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玉庆
齐长城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历史文化景观,代表了齐鲁大地和山东人民的精神品格,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地位。齐长城西起黄河岸边的长清孝里镇广里村,向东横跨泰沂山脉,终于黄海之滨,经过1518 座山峰,全长641.3 千米。①参见山东省文物局等编著:《齐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年,第19 页。自20 世纪50 年代起,山东省文物部门、旅游部门对齐长城进行了持续的实地勘测,掌握了大量资料;进入21 世纪,对齐长城的旅游开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
广泛关注,成为继泰山、“三孔”之后山东旅游业又一焦点;近年来,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中。因此,做好齐长城景观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尤为重要。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加入“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长城、泰山、三孔、天坛等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遗产认定、遗产保护等理论也被引进中国,于是诸如“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廊道遗产”等概念相继出现。理论的引入不仅推动我国遗产保护迅速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更让很多濒危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开发。但任何理论在实践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都要进行批判和创新。“我们不能教条地生搬硬套国际普适性保护理念来指导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国际主流保护理念与方法在中国语境下的释义和运用,以及普适性原则下的具体操作准则等问题,依然亟待深入探讨。”①吴铮争、刘军民:《百年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5 期。在齐长城景观保护和开发中,“遗产廊道”“文化线路”与“线性文化景观”等理论在适用性上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照搬或错置会直接影响齐长城景观建设的规划决策,导致建设迟滞。
“遗产廊道”的概念诞生于20 世纪80 年代,学者Flink 和Searns 对此概念作了界定:“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②李飞:《廊道遗产:时空演变与保护开发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15 页。仅就概念表述所体现出的遗产性、时空延展性、叠加性、功能性等内涵而言,较为符合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对京杭大运河等跨区域类型的线性景观。但其表述的重点为物质性资源,如河流、河谷、绿道等;其判断标准指出,是过去或现在发挥着交通运输作用的景观,形成了商贸、文化交流的双向大通道,等等。对于齐长城景观而言,以上标准并不适用。一方面,齐长城属于建筑文化载体,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和经济壁垒;另一方面,齐长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一座文化遗产宝库,如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诸侯会盟、古战场遗址等,皆是遗产廊道理论没有涉及的。
与此相关的另一理论,则是诞生于欧洲的“文化线路”理论。在内涵上,该理论与“遗产廊道”有重叠,但更强调流动性、动态性和生成性。依据2001 年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的观点,线性文化线路“可能已经生成或将继续生成很多文化景观”③林轶南、严国泰:《线性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基于景观性格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39 页。。也就是说,文化线路以某一无形的文化事件为载体,更加强调文化的交流,与此文化事件无关的重要遗产无法列入其中。就适应性而言,文化线路更适合“丝绸之路”“长征之路”等遗产类型。相比较而言,齐长城景观则更偏于静态性、融合性。
当然,无论是“遗产廊道”与“文化线路”的关联度,还是二者的区分度,均尚待深入展开,以上分析不可避免存在争议。但不容质疑的是,对于引进理论的使用,必须首先要了解其特定的生成语境,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中要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这是包括齐长城遗产在内的所有文化遗产研究均不容回避的。
与“遗产廊道”“文化线路”相比,“线性文化景观”理论出现较晚,“即呈线性形态的文化景观,其核心往往是河流、道路、山谷、岸线等自然或人工的狭长的线性区域,以及由这些线性区域串联的一系列聚落和其他人类活动的遗址”①林轶南、严国泰:《线性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基于景观性格理论》,第2 页。。其突出特征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即涵盖了自然与文化的共同存在形态。与“文化线路”相比较,其特性是十分明显的。“文化线路具有流动性,并且有文化景观不具有的无形动态和空间运动。尽管文化景观也会随着时间变更而发展变化,但它受到自然的约束比文化线路更加固定。”②丁援:《文化线路:有形与无形之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41 页。也就是说,线性文化景观具有固定性,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像英国的哈德良长墙、中国的长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防线等遗产,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依然保持着旧有的形态。而且,线性文化景观除了物质性的道路、河谷等线性区域,也涵盖了由此串联起来的聚落和人类遗址。
