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 鹏 张淑芬
近年来,基于“红色文化”背景的红色旅游“热”逐步兴起。“红色旅游”作为感受红色文化、追溯红色历史的专项旅游活动,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和关注。为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红色旅游演艺应运而生。它是红色旅游的一种高级形态,相比于一般的景点观光,红色旅游演艺更加注重沉浸性、体验性,更具有震撼力和传播力,更注重怎么才能把红色资源讲得与众不同,把历史讲“活”,让人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接受洗礼。新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与旅游演艺进行智慧化结合,打造红色旅游演艺特色品牌,是讲好红色故事,不断提高红色文化的时代性、影响力和感染力,突破区域旅游发展掣肘,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
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和红色旅游演艺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互为依存,尤其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首先,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演艺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红色文化作为根基和土壤,红色旅游就无法生根发芽。而红色旅游演艺又是从红色旅游中衍生出来,没有红色旅游,就没有红色旅游演艺。
其次,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必不可少的关键手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多次提及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而传承好红色文化、红色基因,就需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且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进而高效且有针对性地发展红色旅游,让红色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让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更加顺利,从而确保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
再次,红色旅游演艺是彰显红色旅游价值、激活红色文化传承密码的重要表现形式。发展红色旅游,就必须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如何有效地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目前来看,充满创意和时代感染力的红色旅游演艺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因此,红色文化需要通过红色旅游来传承,红色旅游的价值也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其中,通过传播技术和手段的更新而衍生出的红色旅游演艺,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展现形式,是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活文化”,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强化红色文化传播时代力、感染力的有效途径。
1.推进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推进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是发挥红色旅游在乡村振兴中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红色旅游演艺不仅让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的融合价值得到有效提升,扩展了红色旅游空间,延长了红色旅游时间,还增强了游客旅游体验值,提升了市场影响力、吸引力。红色文化和旅游演艺的融合搞活了夜经济,达到了“白天观景、夜晚看戏”的理想化效果,推动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建设,拉动周边经济协同增长。
2.创新中增强红色文化时代性、感染力
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红色文化要传承、弘扬,需要与时俱进,用契合时代特征的方式提升文化感染力。这就需要红色文化的发展创新,如利用有效载体,通过创新技术和手段,把红色文化打造成能说、能演、能看、能摸、能学的有形载体和时代符号。红色旅游演艺正是其中重要的创新形式之一,作为文旅融合的最佳载体,旅游演艺赋能红色文化,让历史鲜活再现,也让红色文化更具有感染力。它通过挖掘真实的红色历史故事,建构颇具真实感的视听体验,实现红色文化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升红色文化时代性和感染力,为红色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提升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认同度,增强历史使命感
传承并弘扬红色文化,旨在不断提升民众的凝聚力,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红色旅游演艺凭借其极强的艺术展现力,让红色文化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入游客、观众心中,在切实认识和感悟中,唤醒灵魂深处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和初心使命,让流淌在血液里、凝结在记忆中的红色情感渐次升华。
早在1982 年,从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团在西安推出《仿唐乐舞》开始,旅游演艺在中国逐渐兴起。作为旅游演艺大盘中的一份子,红色旅游演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2006 年,湖北洪湖景区推出实景演出《洪湖赤卫队》开启了我国红色旅游演艺的序幕,陕西、新疆、甘肃、浙江等地也相继推出《12·12》《延安保育院》《延安十三年》《红色主题家风馆》《到达延安第一课》《燃情岁月》《红色热土》等一系列红色体验演艺产品。在快速发展、渐成气候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红色旅游演艺也呈现出内容与形式融合不够深入,整体发展不平衡,亮点项目、品牌化项目少等问题。
1.内容与形式融合不够深入
