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中国影戏保护传承的实践探索
——以济南皮影戏为例

2021-02-28 16:12蔡晓阳
人文天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皮影戏皮影济南市

■ 蔡晓阳

中国影戏历史悠久、成就斐然,而且流布广泛,遍及全国各地。正是不同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使得影戏被赋予不同的时空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代表性艺术符号之一。济南皮影戏作为中国影戏的重要分支,是历经百年传承发展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济南剧种之一,在影人雕刻、展演舞台、唱腔念白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浓缩着济南历史人物、舞台艺术、绘画及民艺等地域文化,展现着济南人文特质与审美意识的百年变迁。对济南皮影戏的保护传承,本质上属于对济南民间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是一种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意义生产过程中的转化与生成,不仅有利于济南皮影戏这一剧种的健康持续发展,还有利于对济南地域文化、济南民间“精神图腾”的守护,更有利于济南“站在前人臂膀上前进”,建构现代化的身份认同和地域认同,助力当代文化生态的良性建设。

一、济南皮影戏的历史流变

济南皮影戏是历经百年传承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济南剧种之一。在影人雕刻上,影人线条粗犷,造型写意夸张,花纹接近民间剪纸,纹式多种多样;在腔调上,初为“摩调”,属于吟诵性演唱,表现形式单一,唱速舒缓,节奏平均,唱腔旋律缺少变化,其后吸收山东琴书、西河大鼓唱腔中的四平调、垛子板以及京剧中的“四喜头”鼓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舞台语言上,采用济南方言的念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演时常常加入插科打诨式的语句,诙谐幽默、淳朴夸张之感扑面而来。

同大多数民间艺术的溯源相仿,济南皮影戏的源头无法准确考证。据山东地方戏丛书《皮影戏·木偶戏》介绍,其源起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主张源于倡义导行的寺庙演出,清代蒲松龄在《日用俗字》中有“撮猴挑影唱淫戏,傀儡场挤热腾熏”的描述,印证着清初济南府及附近区域的寺庙中皮影戏流行的盛况;二是认为源于滦州皮影。古时滦州包括河北省滦县及附近乐亭、唐山等地,滦州皮影盛于清代,辐射华北各地。至清后期,皮影戏的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形式,具有丰富人们娱乐生活、伦理教化、启蒙智慧、满足审美需求等诸多社会功能。民国初期,济南以曲山艺海的美誉而知名于世,又正处津浦铁路的南北之间,于是成为北方艺人南下发展的首选城市。各路戏曲和曲艺艺人聚集于济南,济南周边地区的戏曲班子和艺人也纷纷来“撂地”卖艺。1917 年前后,邹县皮影艺人李克螯带领家人和徒弟来到济南,以演出皮影戏谋生,先后在洛口、东安市场、趵突泉、北岗子等地演出,揭开了济南皮影戏传承发展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至20 世纪六十年代期间,济南皮影戏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皮影戏的时代性改进。这一方面体现在融入时代主题的新剧创作,新剧《柳树井》《劝夫参军》《白毛女》,以及童话剧《东海小哨兵》《穿靴子的猫》等,均是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剧本;另一方面体现在“净口”的改进,受1951 年戏曲改革工作的影响,济南皮影艺人们进行了“净口”的皮影戏改进,褪去了皮影戏中的迷信、恐怖等封建因素,净化了皮影戏的舞台艺术。二是专业性组织的成立。1955 年初,由济南市文化局指导的向群皮影社成立,其属于集体所有性质的合作组织,李福增、李福祥、李兴堂、周茂珠、李兴时等皮影戏名角为该社成员,主要在人民商场、新市场、西市场等地演出。1958 年,向群皮影社合入济南市曲艺团。1959 年,济南市木偶皮影剧团成立,剧团内设皮影队,皮影演员有李兴堂、李兴时、周茂珠、李清亮等。三是艺术交流日益增加。1955 年11 月,应南京市文化局邀请,向群皮影社的张子明、王连华、王长生等人赴南京夫子庙游乐场演出。1957 年11 月28 日至12 月3 日,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来山东剧院演出,与济南皮影戏演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这一时期,济南皮影戏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从李兴堂雕刻的托塔李天王、老员外、铁扇公主三件皮影影人被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事,可见济南皮影戏的鼎盛。

历经“文革”的短暂沉寂,济南皮影戏于1978 年重获新生,皮影戏艺人们又重新回归舞台。至20 世纪末,新编剧种的增多、表演场地的扩大以及济南市皮影戏研究会的成立等,无不证明济南皮影戏再一次迈入快车道。

纵观济南皮影戏发展的历史流变,历经了从社会底层至社会上层、从业余化到专业化、从粗糙到精细等层面的演变,其中不乏皮影戏艺人对皮影戏孜孜不倦地革新与创作,亦有来自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支持,更有无法违逆的历史趋势的助推。这些暗藏着发展规律的潜流无一不为新时代济南皮影戏保护传承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新时代下济南皮影戏的保护传承