在“线性文化景观”这一概念中,“相对单一且明确的特征”与“固定性特征”之于齐长城遗产显然更为契合。因为齐长城本身作为一处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军事防御城墙,其建筑功能、风格等较为单一。实际上,齐长城遗产是一座体量无比巨大的城,包括关隘、城堡、烽火台、古村镇遗址、古墓、寺庙等建筑,以及民间传说、博物馆等文化载体。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就能够将该区域内与齐长城、齐文化相关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一一吸纳进来。不仅丰富了齐长城景观内涵,而且对推动齐长城景观的综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线性文化景观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谷底聚落线型文化景观、历史道路线型文化景观、历史边界线型文化景观、人工水道线型文化景观。齐长城属于历史边界型文化景观。“历史边界是一种特殊的线性文化景观,是出于区隔国家或政治实体的需要建设的人为障碍。”③林轶南、严国泰:《线性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基于景观性格理论》,第96 页。因悠久的历史所决定,历史边界在中国往往有着更为丰富的时空内涵。今天,历史边界线型文化景观已成为了解民族文化、感悟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自信的“活化石”,这就是齐长城逐渐成为文旅产业领域热点的原因所在。按照林轶南、严国泰二位学者的观点,历史边界线型文化景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跨越时间、跨越文化区域交流的桥梁;第二,展示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建筑、建筑群或景观;第三,存在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的独特见证。④参见林轶南、严国泰:《线性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基于景观性格理论》,第102-103 页。对于齐长城景观而言,除以上三点外,还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内涵。
作为线性文化景观,齐长城景观具有跨时空、体量大等特点。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与晋国、鲁国、莒国等诸侯国之间的边界,是诸侯国之间征战的产物,体现了齐国对外主动防御、守护家园的军事外交思想。
就修筑历史而言,齐长城最早的一段建成于公元前588 年至前555 年,⑤参见路宗元主编:《齐长城》,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年,第250 页。距今已有2500 多年,后来历代统治者又不断将其延伸,至战国时期建造完毕,成为一部记录齐鲁文化的历史长卷。就空间布局而言,齐长城全长600 多公里,串联起黄河文化、山岳文化、海洋文化等自然文化景观带,将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东夷文化、齐文化、鲁文化、莒文化等资源纳入自身的文化资源库。两千多年间,齐长城沿线还曾发生过很多著名的战役和会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战役,共同构成了富有历史感的齐长城文化资源。所以,齐长城景观的宏大既体现在其地域的千里跨越,又聚集了厚重而独特的文化沉淀。齐长城在我国文化遗产中是独一无二的,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山东古老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丰碑。”①路宗元主编:《齐长城》,第251 页。
作为线性文化景观,齐长城沿线城墙材料多样、风格独特,且建有大量的关隘、城堡、碑刻、古村镇等。这些建筑形式至今依然屹立于鲁中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是先秦时代军事防御建筑的典范。经过反复调研考证,齐长城建筑特点主要体现为:“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险为塞的构筑方式:缓坡平地夯土构筑、山间谷底泥石混筑(含石包土墙)、山坡峰上石块干砌、并充分利用难以攀援的陡峭绝壁——山险,作为长城的有机组成部分。”②王永波:《“对话文物”:齐长城的概况、价值及其资源保护》,《人文天下》2021 年第3 期。这些建筑特点充分体现出当时的建筑工艺水平。因而,齐长城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如位于长清孝里的平原地段,采用夯土筑墙的方式,平地起城,以城为险;泰沂山区地段则采用就地采山石、铸造城墙的方式,又分为单体长城和双体长城两大类型;沿途城堡、烽火台和关隘,如锦阳关、天门关、黄石关、青石关、穆陵关等风格各异,多为券门,是南北交通要道。
此外,齐长城沿线的古村镇多为山石打造的古村,院落、街道、池塘、梯田等造型独特,古朴宁静,形成独具特色的鲁中民居,是发展乡村文旅的优质资源。因此,齐长城沿线建筑形式的修复保护,合理开发,是了解古代建筑审美文化、发掘传统建筑技艺的重要渠道。
作为线性文化景观,齐长城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宝库。齐长城不只展示出齐文化的无穷魅力,还是一部饱经沧桑的中国历史文化长卷,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乃至史前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内涵。
在政治方面,齐国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强国之一,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实力强大,其他诸侯国望尘莫及。这主要得益于齐国统治者发展工商业、获取鱼盐之利的治国理念和崇尚思想自由、学术争鸣的文化理念。
在思想文化方面,从齐桓公时期就开始创办“稷下学宫”,招揽人才,广开言路,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园地。
在军事外交方面,齐长城下发生的夹谷之会、长勺之战、艾陵之战等著名会盟或战役,生动地阐释了诸侯国之间的实力角逐和军事外交思想。
在史前文化方面,齐长城沿线分布着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和史前文化遗址,如沂源人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诸城恐龙化石群、山旺古生物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这些文化资源已成为名扬中外的考古、科研基地。
