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根基

2021-02-28 16:12刘煜昊宋协娜
人文天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化中华马克思主义

■ 刘煜昊 熊 琰 宋协娜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是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科学总结,也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的总称,它以不同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包含了中华民族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和习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铸就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精神命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前者强调中国当前实践的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中国的知识传统;前者指向本体论问题,后者指向认识论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才有强大生命力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一天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中国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正起到指导作用,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实践特点来看,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规律表明,一种文化进入其他文化区域时,必须吸收当地文化的元素,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才能在该区域扎根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仅针对一个国家的理论,而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世界性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早在1872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48-249 页。因此,只有与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意义才能实现。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吸收和学习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有其经济、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客观基础,也有人类文明成就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过去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真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人类社会积累的丰富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列宁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332 页。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是在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定含义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使外来文化实现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一起。具体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国情、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珍贵的历史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今和未来中国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与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其结果就是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具有了“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历代各民族马克思主义者丰富和发展。它是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线,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公认和广泛接受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

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实质上是两种不同文明的文化融合,它们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两个思想文化体系。但它们对宇宙、社会、生命等基本问题的探索却有许多相似之处、相通之处和相近之处,它们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都具有人类渴望更好生活的“类”属性。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开放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度深度和包容性发展的价值特征,以及二者内涵的互补性,是其融合的前提和契合点。在5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仁、重民、守正、崇尚正义、崇尚和谐、追求大同的文化传统,倡导“天下为公”,注重“知行合一”,体现“相辅相成”,突出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大同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颠覆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倡导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的的原则性实践,努力建设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具体化的文化前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地位和功能,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和世界性,具有创新发展的实践能力,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未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相似性,通过民族复兴、民族繁荣和人民幸福,成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涵和理论表现。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失去马克思主义意味着失去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领导者和实践者,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推动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相结合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中华民族的不断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沃土。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探索、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到底,都是“两个结合”的智慧结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展现为新的形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政治的思想反映,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决定的,最终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传统文化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就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并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推动“马体中用”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文化价值观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充分展现出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集中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主线之一,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全方位的变化过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因其自身的独特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相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其一,从社会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对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探索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融中,在物质、制度和观念等文化层面上经历了自我保护和自我重构的现代化进程。近代以来,我国众多仁人志士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化转型的努力,但都失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得以实现的。俄国十月革命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中国人民真正开启了现代性的思想启蒙,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场真正的思想革命。在影响中国社会现实政治生活的巨大变化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还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重振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重构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感情,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到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正在逐步推进。

其二,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只有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具有内在矛盾的复杂系统,其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辨析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努力将其与世界先进科学文化相结合,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传统文化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之中,我们必须用一种先进的思想来指导才能进行精髓和糟粕的区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思想,是正确认识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思想方法。在文化建设实践方面,我们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指导下,探索出一条从旧文化向新文化、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转化的新途径,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其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来看,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必定伴随着文化自觉,这就是文化现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主体与客体会通重构、整合和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价值,它不仅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具体化,而且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发展相结合,成功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在文化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下得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由此,我们不仅要看到“五四”以来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而且更要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与时俱进,增强文化自信。

(二)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红色文化形态

革命文化是近现代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党和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优良传统和品格的集中体现,体现着中国现代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发展和成就,体现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以“革命”为精神核心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革命文化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文化遗产和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又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得以丰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明确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的,其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从“为万世开太平”到“革命理想高于天”,从“威武不能屈”到“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从“民为邦本”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格物致知”到“实事求是”,从“自强不息”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等,既生动地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斗争中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又使民族志向、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革命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上高度的文化凝聚,也是中国革命时代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无不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革命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更新、浓缩、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锻造于革命实践之中。它承载着党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革命要求和行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文化形态

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由长期积累的碎片文化逐渐构成的,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深深烙上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邓小平同志把文化的先进性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200 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体现着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追求,代表了时代的进步趋势和发展要求。它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和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精神,等等,都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有机统一的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内在统一关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价值观念的新诠释和新阐述上,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思想内涵,并构建起中国话语体系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第119 页。这一重要论述充分反映了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联系和结合,表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富有时代气息,这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在中国人民文化生活实践中的不断传承。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有效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铸就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是在总结社会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的,正确的理论是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是解决时代问题的有力思想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时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坚守中国文化立场的基础上,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

(一)在认识和把握历史大势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总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18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从走向世界、走近世界到影响世界的伟大转变,不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简单延续,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历史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在百年奋斗中,我们党始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把握历史大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吸收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丰富营养,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把握和引领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在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完善和内生演变而形成的。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就必须深刻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民的文化土壤,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同向同频。“结合”是一个双向的“发现”过程,即不断发现马克思主义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现实历史文化中的世界元素。没有先进的科学理论,就没有这样广阔而深刻的视野;没有基于中国现实的文化创新,就不可能在一个看似无路可走的地方找到新的道路。正是通过这种“结合”,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历史文化向世界历史文化的转变,曾经严重落后的中国才得以重新走上世界文明发展的道路。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血脉文化,才能把今天的事业做好。

(二)在解决问题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实践中展现为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57 页。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实践意识”。实践是人们能动改造和积极探索现实世界中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理论创新的目的是促进发展,因此必须立足实际,把握时代脉搏,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实际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和时代的问卷。人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人们在不断思考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机制、探索其发展趋势和结果的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问题意识包含着一种动态的批判精神、忧患意识和超前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①《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浙江日报》2006 年11 月24 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立足点。“结合”必须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挖掘和阐释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新时代的自信心。我们还需要重新认识中国问题,重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传统。要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创新,使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

(三)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实践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实质上就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基础之上。《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马克思主义已经融入当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使马克思主义更能抵御各种风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我们党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从而发展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五种形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历来重视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只有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要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要求我们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广更深刻的文化基础,充分发挥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与实践要求上求深化,把科学思想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理解,放在把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过程中来感悟,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华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