一。学生本位主体理念创新了学生管理模式,在保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管理质量。学生本位主体理念推动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基础。学生本位主体理念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管理思维,积极引导教师从学生角度思考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管理人员协调处理好人本主义与管理方式的关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质量是新常态下时代发展永恒的主旋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质量强国战略。同时我国高校已越来越重视内部质量体制的改革,学籍管理又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籍管理质量将直接影响高校教学教育管理水平。
1.学生本位主体理念是学籍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生是学籍管理工作的参与者与推动者,唯有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管理工作,才能不断积累创新经验,研究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方式、体制与机制,提升学籍管理成效,最终实现教学教育水平的提升。高校学籍管理的推动发展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创造和谐校园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2.学生本位主体理念推动学籍管理制度不断变革。以学生本位主体为导向的学籍管理模式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学籍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则会更好服务于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为本的学籍管理制度,将配套完善个性化培养和竞争性机制,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激发学生更多的创造力。学籍管理制度是强制性与人性化的结合,是约束性与弹性的相辅相成,偏重于强制性易脱离人文关怀,偏重于个性化将违反相关制度规定。因此学籍管理自身在“法”的约束下,也在不断探寻构建一套具备弹性鞭策功能的学籍运转体系,如主辅修体系、双学位体系、灵活性学分体系、学生自主学习体系等。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籍管理诊改体系对于提升高校学籍管理质量意义深远。学籍管理诊改体系是高校内部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要求,基于学生本位主体理念下的系统论的观点、方法,依靠一定的组织或机构,把学籍质量管理活动组织起来的权责明晰且能相互协调促进,任务明确的管理体系。
1.科学确立学籍质量理念。学籍管理工作始终以学生为核心,开展如何为了学生、培养怎样的学生与怎么培养学生的学籍管理行为,因此学籍管理质量也应将学生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学生本位主体理念下的学籍管理工作,从学生角度看待学籍问题,以学生需求解决学籍问题,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2.构建合理的学籍质量标准。学籍质量标准要紧扣“学生质量”来制定,使其充分发挥学籍管理的功能性,促进学生质量的提升。高校应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有关学籍管理规定,依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学籍质量标准,构建合理的学籍管理质量标准,如学生信息标准、学籍系统配备标准、学籍异动考核标准、学籍警示标准、弹性学分制标准、专业选择与调剂标准、学生申诉救济标准等,为学校开展教学质量的诊断工作提供依据。
3.创建学籍管理诊改工作机制。学籍决策指挥、学籍质量生成、学籍资源建设、学籍支持服务与学籍监督控制五个环节依托网络化覆盖联动,实现全要素、网络化、制度化、常态化和信息化。由学校学籍主管部门依据学籍目标链与标准链下发执行指令,学籍执行人员参照指令完成质量信息生成,信息数据部门搭建学籍资源联通共享平台,各行政职能部门与教学部门使用、完善、反馈学籍信息数据,最终由学籍执行人员对已生成的质量数据汇总、分析,形成质量报告并作出预警提示。
1.学籍管理诊改工作机制要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良性学籍生态环境。人人既是学籍质量的参与者、学籍质量的监督者,也是学籍质量的获得者。五大部门涵盖学籍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人员、行政人员、专任教师、教辅人员与学生,这些参与主体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支撑,共同促进学籍质量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
2.学籍管理诊改工作机制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以学籍系统为基础平台,其他业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融通:学工系统、教务系统、办公OA系统、学生一卡通系统。比如,学生到某个时间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完成相应的学分,可以在 PC 端或移动端收到教务系统通过预警系统推送的预警信息,然后开展自我学业进度的诊断与改进;又如学生在某个时点提出复学申请或毕业申请,教务系统平台通过学工系统将原先设定好的学籍异动事项信息发送至学生PC端或移动端,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学籍程序办理。
学籍管理诊改体系应视各高校具体情况而建。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诊改体系可纳入已有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学生层面并行,而普通高校则要依据现有学校机构设置、教育教学和信息化水平等情况,合理整合资源配置,构建适应本校的学籍管理诊改体系。综上所述,学籍管理诊改体系最终形成一套推动学籍质量提升的常态纠错偏差的可持续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