新时代下济南皮影戏的保护传承离不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语境。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肇始于本世纪初,近年来,尤其是2011 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步入高潮。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仅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设置专项保护资金,培养壮大了人才队伍,还积极探索多种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济南皮影戏获得了全社会高度关注,保护传承机制不断健全。例如,确立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保护单位,近五年间,官方投入40 余万保护经费,有一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济南皮影戏先后入选济南市、山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 年,济南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有机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皮影戏剧目整理与创新

皮影戏剧目是皮影戏的灵魂。关于皮影戏剧目,济南皮影戏保护传承秉持现代与传统并重的理念,除了注重创新剧目这一传统做法外,还比以往更注重对传统剧目的挖掘和整理。

1.创新剧目

包括皮影戏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性,这一本质属性要求非遗的传承发展必须契合时代主题。因此,济南皮影戏十分注重剧目的创新。传承人李兴时、李娟将时代主题与皮影戏这一传统剧种进行融合,创作出一系列新剧目。例如,《狮驼岭》《大战蝎子精》《大战五毒精》等是延续传统剧目《西游记》风格的创新剧目,《趵突泉传说》《马跑泉》《兔子王系列》等是突显济南地域传统文化的系列剧目,《舌尖上的安全》《新狐假虎威》《金斧头的故事》等是针砭时弊的人文教化类剧目,《幽默拳击》《鹤与龟》《喜羊羊与灰太狼——我要上春晚》等是幽默、滑稽风格的轻松喜剧,《武松打虎》《武松斗杀西门庆》等是地区主题性剧目。其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作的皮影节目《隔空拥抱》《亿心战“疫”》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取得良好反响;扶贫主题作品《老树新井》荣获“历下区百姓宣讲比赛视频类一等奖”。老剧新编、唱新说新,进一步丰富了皮影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更切近群众生活,符合新时代群众的审美需求,为项目的传承发展培养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2.挖掘、整理传统剧目

济南皮影戏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历经五代传承,期间不乏许多珍贵且已遗失的文献资料。为此,济南皮影戏传承人,特别是皮影戏世家纷纷投入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中。2006 年以来,传承人李兴时回顾了部分历史故事、节目剧本、人物造型、唱腔唱段等内容,整理出《西游记》系列传统剧目,并录制了影像资料。2017 年11 月,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召开了济南皮影戏创作专家研讨会,对传承人李兴时、李娟恢复的4 个经典剧目进行了评审和论证。2018 年,传承人李卫、李凯两人拍摄《毒敌山》《智激美猴王》《猪八戒背媳妇》《猪八戒探山》等经典传统剧目的资料片,每段剧目时长30 分钟左右。

(二)传习活动的开展

新时代下的济南皮影戏普及力度之大远非20 世纪所能比,其中主要表现在传习活动在济南全市范围内普遍开展。十余年间,济南皮影戏以进校园、进社区、定点授艺等形式,通过展示展演皮影戏剧目、讲解皮影戏知识,向广大市民展示皮影戏的艺术魅力,从中培养出一批皮影戏的接班人。

1.皮影戏进校园

济南皮影戏围绕“非遗从娃娃抓起”的传承理念,每年先后走进济南市30 余所大、中、小学及幼儿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开展形式各异的展示展演及授课活动。如针对幼儿园的学生,编排了《新狐假虎威》等“动漫皮影”,以互动体验、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济南皮影戏的独特性和趣味性;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编写针对性的皮影戏教材,以展演授课、手把手教学生体验的方式,让小学生学习、掌握皮影戏知识与基本表演技能;针对中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采取展演授课的方式,以学生创作为主线,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针对大学生群体,普遍开展展示展演、交流学习活动,同时与大学生交流皮影戏的创作元素,吸收当代年轻人的创作思路,为皮影戏传承发展增添青春活力。在长期的皮影戏进校园活动中,皮影戏保护传承阶段性成果显著。以传承人李娟为例,她先后带领学生制作皮影形象5000 余件,制作6.6 平方米“七彩凤凰”,打造“八米立体舞台”,编排皮影剧目200 余部。

2.皮影戏进社区

近年来,济南皮影戏还先后数次走进济南市市中区舜玉社区、卧龙花园社区等社区居委会及济阳区孙耿镇敬老院、槐荫区营市西街敬老院等机构。尤其是2018 年济南市启动文化精准扶贫暨文化志愿服务走进乡村系列活动以来,济南皮影戏传承人同济南市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组成文化志愿小分队,先后深入长清区归德镇平房村、归德镇养老院、章丘区埠村敬老院、章丘区三涧溪敬老院,为远离济南市区的偏远村民、老年人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扩大了济南皮影戏的传布范围,提升了社会公众对皮影戏保护的认同,促进皮影戏保护成果融入生活、惠及公众。