在宗教民俗方面,长城沿线分布较多的古村镇,积淀了大量极富地方特色的宗教、民俗、传说等。它们是齐鲁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齐长城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如大峰山峰云观、五峰山南北两观,灵岩寺、玉泉寺、九塔寺等寺院,以及城顶山公冶长书院等,在建筑风格、雕塑艺术、园林设计等方面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成为研习传统宗教文化的重要依据;而分布在齐长城沿线的孟姜女故里、孟姜女坟、孟姜女庙、孟姜女碑刻、孟姜女哭长城处等建筑物,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文化资源库。
作为线性文化景观,齐长城还是一条无限延伸的集地质地貌、动植物资源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带。齐长城沿线可见平原、丘陵、高山、草甸、森林等多种多样地质地貌,如一幅巨大的齐鲁山水卷轴。最为引人瞩目的是,这里贮藏着泰山岩群、沉积岩、玄武岩等地质奇观,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古生物化石、恐龙化石等,还是一座享誉海内外的地质博物馆。此外,齐长城很多地段的自然景观至今依然维持着原生态。这主要是因为沿线多为人迹罕至的荒野,自秦统一六国之后,更是无人问津。沿线很多地段是山东境内不可多得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带,如绵延起伏的石灰岩山地、秀美多姿的花岗岩地貌、草木茂盛的高山草甸和一望无际的松柏原生林等。例如,济南七星台风景区已成为摄影爱好者拍摄星空的热门地点,山东药乡国家森林公园、鲁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以盛产灵芝、金银花、艾草、何首乌等药材及优美的自然风光著称,大珠山风景区以野生杜鹃花海闻名。“泰沂山区分水岭是齐鲁大地的脊梁,而齐长城恰恰筑于分水岭之上,将地质地貌的精萃之地连为一线,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展现出了山东大汉的气派,为地质科学研究及综合性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①路宗元主编:《齐长城》,第246 页。
对齐长城的保护工作,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已经启动。50 年代末,对齐长城的调查工作在文物部门主导下展开;70 年代,齐长城被确立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遗产;1986 年,齐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90 年代后,国家和山东省文物部门、民间组织以及学术界多次举办大型调研活动,对齐长城资源进行实地勘察,并下达文件、编制规划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进入21世纪后,原山东省文化厅、旅游局等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举办各种大型活动,推动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齐长城文化旅游带”。可惜的是,时至今日,齐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本文以线性文化景观理论为指导,提出“一体多翼、协同创新”的建设构想,旨在切实推动齐长城文化景观带建设的实施。
“一体”是指齐长城景观建设要体现整体性和统一性。齐长城跨度大、体量大,对此类文化景观进行保护和开发,若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必须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以此保证齐长城在景观上保持原貌,修旧如旧,同时又能突出不同地段的特色,进行创新创意开发。
“一体”具体体现为:对齐长城遗产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建立体系完备的数据库,以供统一规划和管理,为具体景观建设提供完备的资源信息;建立由专家、学者构成的研究团队,编制详细方案和指导手册,对重要问题进行评估和研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行政管理和执法机构,对齐长城景观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打造齐长城全景博物馆和健身步道,设计不同类型的旅游线路,为自驾、骑行、徒步、研学等不同需求提供基础服务;建立统一的传播平台,通过制作宣传片、宣传杂志和手册等方式传播齐长城信息。
“多翼”是指多种自然人文景观的协同发展。从线性文化景观理论的视角出发,齐长城自然人文景观不只是一处环境或建筑物,还是一个由各种景观元素有机组合而成的景观体系。城墙、关隘、城堡、古道、碑刻等固然重要,但沿线的那些古村镇、民情风俗、历史传说等更需要加以关注,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从空间层面上看,凡是与齐长城有关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皆可归为齐长城景观,而不再局限于文物部门对其作出的控制地带限定。以往长期被忽略的景观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山居古村落。大多位于齐长城南北两侧的山谷中、山坡上,环境相对隐蔽,以农耕文化为主,保存了很多历史传说和民情风俗,是现代社会的世外桃源。如方峪村、马套村、云梯山、蒿滩村、藕池村、涌泉村、梦泉村等,或与齐长城共生,或是历史上人口迁徙的产物,成为齐长城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这些村落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代表,如淄博涌泉村。
二是博物馆。齐长城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民俗文化馆等形式进行保护的同时,将东夷文化、齐文化、史前文化、民俗文化和革命文化等精神魅力以具体可感的形式提供给游客,如山东博物馆、龙山文化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诸城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公冶长书院等。
三是宗教寺院、纪念祠等。如峰云观、灵岩寺、玉泉寺、九塔寺等,此外,还有湖泊、河流、古井等资源。
在线性文化景观理论视角下,上述任何一处景观都有着丰富的齐长城文化内涵,未来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整理和挖掘,激活其精神内涵。
基于以上分析,齐长城景观的“多翼”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表述,与“一体”构成线性文化景观的基本内涵,唯有“多翼”腾飞才能托起齐长城景观的未来。
