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光疗联合熊去氧胆酸对新生儿黄疸血清指标及疗效的影响

2021-02-28 10:00杨小洁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光疗胆酸病理性

杨小洁

新生儿黄疸总共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性黄疸,一种是病理性黄疸,前者无须治疗,后者需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否则可进展为核黄疸,预后较差,故需对病理性黄疸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1]。临床上治疗黄疸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蓝光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手段,但长期连续治疗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且损伤患儿的免疫力,故在蓝光光疗基础上一般需要配合药物治疗[2]。熊去氧胆酸可对肝脏起到多重作用,其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该药物联合蓝光光疗治疗对患儿的效果如何,目前学界鲜有研究[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旨在探究蓝光光疗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患儿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88例新生儿黄疸。纳入标准:(1)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4];(2)新生儿出生时间 <29 d;(3)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TBIL)>12 mg/dl。排除标准:(1)家属不同意患儿加入本研究;(2)合并先天性疾病;(3)体重 <2 500 g;(4)有蓝光光疗禁忌证;(5)对熊去氧胆酸过敏;(6)资料不完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联合组和蓝光组,每组44例。联合组男20例,女24例;日龄1~26 d,平均(15.31±4.24)d;体质量 2.60~4.70 kg,平均(3.61±0.35)kg;足月儿30例,早产儿14例。蓝光组男21例,女23例;日龄2~28 d,平均(15.20±4.13) d;体质量2.80~4.80 kg,平均(3.54±0.48)kg;足月儿31例,早产儿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且患儿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蓝光组患儿给予蓝光光疗,选取双面光疗箱,波长425~475 mm,灯管长度20~25 cm,灯管与创面距离在38~42 cm,清洁光疗暖箱,检查线路及灯管,确保其完整,箱内湿化器水箱加水至2/3容量,依据患儿体质量、出生天数使箱内温度与患儿温度相适应,足月儿控制温度在30 ℃~32 ℃,早产儿温度控制在32 ℃~34 ℃,上方灯管与小儿的距离控制在40 cm为宜,下方灯管距离为20 cm,患儿在无饥饿状态下放入预热好的光疗箱中,全身裸露,清洁皮肤,阴部用尿片,佩戴护眼镜,开始照射,照射中严密监测体温和箱内温度,每2 h测量体温1次,体温控制在36 ℃~37 ℃,依据患者病情、体温对箱内温度进行调节。3~6 h/次,每2次间隔2~4 h,连续治疗3 d。联合组在蓝光组的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生产厂家:四川协力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373,规格:50 mg)10 mg/次,将药物溶于奶水中喂服,2次/d,连续治疗 5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后,患儿黄疸症状消失,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为显效;患儿黄疸症状缓解,胆红素水平呈下降趋势为有效;患儿黄疸症状未缓解,胆红素水平未降低甚至升高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结合胆红素(DBIL)。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后放于冰箱中待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汁酸(TBA)、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后放于冰箱中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皮疹、腹泻、脱水、发热。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两组患者胆红素水平、血清指标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总有效率、总不良反应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统计值以Z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蓝光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IBIL、DBIL、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BIL、DBIL、T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于蓝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指标比较[μmol/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指标比较[μmol/L,(±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hs-CRP、γ-GT、TB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γ-GT、TB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于蓝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联合组不良发生率为18.18%,低于蓝光组的2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黄疸好发于新生儿,临床上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一般为两种,两种类型的黄疸一般是依据患儿的胆红素水平而划分的[5]。一类为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3 d、4~6 d可达高峰,7~10 d可自行消退。由于早产儿持续时间过长,患儿偶感轻微食欲不振,一般无其他症状,血清胆红素不足221 μmol/L,达不到干预标准。另一类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出现较早、进展快速,新生儿出生24 h内即可出现黄疸,3周后不消退,疾病持续进展,或黄疸消除后复现,胆红素水平高于211 μmol/L则可明确诊断为病理性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是病理性黄疸的主要表现,间接胆红素经大量累积可在组织中引起的巩膜皮肤黏膜及其他组织和体液,从而造成黄染现象的产生,而黄染可进一步损伤脑细胞,造成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相关并发症,间接胆红素易造成神经细胞中毒性改变,损伤神经细胞基底核,可致使患者出现神经异常等后遗症,增加死亡风险。一般足月儿胆红素脑病常出现出生后3~7 d,早产儿可稍晚,常在生后7 d出现,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干预应尽早、及时,以控制胆红素在安全的范围内。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未发育完全,患儿无法借助自身机体功能降低胆红素水平,使之恢复至理想状态[6]。因此,临床上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患儿病情恶化,不仅增加治疗难度,严重时可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7]。

蓝光光疗常被临床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此治疗方法能采用蓝光对患儿皮肤进行照射,使得胆红素出现光化学反应,治疗原理是蓝光对胆红素分子具有吸收作用,通常在450~460 mm的蓝光光线则可获得良好的吸收效果,在蓝光照射下,令间接胆红素脂溶性ⅨaZ型转化为ⅨaE型,此型为水溶性异构体,可通过肝脏排泄出体外,达到降低血清TBIL、促进黄染消退的目的。故蓝光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且经济实惠[8-9]。但蓝光光疗经长时间的照射可能会引起皮疹、腹泻、青铜症等不良反应,且胆红素水平仍然处于异常增高状态[10]。本研究显示,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蓝光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BIL、DBIL、TBIL、hs-CRP、γ-GT、TB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BIL、DBIL、TBIL、hs-CRP、γ-GT、TB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于蓝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发生率为18.18%,低于蓝光组的2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在蓝光光疗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其取得疗效比单一使用蓝光光疗治疗疗效更为理想,证明两种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协同性。分析原因在于,本文选用的熊去氧胆酸属于亲水性胆汁酸,这种胆汁酸占健康机体内胆汁酸的3%。熊去氧胆酸能有效将胆红素排出体外,恢复肝功能,补充外源性熊去氧胆酸能提高熊去氧胆酸水平,有助于将胆汁盐酸排泄在外,保护肝细胞,加速肝细胞的排泄功能,从而达到消除黄疸的作用[11-12]。

综上所述,蓝光光疗可借助波长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的皮肤,熊去氧胆酸属于亲水性胆汁酸,两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对新生儿黄疸具有较好的协同效果,能降低患儿的胆汁酸水平,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光疗胆酸病理性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不同光疗策略的临床效果研究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胰酶片中胆酸和牛磺猪去氧胆酸的含量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正交设计优化胆膏中胆汁酸的提取工艺
甘胆酸试剂盒性能评估
病理性醉酒的病人在发病期间杀人,构成犯罪吗
强光疗与传统光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及安全性的比较/