3.阵地传习活动

济南市文化馆于2006 年在馆内设立了济南皮影戏传习教室,用于项目开展演出、创作等各项传习活动。2018 年,传承人李娟先后在济南非遗园(方特东方神画)、济南市明府城百花洲成立济南皮影戏传习基地,并开展了一系列演出、培训、访谈、交流等活动。如开设济南皮影戏课程,面向济南市民免费招生,100 余名学生、市民学习了皮影戏的制作与表演,并能独立展示;在传习所表演皮影戏350 余场,免费面向广大市民开放,让济南皮影戏真正融入民间生活,传承工作形成了多点开花、全面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4.其他传习活动

新时代下,济南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受到政府、商界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持。在政府官方层面,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7 年启动了“中国梦·非遗行”文化传承系列公益活动,将济南皮影戏作为重点推介项目;2018 年6 月,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启动了济南市知名非遗传承人公开招聘学员工程,济南皮影戏入选该工程,经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遴选后分别确定学员15 人,由李娟担任授课教师。在商界层面,济南皮影戏频频以商演的方式出现在各类企业,传承人李娟不仅参加多个商演活动,更是创立济南皮影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用来推广传播济南皮影戏。可以说,济南皮影戏在社会各界的高度支持下,积极参加各类演出活动,有力推进了皮影戏的展示、宣传工作,扩大了皮影戏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传承人积极参加国内外交流学习

艺术之间的交流学习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济南皮影戏传承发展的优良传统。济南皮影戏传承发展本身便是一个剧种之间汲取借鉴的过程,所以当代济南皮影戏传承人更加注重与外界的交流学习。例如,传承人李娟频频参加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国内外文化交流、学习活动,足迹遍布西安、北京等国内城市以及日本、法国、美国、韩国等国家。在国内交流学习中,她先后参加一至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全国皮影戏优秀剧目展演、“齐鲁非遗大讲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培训班等展演、交流、培训活动。在国际交流学习中,她先后赴日本山口县参加济南、山口两地友好城市缔结30 周年文化交流活动;跟随“文化山东·齐风鲁韵”——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欧洲展演团赴西班牙巴塞罗那、芬兰坦佩雷、俄罗斯莫斯科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展演。

(四)皮影戏的宣传推介

新时代是数字化时代,意味着人们对信息的接收比以往速度更快、选择更多。对济南皮影戏而言,占领宣传高地是其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因此,济南皮影戏有效利用主流媒体与自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深化文旅融合,进一步扩大济南皮影戏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1.主流媒体宣传

长期以来,济南皮影戏传承保护工作常见诸报端与各网络媒体,《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济南日报》《济南时报》等媒体,山东电视台、各地市电视台及中国青年网、舜网等门户网站均有过相关报道。

2.自媒体宣传

济南皮影戏除了注重主流媒体宣传外,还强化自媒体的宣传。传承人李娟开设了新浪博客、微信公众号,用以随时更新皮影戏的动态,及时发布活动预告,让更多人关注皮影戏并随时了解皮影戏的活动动态。

3.深化皮影戏与旅游的融合

传承人李娟研创了便于携带、体验、表演的“皮影套盒”,其尺寸较小,功能齐全,为国内首款皮影戏迷你舞台。以“家”文化为核心概念,结合皮影艺术的多变性,研发了一批“家”生活主题文创产品,分为“家”国潮、“家”相伴、“家”温暖、“家”生活等。推出了孔子书签系列、国潮风皮影系列等多元素的文创产品,深受社会欢迎与好评。先后在CCPark 文化创意港、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设立济南皮影戏剧场,开展非遗研学活动,近几年共接待游客5 万余人次,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持续提升济南皮影戏的影响力。

(五)学术研究的推进

学术理论是皮影戏保护传承的基点,不但可以对先前的保护传承经验进行总结、思考及提炼,而且可以为后续传承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例如,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十分重视文献资料整理及学术调研工作,不仅搜集整理了第三代传承人李兴时、李兴堂的剧本手稿(1980 年代)及道具影人(1980年代),而且重新整理济南皮影戏资料,完成了约四万字的编撰工作,还积极配合山东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的调研团队,推进济南皮影戏的学术研究工作。

三、关于济南皮影戏保护传承的五点建议

由上可知,济南皮影戏保护传承围绕纵向传承与横向传布两方面,开展了剧目创新、传习、交流、宣传及学术研究等一系列保护传承工作,标志着济南皮影戏伴随着“非遗后时代”的到来业已进入保护传承的深水区。通过对济南皮影戏保护传承实践的梳理,笔者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承与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永恒命题,同样也是贯穿于皮影戏保护传承工作的首要问题。早在20世纪,顾颉刚、佟晶心、高云翘等人均强调编造新的影戏本乃是“刻不容缓的急务”。这一主张固然照应了皮影戏的活性发展,具有适时适地的合理性。但时过境迁,如今的济南皮影戏早已不是顾颉刚等前辈所处社会的初始阶段,而成为一个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济南传统剧种。因此,今后的济南皮影戏保护传承应科学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在不改变传统内核的基础上对皮影戏进行外延式改革和发展。