毕剑、李忠在《新时代背景下延安红色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研究》一文中,以2006 年为开端,将中国红色旅游演艺发展划归为三个阶段。在十几年的发展时间里,尤其是在初始发展阶段,部分红色旅游区域因缺乏相关经验,没有意识到红色旅游演艺在创作中要“讲好红色故事” 这一特殊要求,为了演艺而演艺,创作时对红色文化的内涵精神理解得不够透彻,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导致红色文化与旅游演艺的融合不够紧密,整体呈现效果不够理想,对观众的吸引力、感染力没有达到足够的黏性,没有做到演艺内容、内涵精神、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统一,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有的甚至停演。
2.整体发展不平衡
从红色旅游演艺的发展进程来看,虽然目前全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总体发展形势还不够均衡。一方面,产品影响力不够均衡,同样是红色旅游演艺项目,受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创作水平、技术水平、成本投入等的影响,其产品的影响力、感染力、观众接受度、综合效益等也不平衡。比如,延安、韶山、井冈山等著名的红色旅游地,因具有丰富而知名的红色文化资源,且重视红色旅游演艺的开发和运营,成功打造出了海内外知名的大型红色演艺品牌,如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而一些影响力和知名度相对较小的红色旅游景点,其演艺产品影响力也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地域分布不够均衡,有的省市因遍布红色资源,红色旅游发展较早,红色旅游演艺的开发与起步就相对早些,演艺项目多,影响力大,如湖南、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城市因观念较为传统、魄力不够等限制,红色旅游演艺发展相对缓慢,如河南、山东等地拥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在如何发展好红色旅游、打造特色红色旅游演艺项目上仍处于“破题”阶段。
3.亮点项目、品牌化项目少
纵观中国红色旅游演艺发展之路,虽然红色旅游演艺项目越来越多,但真正做到品牌化运作、规模化发展、亮点突出、大众耳熟能详的红色旅游演艺项目仍屈指可数。大部分仍存在规模小、受众少等问题,像《井冈山》《延安保育院》这样的经典演艺项目还是相对少一些。
前文提到,山东的旅游演艺起步较晚,但在努力破题。2021 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旅游演艺品牌。2021 年4 月,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演艺分会成立,旨在凝聚行业优质资源,规范旅游演艺市场有序运营,创建旅游演艺行业评价体系,促进旅游演艺行业良性发展。印象济南泉世界落地“开心麻花驻演剧场”“江湖艺社旗舰店”两个演艺合作项目,迈出了济南市“旅游演艺”与“开放式文商旅街区”结合第一步。山东演艺集团联合15 市31 个县(市、区)31 家剧场组建山东剧场院线,推动旅游演艺巡演。红色旅游演艺方面,原创红色剧目《微山湖》《沂蒙四季》已登上舞台,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山东省红色旅游演艺虽起步较晚,但凭借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力的政策支持、文化创新意识的觉醒等因素,发展潜力巨大。沉浸式舞台剧《微山湖》是山东演艺集团、山东省话剧院联合微山县人民政府以建党百年为重要契机,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旅游演艺展示手法,打造推出的红色旅游演艺项目。项目实现多个首创,对于破题山东省红色旅游演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用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舞台剧《微山湖》深耕本土红色文化沃土,将微山湖上曾经发生的红色故事——湖上秘密交通线予以深入挖掘、构思和转化,以当代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整合开发,让百姓身边的红色资源“活”起来。
旅游演艺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成本、空间、技术、舞台和专业人才等的要求比较高,红色资源大多分散在各地市区,县区级政府难以承担高水平红色旅游演艺项目的成本,在此形势下,省、市多家专业演艺团体和相关单位强强联合,集聚优质资源、深化机制改革、倡导术业专攻,是有效控制成本、提升演艺质量的重要途径。《微山湖》就是摆脱单一运营模式的成功案例,由山东演艺集团、山东省话剧院联合微山县人民政府联合打造,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平台共建。
红色旅游演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观众,因此,要在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演艺内容、内涵精神和价值方面,积极创新与探索,达到共鸣、共振的效果。不仅要创新舞台展现形式,还应深入发掘本土特色,将红色文化与地域特色结合,打造“景区+演艺”,让游客在景区和演艺中产生互动感、融入感、代入感;同时,剧本创作、语言描述、人物定位上“以小见大”,提升观众接受度。《微山湖》即是如此,不仅有对于芦苇、荷花等自然风光的描述,有对打野鸭、湖麦等湖上生活的展现,还首次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微山湖传统戏曲“端鼓腔”引入其中,为微山常态化演出的落地奠定了基础。
《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推进旅游演艺的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旅游演艺发展30 年来,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观众对演艺成效的期待度也在逐步提升。因此,旅游演艺节目应由“你演我看”的观赏式向场景、演员与观众互动的沉浸式转变。《微山湖》创新性采用沉浸式演艺手法,不仅体现在戏剧本体,也体现在舞台手段,剧情和表演、音乐、舞台美术、道具等都实现了新的突破。除了运用生动的演绎和创新的舞台调度,更是运用了电影艺术的手段,不管是服道化还是舞台灯光,都力求创新,通过生动的演绎让观众感受到红色年代的真挚情感。
演艺项目团队应在群众服务上做好文章。如做好配套基础设施服务,改变传统的“坐等观众”的演出模式,打通全媒体宣发阵营,逐步完善项目产业链,推出优惠政策,吸引游客参与,满足游客需求。还是以《微山湖》为例,该项目在传播方式上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打通了项目生产链条的上下游环节,促进项目落地生根。以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为抓手,依托山东剧场院线平台,积极探索“旺季旅游演艺在微山县驻场演出+淡季院线巡演”的常态化演出模式。
舞台剧《微山湖》的成功,给山东红色旅游演艺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也给山东红色旅游演艺事业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何让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演艺更为精妙地融合、发展,让主旋律作品“好看”又“叫座”?在新时代背景下,山东红色旅游演艺要努力破题,注重融合创新、强化精品意识,努力走出一条健康、有序、独具特色又高质量发展的红色旅游演艺之路。