“一体”与“多翼”要想实现并行发展,需要加强沿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创新。齐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两千多年来沿线人民群众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与齐长城景观互动的产物,是涌动着生命力的具体生产生活形态。齐长城沿线流传的民间传说、技艺等数量之庞大,几乎占据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半壁江山,是齐长城文化的无形资产,是齐长城的灵魂所在。如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既是齐长城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广为人知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又如“钉头崖”传说,产生于泰山后山的齐长城钉头崖,既道出了此处地势之险峻以及当时修筑长城之艰辛,又表达出民间对统治者野蛮残暴本性的批判;公冶长书院及公冶长识鸟语的传说,则是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在齐鲁大地传播的历史表达。此外,沿线古村镇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还有婚俗、工艺、祭祀等丰富多彩的非遗内容,有待学界进一步调研并进行产业化创意开发,进而形成齐长城景观的软实力。
随着文旅融合,特别是城市绿道、国家步道、国家文化公园、乡村民宿、中小学研学等新兴产业的涌现,众多历史文化爱好者、旅游探险家、户外运动达人、摄影爱好者纷纷前来,齐长城景观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如前所述,齐长城发展文旅产业拥有强大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于保护前提,可在线性文化景观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加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通过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步道和开发研学活动等形式,发展齐长城文旅产业,打造齐长城自然人文景观。
自2020 年起,山东省开始推动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代表的国家级景观建设,是线性文化景观理论的中国式创新,是适应当下中国国家实力发展和线性遗产保护需求的必然产物。“立足中华文化之根基、借鉴西方管理之经验,恰好体现了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的中国智慧和世界情怀。”①李飞、邹统钎:《论国家文化公园:逻辑、源流、意蕴》,《旅游学刊》2021 年第1 期。由于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界尚未展开深入研究,很难找到一个详实的概念界定,但这并不妨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的推进。对于齐长城而言,建立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推动其在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复兴和文化强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面对齐长城这一规模宏大的文化资源库,应突出那些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标志物,展示其宏大、深厚和质朴的时空感和精神魅力,如钉头崖段蜿蜒起伏、气势宏伟的墙体,以及霹雳山的巍峨山峰;以建筑景观的精湛技艺展示中国古代建筑蕴含的智慧,如穆陵关、青石关等所体现的军事战略思想和经千年沧桑而不变的高超技艺;以不同的自然地理风格体现祖国河山的壮美,如山东药乡国家森林公园的苍茫林海、黄石关遗址的气势磅礴;以独特的风俗民情来表现不同地域的文化生命力,如胶南乡村的大秧歌、孟姜女哭长城大型歌舞表演。可以说,建设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传播民族精神和创新齐鲁文化景观具有重要作用。
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多彩的自然景观,是组织研学活动的重要资源。齐长城沿线风格多样的城墙、连绵起伏的群山、形状各异的关隘、漫山遍野的草木、大大小小的水库,以及古村落、博物馆、景区等,是当代人了解齐文化、了解山东历史、了解中华文明的活化石,而齐长城沿线的公路网和文旅产业,为研学活动提供了基本保障。因此,大力发展齐长城研学项目,精心设计旅游研学线路,是齐长城景观建设的一种有效举措。
首先,发掘丰富而独特的研学资源。齐长城除拥有上述历史、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研学资源外,还是一处绵延千里,有待寻幽探古的神秘之境。在当今随处可见高楼大厦、路网如织的现代社会中,原生态显得尤为珍贵。“荒野的神秘对久居城市的人们充满吸引和向往”,“荒野是大自然的教室”,“以荒野为教具进行自然教育,开展森林荒野徒步体验、户外生存技能锻炼等活动,能让人们真切了解自然生态系统”。①张燕、班勇:《国家森林步道的自然荒野性》,《森林与人类》2018 年第1 期。基于以上分析,齐长城研学资源的开发应被引入规划编制、教材设计、法规保障等领域,让齐长城景观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其次,科学布局山地步道。研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需要精心设计线路,让每一条线路都有内容、有特色,如寻觅齐文化、红色文化之旅、古建筑寻根、中草药研习等;另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山地步道。特别是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段,步道建设要以不损伤原生态景观为本,保证齐长城和研学活动的双重安全;对于比较成熟的线路,像乡村户外爱好者、村民常走的线路,要重新梳理修缮。以上,是当下开展研学旅行和户外活动的前提,也是有效保护齐长城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线性文化景观理论为齐长城自然人文景观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既能够规避现有研究思路中的一些不足,有利于齐长城景观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景观带,还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创新的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