第二,处理好地域与全域的关系。皮影戏之所以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其根源在于其分布之广而又各具特色。但伴随当代民间艺术的交流学习日盛,这种独特性势必会或多或少地趋于融合。然而,皮影戏只有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人文环境,才能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发展成果,这构成了悬在济南皮影戏与其他地区皮影戏乃至于其他艺术交流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处于文化互渗的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愈炽,地域独特性便愈应保持。“在改革中没有处理好保持影戏艺术特色同借鉴其他剧种优点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一味向大戏靠拢,跟着舞台戏走,搞戏剧程式化,终究会丧失影戏作为独立剧种存在的价值。”①江玉祥:《中国影戏与民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120 页。所以,地域的就是全域的、全域的就是地域的,这就要求济南皮影戏处理好地域与全域的时代性表达,挖掘山东、济南地区鲜明的文化元素,充分利用区域历史文化、人文故事及民俗风情,强化地域艺术的表现符号。

第三,注重济南皮影戏历史的全景化存档。济南皮影戏随着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业已从“重保护”向“重传承”转变,可这一趋向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已然被传承工作完全替代。目前,相较于传承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对济南皮影戏历史的全景化存档尚显不足。尽管皮影戏的活态流变性决定了传承发展中对于落伍之处的舍弃,具有历史的必然,可谓皮影戏的宿命,但存在即合理,某些适于彼时而不适于此时的表演方式、技法、道具不宜随之消逝,因为这些虽已不属于非遗的范畴,但却属于历史的范畴,而非遗恰恰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应注重济南皮影戏历史的全景化存档,通过建设皮影戏纪念馆、博物馆等方式来保存那些无法融入现代化的雕刻技法、道具及服饰,让失去生存环境的皮影戏历史找到最有价值的体现和最安全的归宿,借此向世人展现济南皮影戏全面而系统的发展历程。

第四,强化济南皮影戏的学术理论研究。冯骥才曾在一次访谈中说:“‘非遗后时代’保护是学者的时代担当。”以学者为主导的学术理论是皮影戏发展的基础,具有总结经验、反思发展及拓展文化空间等重要作用。毕竟,精彩的演绎注定是舞台上的暂时绚烂,但学术理论则是艺术的永久定格。当前关于济南皮影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剧目剧本创新、传承人培养、生产性保护等泛文化价值,缺少了从人本、文化等层面探讨皮影戏的精致文化价值。从“中国知网”主题搜索的结果来看,相关报道及论文仅有11 篇,其中普遍以即时性的新闻报道为主。可见,当代济南皮影戏文化语言的知识生产主体并不是专业性的学者专家,而是记者群体。因此,强化济南皮影戏的学术理论研究是实现济南皮影戏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五,提高全社会的皮影戏认同。皮影戏变迁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空间的变化,容纳着观众群体对皮影戏审美的期待、皮影戏自身拓展生存空间等多种因素,彰显着皮影戏的自生性发展。济南皮影戏的保护传承绝非仅仅需要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等单一层面的努力,更需要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济南当地民众的认同,因为包括皮影戏在内的民间艺术扎根于民间社会,又汲取于民间。不同社会群体对皮影戏的不同理解与需求既构建了皮影戏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又意味着民众在与济南皮影戏长期共存中心理与行为的归属。所以,今后济南皮影戏保护传承应基于广泛开展传习传播活动的前提下,致力于全社会认知的提高,让社会充当济南皮影戏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励皮影戏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赋予皮影戏自我生长、自我更新的生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济南皮影戏的传承实践,从一定程度上浓缩着中国影戏保护传承的实践探索。不管是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地域与全域的关系,还是注重历史全景化存档、强化学术理论、提供社会认同,其目的不只是促进中国影戏在新时代下的传承发展,更在于指向优秀文化的未来赓续。正如学者魏力群所言:“或许皮影的整体艺术形式会在今后的历史阶段中逐渐消亡,或许只有少量的皮影演出是作为民间文化的传统状态保留,但是从皮影艺术深层的民俗观念、造型意识等方面来说,它也将被今后的现代生活所吸收,将会变成新的艺术状态而存在。我们谈保留传统文化,重要的就是要以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本和基础,从而进一步创造新时期的新文化。”①张军:《滦州影戏研究》,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年,第327 页。

猜你喜欢
皮影戏皮影济南市
我们来演皮影戏
济南市大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济南市大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