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婧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提升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何进一步发掘创新资源,充分激发人才效能,跨步解决发展瓶颈期,是当今社会大发展大进步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更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公共财政体制已经把人才投资作为最有效的投资之一。随着投入总量的增加,如何提高人才培养项目的实际绩效,避免人才培养项目资金运行中的闲置和浪费,是今后应当予以关注的重点。本文以L市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为例,在公共财政背景下,剖析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早在2000年开始,L市就开始出台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举措,但当时的政策还仅限于住房和租金补贴等物质类奖补措施,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与聚集的机制体制。在《L市产业人才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9)》出台之后,又相继出台《L市推进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展翅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L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关于贯彻落实稳定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多项制度,重点开展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创新机制、人才服务升级等项目。据2020年决算快报数统计,2020年L市全市共安排资金15283万元,用于支持L市教育建设。创新性企业人才库的政策奖补是近年来L市人才奖补的重点,仅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就达到1500万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技奖补政策,支持国家及省级星创天地、双创示范基地等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突出创新激励实效,不断强化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资金奖补的同时,更注重对人才的人文关怀,每位市领导直接牵头与1名-2名专项人才专家联络,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问题。2020年L市各级各部门共联系重点领域人才320余人次,走访1830余次,帮助L市各类专家和人才解决招生、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共计210多个问题。全年共组织100多名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代表开展联谊或访谈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关爱人才的浓厚氛围。
1.人才引进与培养专项资金投入渠道较为单一。L市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专项资金的主要支出方向大多集中在企业的高层次、高技能或技术人才方面,用于资助研发项目、研究培训、各类人才生活补贴等。对于创新发展企业管理人才的引进支持,以及企事业单位中具有较高职称级别的人才并不在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的范畴当中。另外,人才项目资金的投资目标较为缺乏对相应人才使用单位或人才服务中介结构的培训指导投资,对于人才使用单位和人才市场整体的主动性激发不够充分。
2.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第一,人才培养项目各主管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完善,造成信息错位而导致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推进程度较慢。第二,人才培养专项部门仅根据财政部门要求,公开各类项目资金整体收支情况,没有就单个人才培养项目展开详细预算,公众在查阅相关预算公开信息时并不能真正理解并提取个人所需信息。第三,人才项目库并不是对外公开,公众不知道哪些人才项目属于国家、省级或市级确定的入库项目,缩窄了人才项目库充实渠道和路径。
3.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的绩效评价薄弱。L市在2018年率先作为全省乃至全国首批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试点城市,当前正逐步把预算绩效管理贯彻到全部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中。预算绩效评价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阶段,但对于评价类指标的评价和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导致评价结果参差不齐。政府各部门对于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和监督薄弱,导致部分人才引进与培养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较低,严重影响了资金的效能发挥。
4.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福利政策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在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中,L市在政策落实、环境建设和服务保障措施等政策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阻碍,人才引进补贴力度相较于L市周边的一线或二线城市力度偏小,人才政策宣传力度也需加强,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
1.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一是构建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方案。国家和当地政府要为基础人才的培养和前沿人才的引进打造坚实的财政支撑。二是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指导作用。借鉴全国各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逐步改变国有资本的投资机制,尝试引入国有风险投资公司或建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对高端人才培养与创业的投入,并逐步扩大投资规模,促进人才培养与人才创造的持续推进。三是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更大限度地撬动社会资本向人才培养项目的资金投入规模,积极探索“政府+企业+人才”的定向人才培养方案。四是建立专项资金分配体系的动态调节机制。依据信息系统人才短缺的关键领域对需求的预测分析结果,适应建立财政预算需求分析机制,进一步整合人才项目各类分散财政资金,整体扩大人才项目资金规模,提高人才资金的综合利用率。
2.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对接、整合现有人才投资的各类政策和资金规模情况,推动建立人才资源互联共享信息化平台。关于人才政策、人才项目资金管理要通过一个统一的渠道来实现统一的管理、审查,实施统一的信息储存个人人才享受模式。注重比较财政投资用于支持人才发展基金、创新项目建设周期和项目转型有效性,防止人才项目资金支出的重复性投入,提高人才投资的精准管理程度,重点加强各项人才的投资保护和培养指导作用。
3.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的绩效监督。一是提高各项人才投入项目的财务公开透明程度,发挥政府与社会的双重监督作用。二是逐步健全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于财政拨款资金、各渠道筹措资本等各融资渠道的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绩效管理,对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减少无效支出,确保资金满足人才培养所需。三是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对于教育经费各环节的评价结果,纳入下一年度相关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环节中,确保行得通、推得动的人才引进与培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4.提升和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福利政策。一是针对不同层次的高端人才,采取不同层次的奖补策略。例如:对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可在国家收入分配政策范围内参照引进人才回国前的收入水平,协商确定合理薪酬;对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储备人才,实行同岗同酬,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比照同类岗位标准缴纳;对于引进优秀青年储备人才,由市财政将其工资、津贴、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纳入年度预算,按核定标准拨付等。二是出台实施侧重于解决高端人才编制政策。例如:对于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事业单位如有编制空缺,可以开通“绿色通道”,直接聘用;允许按照“先进后出”的原则,先实行劳务派遣,再在自然减员中优先解决其编制;对于特别优秀人才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直接调任科级以上领导职务等。三是加大安家补助政策的落实落地。例如:对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提供一套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住房供其免费居住或给予适当的安家补贴;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由市财政和用人单位给予一次性安家补助;引进优秀青年储备人才,住房方面确有困难的,由市财政按适当标准予以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