弘扬红色文化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新时代,只有大力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如前文所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演艺事业可以推动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传承。同时,红色旅游乃至红色旅游演艺的发展必须与新时代的宏观战略相对接,从国家高度、思想高度获取政策支持和时代营养。
山东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共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4 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1 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3 个,党史教育基地208 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00 余处,馆藏革命文物5.7 万余件。要发展山东省红色旅游演艺事业,就要从山东省众多典型人物、红色遗址、红色精神、红色事迹、红色文物中寻找灵感。首先,要发展好红色旅游演艺,应注重对本土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梳理、归纳与统一,探寻红色故事的特殊性、典型性,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共性与差异性的有机结合,凝练提取其中的红色文化精髓;其次,红色旅游演艺的发展要契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旅游演艺发展必须以新时代的历史期许为核心标准,从而建立起与新时代的对应关系。
作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红色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与鼓励。从政策层面给予利好倾斜,利用好政策优势,寻找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对于发展红色旅游演艺具有重要意义。
若想达到山东省红色旅游演艺事业整体性发展,需要在顶层设计上进行全局性规划和政策性统筹,对山东省红色旅游资源以及对应的资源位置优势等进行深入挖掘和全面掌握,利用大好的政策优势和政治环境优势,有选择性地进行红色旅游演艺的空间布局和层次规划,对于促进山东省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提升红色文化新活力、破题红色旅游演艺新模式等,具有积极引领作用。
红色旅游演艺是红色文化与旅游演艺的有机融合,因此,红色旅游演艺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了解红色文化又具备旅游演艺专业素养的新型人才,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一方面,资源共享,借“他山之石”,攻演艺之“玉”。通过与各演艺团体,红色文化剧作家,高校音乐专业、舞蹈专业师生等联合制作,集聚优质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在产教融合教育新趋势下,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迎合时代需求的新型实用人才。比如,可以通过职业教育、高校校企合作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新型旅游演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对于景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说,提升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注重职业道德、礼仪修养方面的培训。红色旅游演艺项目能否持续运营下去,不仅在于其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品质,更在于周边服务的附加值,使游客拥有宾至如归、如沐春风的观演体验,景区或演艺项目才会形成良好的口碑,实现行业的良性更迭。
红色旅游演艺项目投入成本多,对剧本、技术、舞台、演员等的要求极高,因此,山东省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景区或地域都适合发展红色旅游演艺,不同景区、地域发展红色旅游演艺的规模和成本投入上也应有所偏差。比如,重点红色景区在打造红色旅游演艺项目时拥有先天优势,红色文化内涵深入人心、知名度高、客流量大、景区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此时再深挖红色内涵,引入红色旅游演艺项目,就可实现项目与景点的双赢,景区的商业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思想教育价值等都能得到极大提升,而红色旅游演艺项目也能借势打响知名度。
红色旅游演艺项目有其独特性,承担着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的历史责任;但红色旅游项目也有其市场性,即产生商业价值,获取利润回报,借此提升红色旅游影响力,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实现精准化助力。因此,红色旅游演艺项目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监督。但红色旅游演艺项目投入成本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单凭当地政府很难打造出高品质创意产品。通过推进政府、社会、企业有机结合,可打破这一局面,呈现出更完美的演出效果。
通过红色旅游演艺讲好红色故事,需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合二为一。形式指的是旅游演艺这一外在表现形式,内容指的是讲述的红色文化故事。只求技术效果,没有好的故事情节,或者只有好的故事,呈现效果却不佳,都不能真正吸引观众,无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在形式上应做到与时俱进,契合观众的审美需求,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赋能叙事手段,使科技元素的使用、场景的转换等与内容呈现的节奏同频,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就内容而言,应紧扣红色主题,强化故事的原创性,同时故事架构、内容、情节、角色的设计应具有地域特色,符合逻辑、有突破点,直抵人心。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旅游演艺”的潜能,开发高质量红色旅游演艺项目,是山东文旅人发展红色旅游、讲好红色故事的使命所在,也是提升文旅产业整体生产力、生命力的重要一环。以创新性演艺项目《微山湖》为代表进行红色旅游演艺路径研究,在对红色资源的本土化挖掘、取材、开发、融合上进行一定的规律性总结,利于打通区域性红色旅游演艺项目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路径,深化红色旅游演艺品牌化、规模化、项目化建设,从而推动红色旅游演艺在山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